第94章 老朱的百年规划和意外(求订阅)
至于另一份奏折,朱元璋却是目光闪烁,犹豫不决了。
海贸利润实在太让人眼红了,即使以他的城府,看着如此庞大的财富,呼吸也不禁急促起来。
华夏自古以来,经商之人尤其是那些富贾人士若身后没有强大背景,几乎是保不住手中的财富。
所谓富甲天下的商人,永远也只是权贵的白手套。
如今这一批从事海上贸易的商人,几乎都来自江南地区,而随着陈友谅政权的覆灭,这些江南商人便没了后台依靠,就像抱着金块在街上行走的孩子,每一步都走得战战兢兢。
“十五税一?”老朱面色一凝,低声自语道,“这税率也不好,海贸如此巨利,这大头还不是都被那群江南奸商给赚走了。”
这本奏折里所提到的市舶司正是太仓黄渡市舶司,而按照原来的时间线,朱元璋便是在今年洪武三年正式取缔了太仓黄渡市舶司。
在老朱看来当今天下,最大的家族自然是他们朱家了。
可他同样也总结了历朝历代灭亡的教训,深知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老朱制定了不少休养生息的政策,鼓励老百姓们去开垦荒田。
可他同样给子孙后代们制定了十分优待的政策。
凡是皇家子孙,爵位上至亲王、郡王,下至奉国中尉,但哪怕区区奉国中尉,其一年的俸禄也高达粮食二百石。
宗室成员经过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繁衍,人口数目便会狂增到一个极为夸张的程度。
这一点其他官员能想到,后世人也能想到,身为开国皇帝的朱元璋又怎么不知道呢。
狂增的宗室人口必然会拖垮大明的财政,然后将负担转移到老百姓头上,这却和他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的政策是矛盾的。
所以他便盯上了这海贸,想让皇家独吞这块巨利,以用来供养朱家子孙,尽量降低朝廷的负担。
放眼这天下,也只有他们朱家人独吞这海贸巨利,其他家族才会敢怒不敢言,脸上还不得不露出恭敬神色。
海贸利润是如此之庞大,尤其是如丝绸、茶叶,一旦运往海外,其价值至少能翻数倍,甚至十余倍。
老朱估算了一下,若是他们皇室世世代代垄断这海贸这一块,哪怕两百年后宗室弟子繁衍到了百万也足以养活。
既不能苦了百姓,又不能苦了自己的子子孙孙,那只能苦一苦那些士大夫了。(明朝在洪武永乐两代,海洋贸易属于国营,而且是被皇室所垄断,文官集团们连汤都喝不上,至于制定这个政策的初衷,众说纷纭。所以上文的内容也是我个人的推测。)
那些士大夫们,尤其是江南的那些地主、士绅,无法参与海贸,比起以往的确会穷一些,但不至于饿死,依然是殷实的富贵之家。
这些人不足为惧,其对大明的威胁远远比不上那些吃不饱饭,揭竿而起的农民。
朱元璋是这么想的,也准备如此设计。
然而就是最为关键的第二步了,这天下永远都是兵强马壮者为天子。
老朱便想着在几个皇子成年之后,逐步取代那些公侯伯等勋贵将领掌控军权。
如此一来,他们朱家人既掌握了海贸,又掌控了兵权,还让底层农民们轻徭薄赋,朱家的江山便能永固了。
不得不说老朱的这个设计实在巧妙,从洪武到建文,再到永乐,以及之后的仁宣时期,朱家皇室一直牢牢把控着大明的对外海贸。
然而这一切随着朱瞻基的英年早逝而终结,而在朱祁镇亲政之后,也曾经一度想恢复下西洋,但因为土木堡的爆发无疾而终。(堡宗准备重启下西洋也不是什么秘密,史书都有记载,而且朱祁镇选中的下西洋人选,此人名字还叫马云)
当各种思绪从老朱的脑子里闪过时,他的手将笔举起又放下,似乎迟迟下不定主意。
“咱也不能一口气取缔了所有市舶司,绝不能操之过急,表现得太过显眼!”
老朱深知这种牵扯着巨大利益的决定,必须得缓缓图之,要不然那强大的反扑,哪怕自己是皇帝也会难以招架。
“还是先从太仓黄渡市舶司开始。”
“等过几年后,再慢慢从取缔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等地的市舶司,只留下朝贡业务。”
“嘿嘿,等那些人反映过来后,便木已成舟!”
朱元璋是一个老谋深算的皇帝。
他琢磨着南直隶的海商们知道太仓黄渡市舶司被取缔后,第一反应就会去浙江明州的市舶司做生意,然后是福建泉州的市舶司,再是广东广州的市舶司。
等他们最后发现市舶司全部关闭了后,才反应过来这只是老朱设计的缓兵之计,可已经为时已晚。
这时候,大明的所有市舶司都已经掌控在朱明皇室手里。
当然这些海商可以选择去走私,可在洪武年间你走私一旦被抓的话,其悲惨结果是完全可以预计的。
“就这么办,这个办法不错!”
朱元璋得意地想着,又举起了笔,准备传下圣旨正式取缔“太仓黄渡市舶司”。
然而这处的市舶司自前元一直流传下来,要取缔总得给一个理由吧。
这好办!
朱元璋正准备写下“倭乱频发”这两字。
然而当他正准备下笔时,突然发现这个理由似乎有些苍白无力。
在朱标、靖海侯吴祯,以及一干大明水师孜孜不倦地打击之下,这倭乱早已经大不如前了。
以“倭乱频发”这个理由来取缔“太仓黄渡市舶司”,这个理由似乎有些行不通了。
“标儿干得好事!”
老朱生气地将手中毛笔往桌子上一扔,随即靠在桌子上长叹一声。
那些太监宫女,看到皇帝扔毛笔,都吓得远远躲开,谁都不敢靠近。
“哼,既然是标儿干得好事,那就让他自己来想对策!”
老朱朝着殿外喊了一声:“来人,传太子!”
太监领了命令,正准备离开。
“等等……”朱元璋又想到了什么,“让皇后也过来!”
他骨子里还是一个传统的农民,遇到了难题,希望一家三口一起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