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分化再分化,埋坑再埋坑(3000字求订阅)
今天更新了6000字,求支持!
……
马皇后闻言后,也点点头:“这三人的确不用,既然封爵了,就不应该文武区分对待!”
“好,标儿说得有道理,咱听你的!”老朱满意道,“海贸的这块蛋糕已经分完了,咱就问问你该用什么理由取消市舶司。”
“咱本来想要倭乱的借口,可看你做得好事!”
朱标笑道:“儿臣也是为了大明的海疆安全着想啊,难不成故意将那些倭寇放走?”
“咱不管,伱给咱想一个好理由。海贸如此巨利,可不能让江南那些海商占据,他们还是给咱乖乖种地去好!”老朱语气坚决地说道,看来想让他改变主意是很难了。
他对江南商人们的厌恶,多半也是因为对方当年支持陈友谅有关。
这种斗争是残酷的,而站错了队也必将付出代价。
“父皇,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那边的渔民总得允许他们下海捕鱼吧。”朱标无奈道。
老朱看了看桌子上的鱼罐头,想起它的美味,犹豫了一会儿还是点了点头。
朱标见此,也是心中一喜。
刘通这家伙至少立功了,沿海一带的渔民还是能下海捕鱼的。
“父皇,儿臣在想那些江南海商是否可以借着这个机会利用一把?”朱标想了想后问道。
“你想怎么做?”朱元璋不禁问道。
朱标回道:“那些江南地区的海商对于海外的世界肯定比我们了解。”
“所谓海陆凶险,我们需要拉拢他们获得一些现成的经验。”
朱元璋点点头,又道:“就这?”
朱标轻叹一声,清楚如果只是这些理由,不足以说服老朱。
江南的那些海商们,他们既然已经尝过了海贸巨利,又怎么会甘心回去种地呢,这就好比一个人吃惯了山珍海味,又怎么会习惯粗茶淡饭。
或许迫于当今皇帝的威严,江南海商们会暂时忍气吞声,可在如此暴利的诱惑之下,他们也必然会使出各种手段来打点朝廷上下的官员,甚至掏出巨资来培养族人科举,进入官场成为他们的利益代言人。
何况大明的海岸线如此漫长,花一些钱贿赂一些官员来走私也不是一件难事。
老朱给官员的俸禄实在是低得可怜,根本经不起诱惑。
这是人性使然。
如此一来,大明的海洋贸易又将陷入无穷无尽的官营和私营地斗争之中,在不断地内耗当中吞噬国力。
“父皇,儿臣之前说过的话还记得吗?”
“文官必将压过勋贵,因为大明不会再经历一次开国,但科举会三年重复一次,这个道理同样适用这里。”朱标无奈地叹息道。
马皇后轻挑了下眉头,似乎读懂了朱标的言外之意,而老朱却还在苦思冥想。
朱标见此,嘀咕着母后的智慧还是要高过父皇一筹。
“科举不断出来的官员,对于勋贵而言是一股强大,而又源源不断的力量,但和民间的力量比起来又很渺小了。”
“海商也不仅只有江南地区,山东、福建、广东地区也有不少,这几乎是大明的半壁江山。”
“若是父皇取缔所有市舶司和所有私营海贸,那意味着什么?”
马皇后脱口而出:“标儿的意思是一旦将朝廷放置在这些省份的海商对立面,将会面临无穷无尽的麻烦。”
所谓砸人饭碗,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这句话自古以来都是通用的。
“重八!”马皇后望向朱元璋,“标儿的担心有道理。民间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远不是朝堂能比,也是因为民间的力量才推翻了蒙元的江山。”
老朱想反驳,却说不出口。
因为他自己也是布衣皇帝,出自民间,深知朝廷一旦压制太甚,民间的反抗之力便会非常可怕。
朱元璋是感同身受的,这一点秦汉唐宋的开国皇帝是没有类似体会的。
“可咱又不是要让这些省份的老百姓饿死,不能海贸不是还能种地!”老朱依然保持着最后的倔强。
“重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马皇后温言劝慰着,“咱看过一些史书。自宋以来,民间海贸发展非常迅猛。两宋三百年,加上蒙元九十余年,足足四百年了,海贸在这些省份早已经根深蒂固,你想取缔哪有这么容易,真不怕天怒人怨啊!”
这就对了!
史书上白纸黑字的记载,宋元两朝海贸的繁华,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
所谓历史专家认为朱元璋是没见识的农民一个,畏惧海洋才会大搞海禁,这根本就是胡扯。
不止老朱,连马皇后也知道宋元两朝海贸的繁华,利润巨大。
古人又不傻,史书就放在御书房里,可以随时查阅。
寻常老百姓都知道的事,像朱元璋、马皇后这样站在帝国顶层的人怎么会不知道呢。
“是啊,咱们即使不算前唐,海贸历史都有四百年啊!”朱标也感叹道,随即话锋一转,“其实儿臣倒是有一个办法,不知能不能行得通。”
“什么办法?”
“两个计谋,一个是从业执照,另一个则是挂靠,我们皇室也多了一条收入路径。”
“标儿,你具体说说。”朱元璋顿时来了兴趣。
“和文官们的海贸名额一样,我们可以每隔五年在所有沿海省份拍卖海商的从业执照,价高者得!”
“每个省十张从业执照,不过南直隶或浙江的数量可以多点。”
“这笔钱进咱的内帑?”老朱闻言眼睛一亮,激动地说道。
显然这个抠门而节俭的皇帝,一听到银子就会激动不已。
朱标摇摇头,回道:“不拿这笔钱,全部入国库!”
“这是为何?”朱元璋不满道。
“这样官员们就不会和那些财大气粗的海商们勾结起来了,至少很难成为他们的利益代言人!”朱标解释道。
马皇后插话道:“这个办法虽不能保证完全杜绝这种情况,却是眼下最合适的。最好负责拍卖海贸从业执照的官员来自户部,还要由亲军都尉府的人来监督。”
说着说着,马皇后自己都笑起来了。
因为她也知道,户部的官员是最喜欢跟皇帝抱怨“家里没余粮”了。
朱标也笑了,让户部官员去拍卖,一定会想办法将“海贸从业执照”的价格抬高。
对于老朱的这个政策,户部那边也会感激不尽,深感皇恩浩荡。
“至于税率,儿臣觉得十税一是合适的,这钱就进了父皇的内帑。”
老朱的脸色终于缓和了一些,心满意足地点点头。
标儿口里的“海贸从业执照”可以一举两得,让国库和自己的内帑都有收益。
“那挂靠费呢,你又是怎么想的?”朱元璋又接着问道。
朱标嘿嘿一笑:“这些沿海省份的海商何其多,单单靠海贸从业执照根本是僧多粥少。没了执照,可以让他们的货物挂靠在我们皇室、勋贵、文官的名下,收取一定比列的挂靠费用。”
“我们就是躺着也能收钱了!”
老朱不解问道:“为何不能只挂靠在我们皇室名下,还要分给勋贵和文官。”
“理由和之前的一样,分化!有些人挂靠在皇室,有些人挂靠在勋贵,有些人挂靠在文官,等于将这些海商分化开了,同样勋贵和文官也会守着自己一亩三分地,减少抱团之势!”
很显然,这三棵树,皇室这一棵是最为粗壮的。
“挂靠的名额是否也有限制?”马皇后想得总是比老朱快一步。
“当然。”朱标拿起一张白纸写了起来,“父皇,咱要把规矩定下来,以后大家都按规矩来。比如皇室可以挂靠一百家,那勋贵只能挂靠五十家,而文官们只有二十家。”
“挂靠费设几成?”马皇后又问道。
“勋贵和文官,他们自己定,爱设多少就多少。我们皇室挂靠费就定两成,不用交税,依然进父皇的内帑。”
“勋贵和文官要交税,但可以给点优惠,比如十五税一,这钱进国库!”
马皇后想想后,又补充了一句:“我觉得还是应该再上一道锁,防止户部官员和勋贵、文官勾搭在一起。”
毕竟户部是负责管理国库的。
朱标眼睛,闪过光芒,顿时心中又来了一计:“母后所言甚是,万一户部官员本身就握有海贸名额,难免不会以权谋私,总不能让他们自己监督自己吧。”
马皇后看着自己的儿子,微微一笑,眼里有欣赏之色闪过。
朱标又继续说道:“户部尚书和户部左右侍郎在任职期间,是无法去争取给予文官的海贸名额,但可以给一笔养廉银子,而这笔养廉银子就是从勋贵和文官的海贸税款上按比列发放!”
“好计谋,标儿真是好计谋,不愧是为父的智多星啊!”朱元璋听后,已经乐开怀了。
他脑子里已经模拟出了一副画面,那户部尚书和左右侍郎为了自己的养廉银子,瞪大着双眼检查着勋贵和文官们的税款,绝不会放过一针一线。
朱标的御官之术很简单,就是让他们卷起来,互相争夺有限的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