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兄友弟恭止于二代(求订阅)
朱元璋难得老脸一红,求饶道:“标儿,你别揭你爹的短。”
“父皇,今天都是自家人,说说无妨,不碍事的!”朱标嘻嘻一笑,打趣道。
马皇后则是伸出手,拍了老朱一下,不满地道:“朱重八,你怎么想的?为了拉拢王保保,不惜牺牲自己儿子的婚姻大事!”
就是就是,朱重八伱说大明公主不能去和亲,难道大明皇子就得去和亲?
气抖冷,抗议男女不平等!
九皇子朱杞在心里默默呐喊着。
他也这种边缘皇子,也是担心长大后被老朱拿去当做和亲的筹码。
被马皇后斥责后,朱元璋露出一脸委屈之色,回道:“这不是没成吗。王保保死了,他妹妹也死了,这想法早就腹死胎中了。”
“重八,以后可不能把你儿子的婚姻大事当筹码!”
“知道啦!”
朱元璋的其他妃子都是沉默不敢言,唯有马皇后敢训斥于他。
“大哥是真是俺的亲大哥,若不是大哥灭了王保保,俺这一生的幸福就毁于一旦了。”朱樉动容地揉了揉眼睛,心里感动地想着,“以后臣弟一定听大哥的话!”
朱标轻松拿捏了朱樉后,也切回了正题:“父皇,外面的世界很大而土地也非常富饶,只要那些勋贵之家和我们朱家联姻了,可以给他们一些实封的土地,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联姻后,再给海外的实封土地?”朱元璋默默念叨了一下。
最理想的结果,自然是这些海外土地实封给自己的儿子。
可如今儿子年龄尚小,而那些开国勋贵却在逐渐老去,再不抓紧点时间,那帮杀才的确提不动刀了。
此刻,朱标压低声音,低声说道:“父皇,那帮杀才可真不能让他们闲下来,因为一闲下来,就会惹是生非,甚至欺男霸女!”
“当然这还算小事,抢占良田,伤人性命都时有发生。”
老朱听后,也是气得蹬鼻子上眼。
这些杀才,自己可是三令五申要他们收敛一点的,可这些人听是听进去了,然而也就一段时间的热度。
少则数月,多则一年,这帮杀才就忘乎所以了。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嘛!
何况这些勋贵们还认为,比起前元的那些权贵们,他们可是和善太多了。
“所以不能让他们闲下来,闲下来就闹事!”朱元璋也是深以为然地点点头。
这群人如果真按大明律来,别说关入大狱了,都不能处死的都没几个。
尤其那蓝玉,军事才华是有,可他还不是勋贵,不过是一个大将军,都已经狂得没边了,那些封爵的杀才,又能好到哪里去?
最好的办法,将这帮人全都清理干净。
如此,他们朱家的江山才能够稳固,天下才会安定。
可如今不过是洪武五年,而非洪武二十五年。
朱元璋还没有将勋贵集团一扫而光的狠劲,除了儿子们都没长大掌兵,他也希望自己能够在历史上留下一个美名,而不是“狡兔死、走狗烹”的评价。
“父皇,换一个角度想想咱们每年花这么多俸禄供养这些勋贵,也不能让他们这么闲下来,哪有光顾着享受,不干活的。”朱标微皱着眉头,略有不满地说道。
这一点,他们父子算是心有灵犀的。
咱们朱家不养闲人,拿了俸禄就得使劲卷。
哪怕开平王常遇春身体有恙,不能带兵出征,也得去五军都督府的讲武堂里,指导年轻的将领,为大明培养后备武将。
站在朱元璋的角度,他虽然非常防备外戚干政,但这些外戚愿意打出去,为大明开疆拓土,其实给一些海外的土地他也不是不肯。
朱元璋很快在脑子里模拟了选择以下两条路的结果。
第一条路,这些勋贵们继续留在大明本土,偶尔会领兵出去打仗,可大多数时间里他们或者他们的子女甚至家丁,都会为非作歹,四处惹事,闹得鸡犬不宁。
这种情况,老朱自问以自己的脾气可能忍得了一时,但绝忍不了一世,早晚会提起刀子。
第二条路,让这些联姻的勋贵们打出去,在外面再怎么胡闹,老朱至少也不会气得要提刀子,从而留下美名。
当然这不是全部家人都出去,而是一种分家,让一部分族人去海外,从而削弱本家。
有一些国公、侯爵的家族,经过百年繁衍,何其庞大,是可以预见的。
勋贵加外戚的名头,让这些人去了海外后,跟大明之间依然也很难断了联系。
“父皇先想想,此事事关重大,最好先找一些人试试效果。”朱元璋表现得非常谨慎,但好在终于有所松动。
如今北元的威胁已经大大降低,而辽东也不足为患,这也是老朱有所意动的原因。
未来的日子里,可能不会再有大的战争了。
北方和西北方的那些边防重镇,不仅城墙高筑,更有备有大量火枪、火炮,固若金汤,那些鞑子敢攻城,基本是送人头。
其实朱标还想过用在大同、宣府、开平这些边防重镇里,分别建几座棱堡,使其成为游牧民族的梦魇。
但他细想以后,还是暂时否决了这个想法。
原因很简单,不能太安逸了。
有了棱堡这样的防御利器,边防军可能就会习惯于守城,而不会主动出击了。
如今可是明初,明军气势正盛,在大漠里都能追着鞑子骑兵砍,没必要如此畏手畏脚。
朱元璋在原时空的藩王分封政策的确不错,九大塞王坐镇边境,自家儿子总比外人可靠。
但他忘了一点,父亲可以压服儿子,大哥可以压服弟弟,但侄子未必甚至大有可能压服不了叔叔。
久而久之,便会滋生猜忌之心。
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避免皇室内部之间的互相厮杀,区别在于时间的早晚。
在朱元璋的悉心教导之下,大明的二代皇子们兄友弟恭,和睦相处,比起之前的历代王朝已然大有进步。
然而一切也只能止于此,你想要三代皇子们再如此和睦,已经非人力所能达到。
亲兄弟和堂兄弟之间的血脉亲疏差距,不言而喻,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血脉之间的联系也会越来越淡。
假设一下,在原时空朱标即使是二代皇子里活得最久的,他的那些兄弟全挂了,朱标才逝世。
那么无论继位的是朱雄英、朱允炆、亦或者是朱允熥,即使此刻镇守边境的不再是他们的叔叔,而是堂兄弟,依然会起猜忌之心,然后再削藩。
这是必然结果。
古往今来,同胞亲兄弟之间都会猜忌,父子都会相疑,何况堂兄弟,更不用说将来第四代了。
这是自然界里的必然规律。
或许唯一的区别,无需像朱棣那样因为得位不正,在削藩后而给予厚待。
不少穿越者都以为朱棣在富养宗室时,没有想到后世宗室过度繁衍,人口疯狂滋生,导致宗室供养过重,让朝廷不堪重负。
普通人都能预料到,你们难道真以为一代雄主永乐大帝想不到这一点?
朱棣肯定想到了,只是懒得管,选择了懒政而已。
用后世某一位太宗的话说,把今天的问题留给后人解决嘛!
永乐大帝估计也是抱着如此念头,只是后来的继承者都没能力解决这个问题罢了。
朱标也是想到了这一点,认为弟弟们可以去坐镇边塞,但只能当做带兵历练,没必要将那里当做封地长久驻扎。
毕竟兜兜转转绕一个大圈,又回到原点,实在是没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