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五大洋,六科给事中(求订阅)
朱元璋看着自己的那十六艘福船消失在视线里后,便打道回府返回了皇宫。
至于朱标,他显得兴致高许多,直到松江府市舶司的港口里,所有远洋的船只都驶离时,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这期间,朱标一直悄悄地观察着在场各人的众生百态。
因为出海模式的改变,让这些家伙变得有些提心吊胆。
海贸利润虽然相当诱人,但海外的风险也是未知的。
朝廷提供用于贸易的商船和护卫的商船,但不会以官方名义给你护航,这让这些权贵,尤其是那些文官们心中完全没低,忐忑不安,生怕全部的身家投入打了水漂。
至于那些勋贵,这帮已经习惯浴血沙场的杀才倒是非常自信,根本没将那些海盗放在眼里,甚至信誓旦旦地表示,如果那些海盗们不知好歹敢来抢劫我们的船只,绝对让他们有来无回。
统统绑了喂海鱼!
看到这些勋贵大爷们如此自信,那些文官们心动了。
你说读书人是真的贱!平时在朝堂上的时候,看那些勋贵是怎么不顺眼,一有机会就果断下黑手,弹劾对方。
可这一次到了出海赚钱的时候,这些正人君子们为了自家财产的安全,竟然厚着脸皮求这些武将们带他们一路。
一口一个伯爷、侯爷、国公,真是肉麻。
“妈的,有钱赚就不内斗了,这帮挨千刀的读书人。”朱标见到这一幕,也在心里唾骂着。
文官封爵的有三人,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诚意伯刘伯温、忠勤伯汪广洋。
这三人是文臣代表,但身体很诚实,在这次出海贸易时死活都不愿意和其他文臣组队。
妥妥成为了文臣里的叛徒。
比如刘伯温,他婉拒了所有文臣希望组队的邀请,表示自己只跟着太子殿下。
朱标的八艘福船,全部由精锐的太子幼军护卫,刘伯温的两艘船跟着太子,可谓是大树底下好乘凉。
不过朱标也表示,自己这边护卫有限,只能庇护其中一人的船队,刘伯温是他名义上的老师,自然是优先的。
其他一些文官,盯着刘伯温,双目几乎喷射出怒火,似乎在说:本官的船要是被海盗给劫了,你得赔我。
还有胡惟庸和杨宪这两个死对头,平时是恨不得置对方于死地,但这次为了赚钱竟然破天荒地选择了联手组队,还拉着李善长和汪广洋一起进来。
人越多,船队的规模自然越大,潜在的风险就会相应减少。
朱标算是懂了,这次的出海贸易竟然意外将朝堂上下那些官员愈发激烈的斗争给压了下去,怪不得后世之人曾言,只要有钱可赚,哪怕是跟魔鬼为伍也是愿意的。
所谓高风亮节的读书人,其实也不过如此。
正当朱标思绪万千的时候,方进走了过来问道:“殿下,为何还不离开?”
诚意伯刘伯温也跟着神医伯孙子文走了过来,站在方进的身侧。
大明朝共有四个伯爵,这一下子就来了三个。
“孤自小生活在凤阳地区,可没见过如此壮观的场面啊。”朱标感慨一声,有些激动地继续说道,“伱们说,这普天之下还有哪个国家能有我大明如此庞大的船队。”
“没有了,绝对没有!”方进也是有些激动地说道,“哪怕是前元的鼎盛时期都远远不及。”
今日这船队出海的规模,即使是后世的民国都比不了,唯有崛起之后的新华夏,那繁荣的海洋贸易才能稳稳压过。
毕竟在方进所生活的那个年代,这造船的速度简直和下饺子一样快。
孙子文也笑道:“殿下,想必有朝一日,这天下的四大洋都会遍布大明船只的足迹。”
朱标闻言,心中一动,故意露出若有所思的样子:“孤记得东莞伯所绘的寰宇图里,将四大洋分为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吧。”
“的确如此。”方进点点头,突然也想起了一点。
他当初命名的时候,对于七大洲是以华夏视角来命名的,除了南极洲保留原名外,其余洲都进行了改名。
后世被誉为全球中心,也是现代文明发源地的欧洲,直接被改名成了极西洲。
站在华夏视角,这“极西洲”就是极为偏僻的边缘地带。
华夏所在的中洲,自然是全球的中心地带。
朱标对于这样的改动是极为满意的,也颁布个命令,这次所有出海的船队要以方进所绘制的“寰宇图”来想海外诸国传播地理概念。
未来的世界地理划分,必须是大明视角,而非常欧罗巴视角。
不过朱标今天听孙子文提起“四大洋”,突然想起这四大洋的命名却并非是大明视角,必须调整一下。
朱标吩咐随从侍卫将寰宇图摊开,露出一脸狐疑之色:“东莞伯,孤觉得你对天下之间的海洋命名有问题!”
这是他以一个古人及大明太子的视角。
方进和孙子文略微对视了一眼,随即也伸过脑袋将注意力集中在寰宇图上。
“所谓四大洋,为何不包括南洋,却将那北冰洋囊括在内?”朱标摇头说道,“从这地图上看,这北冰洋是没什么海贸价值,而南洋对于大明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殿下所言甚是,是臣疏忽了。”方进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如今是时候重新命名了,这天下要不设五大洋吧。”
“可以,不过这印度洋怎么回事?”朱标不解道,“印度便是天竺地区,孤翻阅过古书,在秦代的时候,我华夏的居民便将天竺地区成为印度。”
“可海洋为何要以印度来命名?”
孙子文闻言后,也回道:“殿下,臣也觉得这的确不合适,应该改下名字。”
“如何改?”朱标继续问道,“这太平洋、大西洋也不是合适的名字。”
他说着不满地摇摇头。
大明视角,这几个大洋必须以大明视角来命名。
刘伯温说道:“殿下,大明所在位置为中洲,那五大洋自然也以大明为中心来命名。臣就将印度洋改为西洋,南洋继续为南洋,而太平洋改为大东洋。”
“好,诚意伯的提议不错,只是靠着极西洲和西洲的那片大洋该如何命名?”朱标指了指大西洋的位置,“既然已经有了西洋,再命名大西洋就不合适了。”
方进想起这“大西洋”的名字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中擎天巨神阿特拉斯的名字,后世英国伦敦地理学会在19世纪中叶将其统一定名为大西洋。
既然是以大明的视角……
方进灵机一动,开口说道:“殿下,臣的意思将西洋命名为近西洋,大西洋则命名为远西洋。”
刘伯温楞了楞,对“近西”“远西”这样的词汇一时不明所以。
至于孙子文,眨了眨眼睛,似乎明白了什么,随即抚掌露出赞同之色。
原时空可是以西欧人为视角的“近东”、“中东”、“远东”地区。
“近东”指欧洲巴尔干地区,“中东”则指阿拉伯以及波斯地区,“远东”则是华夏、朝鲜,倭国地区。
在西欧人视角里,这“远东”地区就是边缘偏僻的地方。
这一次,方进就干脆给整了一个近西和远西。
“殿下,大明的西边有两片大洋,近一点就叫近西洋,远一点就叫远西洋。”方进笑呵呵地说道。
朱标皱着眉头,不满地说道:“说是这么说没错,但名字取得太难听了。”
这就好比原时空的近东、中东和远东地区,是纯粹从英文里翻译过来的,但让华夏人自己来命名的话,不能取这么拗口的。
“近西洋为小西洋,而之前的大西洋改成泰西洋。”朱标想了想后,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方进和孙子文异口同声地拍马屁道:“殿下,好名字!”
“泰”这个字,唯有博大精深的汉字才能表达,若是翻译的话,就没有精髓了。
欧罗巴诸国,被命名为“极西洲”而非“泰西洲”,是因为“泰”这个字在华夏文化里比较尊贵,那群白皮蛮夷所生活的地区配不上这个字。
但大西洋是一片海洋,而非蛮夷们的生活区,也是大明未来必将去探索和征服的地方,朱标便用上了“泰西洋”这个词语。
至此,这天下间五大洋的命名就确定了,太平洋改名为大东洋,印度洋改名为小西洋,大西洋改名为泰西洋,北冰洋不变,又增加了一个南洋。
在场的几人均对新命名感到满意。
“你们须知,大明将来和海外诸国交往时,必须采用这张寰宇图上的名称,这是不容改变的。”朱标语气坚决地强调着。
“臣遵旨!”三人都是异口同声地说道。
……
在朱标对于天下五大洋设定新名称后不久,朱元璋也发布了一道旨意,宣布设立一个全新的部门“六科给事中”。
这六科给事中不隶属于其他任何部门,而是一个独立的机构,由于给事中分掌六部,故称六科给事中。
六科的掌印长官都给事中只是正七品,而下有左右给事中为从七品,另还有给事中(从七品)若干,各科人数不同,但六科的权力确实非常大。
六科给事中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不但享有封驳权,而且还有参与政事的权力,不管是军国大事、官员选拔、重大刑事裁决等都能参与其中。
老朱这项改革,几乎是推翻了历朝历代一个默认的潜规则:官大一级压死人。
可以预见,将来六科给事中一个小小的七名官员,哪怕是一品大员都不敢轻易惹他们。
怪不得后人常说,在洪武朝当官是一个苦差事。
但同样,老朱也自己做了一个表率,哪怕只是摆摆样子。
老朱宣布,六科给事中在辅助皇帝或者太子处理奏章时,也是有封驳权的。
如果皇帝或太子下达的任何圣旨或者批复的奏章有不合理之处,他们是有驳回的权力。
也就是说六科给事中所认为皇帝或太子的批复、圣旨有不对,是完全可以将圣旨驳回的。
当然这话是这么说,皇帝或者太子是否会执行是另一回事,只是给了大伙儿一个台阶下。
你看,连君王和储君都是如此,你们难道还要反对不成?
可以想象在未来的朝政里,这六科给事中就像一把利剑悬挂在朝廷众臣的头顶,使他们惶惶不可终日。
朱标得知此事时,心情也尤为复杂。
这“六科给事中”是一把双刃剑啊,他可太了解了。
虽说在洪武朝,这些给事中难以约束住老朱和自己的权力,但随着时间推移,皇权受限制或者被削弱时,给事中对皇帝的约束力就会显现。
明中后期,那些跟皇帝对着干的御史或者给事中是比比皆是。
朱元璋想出来的很多政策虽然在后世看来有些荒唐,但其实是适合这个时代的。
朱标也不会天真到在这个时代下,搞什么政治体制的改革,至于君主立宪什么的更是扯谈,他根本就未曾考虑过。
“这个部门可以存在,但必须有所约束。”朱标在心中如此想着。
朱元璋在设立六科给事中后,又给予了“闻风奏事”之权。
在后世没有证据就是谣言,散步之人是要受到惩罚的。
但在这个时空,举报人可以根据传闻进行举报,不必拿出真凭实据,也不署名,这真的可以为所欲为了。
不过这么做,并非全是弊端。
有些事情比如某一人是大贪官,大家都是心知肚明,但苦于拿不到证据无法将对方就地正法,所以这“闻风奏事”好处就出来了。
要什么证据,不断弹劾你,搞你心态,直接将你击溃即可。
所以这两者之间需要一种平衡。
朱标想着想着,便想起了锦衣卫的前身“亲军都尉府”。
以老朱的手段,这锦衣卫登上历史舞台也是时间问题。
同样老朱已经下定的决心,即使自己哪怕是马皇后出面,也不可能改变。
但稍作一下改良,却未必不可行。
朱标想了想后,便果断动身往坤宁宫走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