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盛世下的饥荒和对策(求订阅)
朱标离开御书房后,喊上方进、徐辉祖、陈珪等人去了一趟户部,了解了大致的灾情。
其实从大明立国以来,全国各地一直有各种灾情,但像今年这么大的水灾还是头一次。
不过想想大明立国也有七年了,加上大好河山又被前元霍霍了将近百年,如今才爆发大规模的水灾已经算是幸运的了。
此刻,不止是朱标,连方进的脸上也比较难看。
相比较之下,徐辉祖和陈珪等人的脸色虽然也有些阴沉,但悲伤之情并不明显。
众人的表情,都被朱标尽收眼底,他随即轻轻叹息一声。
如果说对普通百姓的共情能力,这些古人的确远远无法同他们这些穿越者相比。
在这个君君臣臣的封建时代,还是需要多多经受民族主义的洗礼。
要不然将来异族打过来,许多人又会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
“殿下,大明年年都有地方闹灾礼,江南在这边还好,北方山陕边地,黄河边上的中原等地,还包括淮西等地,隔三差五不是闹旱,就是洪水!”户部官员拱着手地汇报着。
他看到太子殿下面色难看,也变得格外小心。
其实在这位户部官员看来,天灾非人力可以阻止的,发生了那就命不好。
再坦白点说,古往今来发生的天灾那都是因为坐在那把龙椅上的人不休德行,上天才会有所警示。
以往的那些仁义之君,每遇到了大的天灾就会下罪己诏。
看以当今圣上的那种暴虐脾气,哪个官员活腻了会向他提起“罪己诏”这事啊?
何况眼前这位太子也绝非一个善人。
不管别人怎么想,总之在他们这些读书人心里,凡事闹天灾的,那肯定是皇帝老子背锅。
“你们户部的救灾粮食拨下去了没?”朱标又问道。
“殿下放心,臣以及第一时间让各地粮仓开仓救济。”户部官员立即回道。
“那为何应天府里来了这么多的流民!”朱标面色不善的说道。
“殿下,受灾的人是成千上万啊,总会有人被遗漏。也有可能是一些山贼逃犯假装成受灾的流民混入其中,所以臣觉得殿下是千金之躯,最近可不要再出宫了!”
好你个老油条,这话题说着说着竟然还能扯到孤的身上。
方进的脸上也是异常难看。
若是后世的官员如此说,被新闻媒体曝光了,多半就要社会性死亡了。
这个时代的官员虽然活得有些战战兢兢,深怕第二天起来就脑袋落地,但好处也有不少,平时没有多少工作量,能躺平就躺平,能摆烂就摆烂。
即使老朱制定了考成法,可依然是形式大于意义,毕竟国家太大了,官僚之间几乎都是拔出萝卜带出泥的裙带关系,你一个人哪怕加上亲军都尉府的人也不可能监督得过来。
朱标在户部又呆了一会儿,觉得打听不到有价值的消息便离开了。
“走,我们去宫外瞧瞧!”朱标一挥手,带着几分怒意道。
“殿下,刚才那刘大人说……”陈珪有些担心地道,“万一有恶人混入到流民之中。”
朱标冷冷道:“他们只是希望孤一直窝在深宫之中罢了,见不到外面真实的世界。何况孤即使要微服出宫,也不会是一个人出去。”
方进也道:“殿下所言甚是,为君者的确不过只呆在深宫之中,多多出去走走,才不会被那些奸臣所蒙蔽。”
他不得不承认朱元璋的确是一个雄才,老朱给所有皇子皇孙定下了规矩,所有人成年之后必须去凤阳演武,而不是天天窝在宫里读什么四书五经,听那些儒生教导。
只是这么好的传统,后来都被荒废了。
“孤已经有数月未出宫了,将来还是得每一个月都去外面走走看看,甚至还得走出应天府,去其他地方看看。”朱标仰天长叹道。
徐辉祖和陈珪尚未开口,方进回道:“殿下所言甚是。”
他来到这个时空也有七年了,他也深知治理国家的不易。
一个皇帝,即使本事再厉害,手段再高超,天天生活在深宫之中是治理不好国家的。
“好,孤就出去看看如今的应天府是什么情况!”朱标点点头道。
于是他们一行人乔庄后便出了皇宫。
应天作为大明的都城,是天下最繁华的所在。
尤其是在皇宫附近,是一片热闹喧哗的景象。
街道宽阔笔直,两边都是粗大的垂柳,有贩夫走卒坐在绿茵下休息,有货郎小贩卖力的吆喝。
不远处,还有那些三层楼高,挂着招牌和幌子的商行,有卖布的,卖粮的,卖酒的,卖糖的。
这里的一切看起来都是这么热闹,这里的人看起来是那么平和,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希望,这里的人都长这一张带着朝气的脸。
但朱标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反而脸色有一些阴沉。
闹水灾的情报不可能有错误,可在皇宫附近的地方,为何是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原因很简单,那些流民多半被这帮当官的赶走了,理由嘛多半是有碍市容。
对于官老爷而言,这面子工程几千年以来都是一脉相承的。
朱标穿着一身便衣,在街上随意地走着。
他身边同样是来自亲军都尉府便装的侍卫,虎视眈眈的看着周围的人群,各个都像积蓄力量的随时可以暴击的豹子一样。
朱标挥挥手示意那些侍卫站远点,实在有些太引人注目了。
他自己也学过一些武术,手下带着兵器,身旁的方进、徐辉祖、陈珪个个都是好手。
朱标觉得自己又不是温室的花朵,当年连北征都去过,在京城这里还担心自己的安全不成?
“走,去远点的地方逛逛。”他下了命令。
一行人走出了繁华的街道,来到一处不显眼的隐秘街角,在一处简陋的屋檐下,看到两个人跪在那里。
一老一少,一男一女。
老人的胡子头发都显得苍白,脸上的皮肤如同枯树皮一般带着深刻,且沧桑的痕迹。
他伸出瘦弱无力的手臂,掌心向上,浑浊的双眼中似乎没有任何的神采,干瘪开裂的嘴唇在见到路人的时候,会发出有些含糊的音色。
“大爷,行行好,赏口饭吃,大爷伱老积德行善!”
他的身侧,还有一个同样跪着的女孩,身影单薄,就像一朵在秋风中,随时都会凋零的花朵。
行人们匆匆忙忙地从他们身前如果,有人是漠不关心,也有人发了善心给了一些残羹剩饭。
“殿下,那边也有!”
方进指了指另一处的小巷里,也有一些衣衫褴褛的人无力地坐在路边,露出绝望之色。
徐辉祖看着朱标出身,低语说道:“殿下,每次闹灾荒总会有流民的。如今比起当年好多了。想当年,家父跟着陛下起义时,淮西一带到处都是这种景象啊。”
“孤明白!”朱标感慨道,“父皇当年揭竿而起,也是希望这样的悲惨景象不会再出现。不止孤很心疼,父皇也很心疼!”
在繁华的应天府里,他看到了阴暗的一面,极为残忍。
应天府都这样了,大明的其他地方只会更多。
“应天府有这么多流民,此地的知府不知准备怎么走,还是就这样听之任之?”朱标疑惑地问道。
徐辉祖无奈说道:“殿下,这些流民都这样了,基本也能看出应天知府的态度,就是要他们自生自灭。可能在他们看来,没将这些贫困人群赶出应天府,而是驱赶到不起眼的角落里,已经是天大的恩赐了。”
老朱的考成法,其实也不包括这些。
衙门里的官僚会有愧疚感或者怜悯之心?
绝不可能!
如今的许多官员都在前元当过官的。
他们如果有这种觉悟,前元又怎么会灭亡得那么快。
“辉祖,当初我们的父辈都是这样过来的啊。改朝换代了,这些当官的是一点长进都没有。”朱标冷冷说道。
徐辉祖感叹道:“这些人固然可怜,朝廷也下拨了赈灾粮食,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发到每一个人的手上,总有遗漏的。臣觉得……朝廷也有朝廷的难处,不可能用粮食白养这些人吧。”
方进突然开口道:“殿下,对于这些流民,我们不妨以工代赈的方式,让他们自力更生!”
“以工代赈?”朱标默念着。
这的确是后世政府经常用到的。
但在这个时代合适吗?
本来这个时代就不会缺少劳动力,而且普通民众还要服徭役。
在封建社会,百姓除了交税之外,每年还有徭役等。比方说修筑城墙,疏通水路,铺设官路等等。
有的百姓为了避免徭役,就会给官府交钱交粮,所以这也是地方上,那些官吏们发财的手段之一。
现在是朱元璋当皇帝,他两只眼睛盯着,地方官自然不敢胡来。可是明朝后期,因为百姓负担过重,也成了大明灭亡的导火索之一。
让那些流民以工代赈,也意味着他们不仅免除了徭役,还能直接干活领工钱,这会让多少普通老百姓眼红啊。
再说了,这些流民赶路加上饥饿,他们的劳动能力是远远不及普通老百姓的。
以工代赈,只是一个美好的设想罢了。
朱标不禁摇头,向方进阐述了其中的缺陷。
你小子别总是相信那些穿越小说,许多点子只能是看上去很美好,但根本做不到因地制宜。
更无奈的是,朱标也不能因为当地官府见死不救,并驱赶流民而加以惩治,因为这些官员如此做也并未违反大明的律法规定。
“孤是太子,既然看到了,无论如何都不能置之不理。”朱标喃喃自语着。
可他知道这是一个难题。
比如那小女孩,那些富贵人家可能会买去当侍女,但那老人家呢,人家多半会嫌弃。
如此一来,老人家极有可能继续留宿街头,而且这对祖孙不得不承受骨肉分离之苦。
退一步讲,那些刚册封的大明诸侯国,人家虽然也急需人力资源,但要的也是年轻体壮的,对于老弱病残一概拒绝。
古代社会,非常残酷,绝非儒家口中所描绘的那么美好。
确切地说,儒家口中所描绘的那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其实就是忽悠人的。这就好比漂亮国天天打着自由、人权的幌子对着他国的内政指手画脚一样,纯粹是瞎扯。
儒家子弟这么说骗不了自己,但有可能将一些涉世不深的皇帝给忽悠住;如漂亮国打着“自由、人权”的幌子,忽悠不了本国的政客,可能够将其他国家的民众骗得一愣一愣的。
方进也想到了这一点,眼珠子一转,回道:“殿下,臣倒是有一个办法。”
“哦,什么办法?”
“首先臣可以身先士卒,给这些流民捐赠一些粮食,让他们不至于饥肠辘辘。”
“臭小子……”朱标用手指指了指,“孤都来了这里,岂有你捐了孤不捐的道理。”
“嘿嘿!”
方进这是以退为进。
他自然不能让自己捐了粮食,而太子一毛不拔的情况存在。
同样朱标如果拿出一些赈灾的粮食,他们几个手下也只能跟随,而且捐赠的粮食数量不能多于朱标。
“那然后呢?朝廷总不能一直接济他们吧。”朱标也知道,这绝非长久之计。
年轻力壮的还好,年幼的朝廷也能慢慢培养,还有一些是年老的,一些事身体受损,失去劳动力的。
这些人才是难点。
每一次天灾过后,最为头疼的就是这些失去劳动力的普通人,或者是失去田地的老人,在这个残酷的古代是很难生存的。
“然后就让这些流民为朝廷办一些事……”方进顿了顿,继续说道,“臣觉得先培训他们一下去各地市舶司打一些下手,让海外诸国的商人看到这些可怜的人后,就必须有点表示吧。”
“我们再以慈善募捐的名义,强迫那些番夷捐一些钱财出来,用于给这些流民的日常生活所需,咱大明的钱可不是那么好赚的。”
“再比如,那些海外商人为天朝的慈善捐款越多,以后采购货物时就能获得优先的顺序,甚至给点小恩小惠的政策。”
这就意味着那些海外商人要来大明做生意,不仅要交税,还得做慈善。
后世许多国家都试这种套路,来赚钱了,必须捐一些善款才能走。
“这个主意倒是不错,不妨一试!”朱标想了想后不禁点点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