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历史名人罗贯中(求订阅)
以大明货物的代理权,去扶持为大明利益办事的外国使臣,这是朱标和方进共同商量的结果。
两人在目送哈西姆离开后,便意味深长地相视而笑。
朱标想了想说道:“东莞伯,以色列国毕竟是大明的诸侯国,所以需要你派人走一趟,把今天的谈话内容告诉对方。”
“殿下,需要臣怎么说?”方进问道。
朱标回道:“即使是那些宗教信仰一致的犹太人,终究也会存在意见不一之人。以色列王应该明白这个意思。”
“臣懂了!”方进点点头。
可以借帖木儿帝国之手,让以色列王可以趁机排除异己。
方进笑道:“虽然他们都是犹太人,但毕竟遍布于世界各地,不同地方的人,想法观念会不同。比如……”
朱标会意,说道:“比如以色列王是大明皇帝册封的,大明境内的那些犹太人是认可的,但那些来自天方地区,波斯地区,甚至更远的欧罗巴地区的犹太人,他们未必会认可这个大明册封的以色列王。”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会有斗争。
以前他们以色列国在九州岛上没站稳脚跟,还能团结一致,如今随着以色列王国在九州岛的地盘越发稳固,自然会人心思动,未必会像以前那么团结。
尤其是大明的读书人亲自编写的全新“以色列史”,这是极具颠覆性的。
如今的以色列王因为出于自己的利益,以及王位的合法性,会承认这段全新的“以色列史”。
他们就是起源于九州岛,只是后来被流浪而来的倭人鸠占鹊巢。
可其它地区的犹太人未必能接受这个说辞。
朱标在满坑,而这个坑随着时间地推移,会越发明显,而如此一来,现在的以色列王,以及他将来的继承人也只会更加紧紧抱住大明的大腿。
方进略微一想,也理解了朱标的意思:“殿下放心,臣一定会把这事办得漂漂亮亮的。”
朱标满意地点点头。
方进正欲离开,突然想起了什么,说道:“殿下,臣想向殿下推荐一个人才。”
朱标顿时来了兴趣,笑道:“能让东莞伯亲自推荐的,想必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此人名叫罗贯中,着有一书名为《三国演义》。这罗贯中有大才,臣希望他为殿下所用。”方进缓缓说道。
竟然是此人!
朱标心里有些震惊,但脸上依旧是一副风轻云淡的样子。
历史上的罗贯中效忠过张士诚,算是朱元璋的敌人,但站在朱标的角度,这位写出了《三国演义》这等旷世奇书的人才,这点区区小事自然不会放在心里。
这可是罗贯中啊!
站在方进的角度,他也希望罗贯中这样千古留名的历史名人能为朱标所用。
他觉得一个区区张士诚府邸的作宾,算不了什么大事。
毕竟大明的文臣群臣里,投降过来的人也有不少。
甚至连老朱的达定妃,以前还是陈友谅的妃子呢。
“此人在哪里,孤想去见见此人。”朱标的演技也是出神入化,明明内心激动不已,脸上还装出淡定的样子。
方进回道:“罗贯中目前已经到了应天府,每天就写写文章,喝喝茶水,日子好不悠哉。”
这显然是方进安排的。
“那你安排此人来见孤,地点就在东宫吧。”
“好,臣马上就去安排!”
……
半天之后,方进带着罗贯中来到了东宫。
此时的罗贯中已经将近五十岁,岁月的沧桑在他的脸上留下了明显的痕迹。
在古代,这个年龄的确是知天命了,人身上也有了垂垂暮气。
“小人拜见太子殿下。”罗贯中对着朱标行了礼。
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到了这把年纪,还有机会进入东宫,为当今的储君效力。
朱标也显得很客气道:“罗老先生起来说话吧。”
他很快让太监给罗贯中搬了一把凳子。
方进打趣道:“罗老先生,你不是一直想出版《三国演义》嘛,只要殿下认可了伱的书,不仅会出钱帮你出版,而且销售所得,都归你个人所有。”
“这是真的?”罗贯中有些激动地全身颤抖。
他觉得自己这匹千里马,终于遇到了伯乐。
朱标笑问道:“孤比较好奇,罗老先生在大明立国之后,住在哪里又在做什么。”
他是故意如此问的,不仅是做给方进看,也是做给朝廷,这是朱标的个人“政审”。
罗贯中缓缓而道:“我本是东平人,就是就是山东省兖州府下边的东平州。因杭州为东南人文荟萃之地,是以我去杭州居住几十年;这几年年纪大了,指不定哪天就故去了,想着叶落归根,就回了老家。”
“不过在回老家前,小的想来这天下第一城的应天府走走,不小心遇到了这位东莞伯。这位伯爷和小人一见如故,还大力相邀,让小人受宠若惊啊。”
一开始,罗贯中看到方进这么热情还以为对方有什么目的,可人家是大明的伯爵勋贵,已经位极人臣,自己身上有什么值得对方觊觎的,直到后来才知道原来对方十分欣赏自己写的那本《三国演义》。
朱标笑道:“实不相瞒,孤机缘巧合之下,也大致读过《三国演义》,对先生的才华钦佩不已。只是……”
方进看到朱标的笑容和语气,不知为何心里有一种不太秒的感觉。
“殿下,小人写的有什么问题吗?”罗贯中有些疑惑,不禁担心地问道。
朱标不禁轻叹一声,问道:“你为何要将刘备等人写的这般好,将魏武写的这般坏?”
在他所在的那个时代,有今古两曹操的说法。
一个是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一个是《三国演义》的曹操。
老曹好色是好色点,又爱人妻,可这等堪比帝王级别的人杰,这一点从来都不是评判好坏的标准。
罗贯中老实回道:“武侯乃是我辈文人楷模,自然是要大书的;本来因为历朝杂记多有记载关羽好色,为人又傲慢的事情。”
“我本欲将关羽写的坏一点,但是就在写作中,有一天晚上,我睡得正熟,忽然梦到了关羽,关羽求我把他写的好些,并且我惊醒之后感觉脑后发凉,心下害怕,所以将关羽写的好了。”
朱标故意露出惊讶状:“竟然还有这种事情。”
罗贯中又继续道:“既然武侯和关羽都是好人了,那自然他们跟随的刘备也得是好人了;写作话本,总要有正邪对立,那只能屈尊曹魏武了。”
朱标对此是理解的,因为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去的,所以历代文人都艳羡诸葛亮,自然诸葛亮得是正面人物。
至于后边关于关羽的事情,朱标其实在前世的时候在书上也看到过这个小故事,没想到竟然是真的。
“东莞伯,刘备和曹操,你更欣赏谁?”朱标又果断将这个皮球踢给了方进。
方进想了想后,说道:“论雄才大略,刘备远不及曹操。”
朱标对此也是满意地点了点头,露出赞同之色。
曹操一开始是想匡扶汉室的,也把自己亲生的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汉献帝,大权在握下,无论手下文武如何苦劝,曹操都始终不逾这雷池一步,终其一生,没有篡汉室而自立。
至于他儿子的行为,他人都死了,说什么都没意义了。
罗贯中明白了朱标的意思:“殿下是希望小人尊崇魏武,贬抑刘备?”
朱标淡淡地点点头。
两汉四百年,没人否认它的正统性。
但大明得国之正,它的正统性也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出现在大明的白话文小说,没必要去抬高刘备,贬低曹操。
罗贯中心里嘀咕着,如果按殿下的意思改写,以后那些读书人一定会斥责自己。
可所谓死道友不死贫道,自己能获得太子殿下的赏识,又能大量出版《三国演义》,还有机会名垂青史,又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罗贯中恭恭敬敬地说道:“小人愿意改写。”
朱标哈哈一笑,说道:“孤承诺,只要把《三国演义》写好了,孤一定会重用你,而且给许你个一官半职呢。”
罗贯中显得很高兴,但嘴上还是谦逊地说道:“只要书能出版,那此生心愿足以,不敢奢求其它。”
朱标有些不解,但方进会意了。
他走到朱标的耳边小声道:“殿下,这个罗贯中曾辅佐过张士诚,虽然他在张士诚账下不长,但是陛下不许他们这些曾在张士诚手下,又未投靠本朝、自行散去的人为官。”
朱标也想起了自己父皇的这个规定。
规定是人定的,为了罗贯中这样的历史名人,朱标也是愿意为此破例的。
这多大事儿!
让他换个名字、改个籍贯就好,老朱整天那么多事情,岂会注意一个小小的罗贯中。并且他既然当初曾在张士诚那里出仕,说明还是有功名心的,更容易收纳。
不过这个事情现在是不好和罗贯中讲的。
朱标继续缓缓而道:“先生不愿意为官,孤也不会勉强,届时就多赏你些钱,也够你吃穿不愁了,我看你的衣服,日子过得也并不富足。”
罗贯中也很是激动地说道:“小人多谢殿下,不过钱财什么小人并不在意,只要书能出版就好,完成殿下的嘱托就好。”
名留青史的老罗毕竟还是一个俗人,难得这么好的机会也会主动巴结太子一下。
罗贯中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便回去住所里写书了。
方进笑道:“臣恭贺殿下又得一人才。”
朱标心满意足地点点头:“孤总有感觉,这《三国演义》会流传千古,就像司马迁的《史记》一般。”
“殿下英明,臣也觉得这《三国演义》会流传千古!”
其实站在朱标的角度,之所以看重罗贯中并不仅仅因为一部《三国演义》。
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着名戏曲作家,不仅写小说,也写了不少的戏曲剧本,着作颇丰。
戏曲和适合说书人说的小说在朱标未来的计划中有重要作用,所以朱标要招揽罗贯中。即使将来罗贯中年纪大死了,也可以起一个‘千金买马骨’的作用或者让罗贯中介绍其他的戏曲、话本大家。
第二天上午,朱标又派人前往了罗贯中的住址,并带去了一些宝钞,让他用于日常生活,并托话告诉他,让他不用耳闻窗外之事,安心写书即可。
等到《三国演义》修改的差不多了,就第一时间拿来给他过目。
罗贯中也是感激地收下了宝钞,表示一定会尽力按殿下的意思来改书。
他也开始想象着有一天,自己的着作能够遍布天下的每一个角落。
朱标的手下返回东宫后,也向他大致诉说了一些关于罗贯中的情况,只是对方心里有些不解。
“殿下为何给了这穷酸书人这么多钱?三十贯宝钞足够数个月的花销了。”该侍卫觉得太子殿下太大方了。
朱标难道告诉他是因为自己上辈子看到了太多的“大神作家”收入腰缠万贯,生活富裕,而比这些大神作家不知道牛逼多少的历史级作家罗贯中,生活却如此穷困潦倒,他于心不忍,才给了这么多钱。
所以他只好淡淡地回了一句:“此人孤将来有大用,你以后自会明白!”
或许缘于对《三国演义》的喜爱,朱标对罗贯中的重视的确非同小可。
他又亲自命令了毛骧,务必要保证罗贯中的安全,绝不能让他有任何危险,否则出了意外,就唯他是问。
毛骧见太子如此重视,也不敢多问,立即安排人手,准备日夜在暗中监视,以保障罗贯中的人身安全。
此时,书房里只剩下朱标一人了。
他从书柜里取出了原版的《三国演义》,心中不禁闪过一个古怪的念头。
等若干年以后,原版的《三国演义》都消失于历史长河后,我手里的这本是不是……
这本要不放在将来的大明博物馆里,当做纪念流传下去。
当然同样还会流传一个故事,太子殿下不满《三国演义》对曹操的描写,命令原作者进行了修改,而这一本是太子手里的原版,因此也成了千古绝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