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在思考,都在摸索,都在顺着顾同的这条前所未有的提议往前看。
农工杂谈、军旅考校与儒家经典、诸子之学想提并举,这是前所未有的,在这之前,没有人这么说过,在这之后,也没有人知道,会不会有这样的人说出这样的想法,但是,在公元1202年的春天,在大金国西京路,这是第一次。
恍若是别人说这样的话,慢不要说赵秉文、王修这些大儒学正统的捍卫者会唾骂他一个狗血淋头,就是何方、罗通这些沙场上、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英雄汉字怕都是要弃而远之,绝对不敢听,这显得惊世骇俗、离经叛道的话语。
可是,这个时候,所有人却又不得不认真思考,只因为这是顾同的提议。
甚至,在罗通这些老部下看来,已经没有思考的必要,只要是顾同说的,那自然是极好,毕竟,自从前年的那个秋天开始,顾同就从来没有做过什么荒唐之举,每一件事情,相反都做的最是恰到好处。
“我来为诸位讲一件事情!”
顾同看着沉默不语中的众人,叹了一口气,目光悠远,回忆着脑海中的那些画面,带着些许悲痛、些许忧伤、些许愤恨,开始为众人讲述那段在历史长河之中,属于中华民族悲痛的记忆。
“对于圣王之道,儒家经典,我的尊崇,并不亚于你们之中的任何一人,至圣先师,以伦理教化苍生,把道德、礼法印入我们的民族血脉之中,这是开天辟天的举动,从此,我们可以骄傲地说自己乃是礼仪之邦,从此,我们也可以骄傲的称呼四方为蛮夷之地,因为我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文明的巅峰,在物质、精神的世界中,毋庸置疑,我们是这个世界的主宰!”
“可是,这种优越感还能延续多久?唐末以来,国家动荡,北方蛮族乘势崛起,先有契丹,再是党项,复有女真,兼之蒙古,群雄割我华夏国土,奴役我煌煌汉裔,北国江山,分外妖娆,却是尽数落于胡虏之手,如此情况之下,我们倘若再是枕在先祖的业绩之上,看待问题,处理问题,那么最终,汉将不汉我们的家国,就不再是一半的国土陷于胡虏,到那个时候,就是全部,北起阴山,南抵大海,尽为胡虏铁蹄践踏之地!到那个时候,汉人当为最低,任胡人盘剥,礼仪教化尽废,胡风胡俗践踏中原,倘若真到了那个时候,我们这些人,不仅愧对国家民族,恐怕自身也难以保全,父母妻子,尽被胡虏欺凌······”
顾同还欲再说,却被一脸怒气的赵秉文起身阻止,赵秉文颤着手指,指向顾同,咬牙切齿的说道:“顾大人所说惊世骇俗,难道为了一己之念,就编纂出来这样的听闻,来当做说词吗?”
直到这个时候,赵秉文仍旧以为,顾同所言,乃是游说之辞,虽然被顾同所描述的那一番景象所震惊,但是实难想到,这个世界,有哪一个民族可以征服万里汉家河山,奴役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
顾同也宁愿自己说的这一切都是假的,都不曾发生,可是,只有他知道,倘若继续沉沦,那么自己说的那些蒙古人统治中国之后所发生的一幕幕光景将会全部上演。
杀汉人,抵之牛羊;
汉人婚,蒙古人可拥有女子初夜权;
民分四等,唯汉人、南人最低!
······
可是历史的记述,残酷的告诉顾同,这都是真的,这一切都会上演,倘若没有改变,历史的脚步还是会上演那些悲惨!
“不,决不允许!”
顾同心中发疯似得怒吼着,双目通红,血液燃烧,双拳紧握,心底里暗暗发誓,绝不容许,悲惨再次发生。
只因为他来了,穿越千年而来,那么他就有义务来阻止悲惨,也必须承担家国、民族的责任!
顾同不想一个人在这条道路上行走,改变历史的力量,不是依靠他一个人就可以的,他还需要助手;神武军将士是这条路上的助手,赵秉文、郝天挺这些文人儒士也是,可是,这还不够,想要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想要未来百年、甚至千年,中华民族依旧巍立世界民族之林,那么就必须要从传承、从教育抓起,一代代的思想传输,为儒家道德的马车装上物质世界、科学世界的羽翼,这个民族,才能够飞的更远、更高!
顾同的沉默,让赵秉文的愤懑、怒喊仿若沉入大海,连一丁点儿的波浪都没有激起,可是,看着顾同脸色愈加的沉重,看着顾同神情愈加的凝固,甚至,顾同身上那种不加掩饰的悲愤、气闷,种种情绪,都让众人心头一颤。
“难道他的描述是真的?”
顺着顾同描述的那番历史记忆,每个人都看到了不同的画面。
赵秉文看到了儒家经典毁于一旦,焚书坑儒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
王修看到了家国社稷毁于一旦,汉家传承断裂,赵宋皇室惨死于胡虏之手;
郝天挺的脑海之中,则是良田荒废,草木丛生,饿殍遍野,民不聊生,胡虏放马中原,百姓尽遭涂炭;
何方重重的叹了口气;
罗通、贺胡子、萧成等一干将领,无一例外,脑中全部是血,改朝换代,怎么能不流血?胡虏统治中原,焉能不回屠城?老百姓手无缚鸡之力,无寸铁以抗争,怎么不会任人欺凌?
一副不亚于十八层地狱的众生相浮现在每一个人的想象中,每个人都不知道这些画面会不会发生,但是,却也没有人敢去打赌,生了还好说,若是输了,可就是成千上百万的老百姓的身家性命!
只有顾同知道,那不是虚构的,不是存在于想象中的,不是地狱,那是几十年后的中国,是蒙古人铁蹄践踏下的华夏,是一曲‘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年哀伤。
“你们可以不相信我,因为悲惨还未发生,可是作为民族的精英,作为可以有能力改变这一切的我们,倘若什么都不去努力,眼睁睁的看着这一切发生,苦难的元凶,就成了我们!”
顾同尝试着说服,他不想一个人孤独的战斗,前进的路上,他想要有人陪着自己。
“我也不愿意相信,可是,我不敢去赌,我只知道,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这些道理,不能等到下雨了再去弥补,不能等到狼来了再去补牢,每一个生命都无比珍贵,在历史面前,我们开不得玩笑,也疏忽不起。”
看着沉思中的众人,顾同有所感触的继续说道。
“兴建学院,纳种种强国之术,这并不是要取缔儒家的至高地位,难道就因为我们要在学院之中传播各家学术会让经典之学沦丧吗?先秦之时,百家纷呈,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同的声音,儒家的至尊地位,才大浪淘沙,确定了下来,千年来的传承,难道让你们惧怕了?你们觉得农工商家之谈,会威胁到你们?”
这句话,顾同是看着赵秉文说的,目光如炬,直逼赵秉文的内心深处,让他难以躲避,不敢躲避。
赵秉文嚯的起身,看着顾同,脸色十分的难看。
他知道,方才顾同的一番言语,是对着他说的,因为只有他可以代表北方文坛、士林,也只有他,可以做这面改革的旗帜、号角。
赵秉文心情复杂,丝毫不亚于一锅充杂着各种调味品的汤汁,只不过这些调味品的比例尚未组合好,所以,诸味纷杂,难以言表。
郝天挺看着老友,又看向脸色趋于平静的顾同,微微的颔首说道:“周臣可还记得当年朱熹和陆九渊鹅湖之辩,理学、心学大辩三日方落下帷幕,可正是因为那场辩论,不管是理学还是心学都渐入人心,甚至短短时日,就开始北传。”回忆着二十几年前的那场震惊南北文坛的鹅湖之会,郝天挺沉声说道:“不争不进,没有敌手,就永远不知道自己欠缺多少,北方文坛,沉糜已久,是需要一场改变的时候了,周臣,放眼北地,能够担此重任者,唯有你一人,切莫辜负了这一番机会啊!”
不得不说郝天挺之言直指本心,不仅给了赵秉文一个高高的台阶下,也在其中,隐隐含有诱惑之语,这一切,更是让欲成就一番功名事业的赵秉文内心大乱不已。
所有人都在等待着赵秉文的答复,顾同更是少有的露出了几分急切出来。
赵秉文脑海之中咀嚼着郝天挺的话,又想着鹅湖之会成就朱熹、陆九渊二人之往事,更思及顾同所描述的那一番情景,许久之后,终于点下了头颅。
“我明日就修书给庭筠(王庭筠)、怀英(党怀英)、赵飒,让他们尽早北上,共举大事!”
闻听赵秉文所言,顾同欣喜难以言表,一想到号称北地文坛四杰的王庭筠、党怀英、赵飒、赵秉文尽皆齐聚大同府,未来大业,何愁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