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直起床梳洗之际。
皇宫门口,群臣整齐排列,等候在外。
文臣武将各成一列,皆满脸激动望着紧闭的宫门。
文臣一列,为首的魏征,闭目养神,无视身后的喧闹。
武将一列,为首的李世民,瞪了一眼魏征身后的孔颖达。
想到昨夜世家登门提及的事情,脸上挂着轻蔑的笑容。
孔颖达春风满面,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
只要今日朝会过后,儒家的声望将成为历史之罪。
以后其他流派,都无法动摇儒家的地位。
儒家将与天子一同治理天下,青史留名。
“孔大人,听说了么,昨夜富贵坊遭遇盗贼?”
“烧毁了不少房屋,就连那外族的教堂都被毁去。”
就在孔颖达畅想美好的未来时,身后的一名官员低声攀谈。
身后各官员,议论的也都是这件事。
孔颖达微微侧身,看了眼身后排在后列的世家官员,淡淡一笑。
“待到今日朝会之后,老夫定会上书陛下彻查此事。”
“绝不放过一个祸乱礼法,为祸百姓的奸佞之人。”
听闻此言,身后搭话的官员笑容一僵。
本想谈及此事将话题引到世家身上,再提及世家昨夜的异动。
如今新城朝臣之中,已经形成了不少圈层。
他们作为官员,或多或少融入其中。
对于城中发生之事,也大概知晓幕后黑手。
昨夜富贵坊遭劫,明眼人都知晓是世家所为。
一想到那黄金堆砌而成的教堂被洗劫一空,心中有一丝羡慕。
若有这等财富,稍微运作,投资朝廷开发西方的项目。
那将是一笔不菲的回报,将来就算不为官,也能富贵一生。
那官员看了眼一脸严肃的孔颖达,将口中的话语收了回去。
自孔颖达牵头改革以来,复辟周礼,为官限制颇多。
除了律法之外,诸多繁琐的礼节,让人苦不堪言。
根本无心政事,精力全部被那些形式的礼节耗尽。
若不是为了家族,这官员他实在不愿再当。
孔颖达不愿理会那官员,转过身,望着魏征的背影,心情复杂。
眼前的位置,这些年,他都没弄清魏征到底站在哪方。
儒家提及之事,不少魏征也都赞成。
若是没有魏征,儒家不可能将学宫遍布天下。
可这魏征,又与世家交往颇深,不少世家子弟的官位都是魏征在安排。
另外,魏征那在学宫的先生王通,时常与儒家唱反调。
甚至数次,想动摇儒家史官的位置。
若不是儒生遍布天下,儒家势大,差点让王家之人占据着史官之位。
王通牵头编写新城大典,成书之时,必定声震天下,青史留名。
已有这般好差事,却和他们争这史官之位,实在过分。
王通那套三教合一的学说,不得不说比儒学更适合圣新王朝。
但只要陛下出自颜家,儒家的地位就无人能撼动。
这便是他能顶着天下人反对,复辟周礼的底气。
“魏丞相,今日朝会,还请大人多多费心。”
孔颖达对着魏征的背影,低声请求。
魏征没有言语,看了眼天色,见时辰已到,上前叩开宫门。
片刻之后,群臣在宫人的引领下,进入大殿之中落座。
此时,因有礼法限制,无人再出声。
群臣皆坐立在位置上,享用面前的热茶。
孔颖达改制之后,朝会君臣相坐而谈。
只是陛下高坐龙椅,群臣坐于殿中。
这无形之中,提高了朝臣的地位,降低了皇权。
这也是孔颖达复辟周礼,群臣最后能够妥协的原因之一。
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这本是入仕者的终极梦想。
而朝堂中的座次,无疑让这梦想更易实现。
群臣落座片刻之后,颜直在宫人的带领下,坐在龙椅上。
瞧着下方的座位,颜直微微一愣。
这座次,不像朝堂,倒像是学宫上课的场景。
“臣等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颜直一出现,群臣异常激动,山呼万岁。
声音洪亮,将颜直的瞌睡一扫而空。
颜直强忍心中不适,右手微微抬起。
“平身!”
一番复杂的开场流程过后。
到了群臣上奏的时间。
魏征坐在位置上,闭目养神,并未进言。
坐在魏征身后的孔颖达会意,正准备从怀中掏出准备好的奏折。
奏折之上,可是当世大儒联名上奏的内容,相当有分量。
为此,他可是准备数日,陛下定会满意。
可是,当他满怀希望拿出奏折,准备起身上奏。
一道洪亮的声音,从武将之列传来。
“陛下,臣有要事启奏!”
“陛下功高盖世,千古无二,当得起这武圣之名。”
“臣与朝中武将官员,联名上书,愿陛下坐镇武庙。”
“以镇我圣新王朝武运昌隆,山河无恙,天下太平。”
李世民慷慨激昂的声音,震惊朝野。
孔颖达满脸错愕,坐在位置上,愣愣出神。
他的完美计策,竟被人窃取,真是小人行径。
已被人抢占先机,孔颖达不愿再等,正准备起身上奏。
此时,武将之列传来一阵此起彼伏的声音。
“臣附议!”
甚至就连文臣之列,也有不少附和之声。
“臣附议!”
孔颖达冷眼看了身后站起的文臣,发现是世家子弟后。
知晓这幕后的推动之人,冷哼一声,坐回座位。
如今天下初定,战事已平。
这些如散沙般的武将,他根本没放在眼中。
即使他们率先提出,也无法影响他的谋划。
等朝会过后,定要和这些反复无常的世家好好清算。
颜直看着下方朝臣的动静,微微有些迟疑。
心中已有准备,以为今日是让他入文庙之事。
还想着如何推辞,三次推脱后,再欣然接受。
如今,却是入武庙之事,这一时让他没有反应过来。
以他的功绩,入武庙绰绰有余,若是推脱,显得造作。
看了眼下方群臣各不相同的反应,颜直大概知晓隐藏的争斗。
轻咳几声,不好直接答应,出声询问魏征。
“魏爱卿,此事你怎么看?”
魏征缓缓睁开眼睛,知晓颜直的意思,起身禀告。
“陛下灭吐谷浑、平定十八路反王,东灭王世充,西定波斯、东罗马。”
“此等功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委屈陛下当这武圣之名!”
魏征滴水不漏的说辞一出,群臣无人反对。
文臣之列,皆出声附和。
“臣等赞成魏丞相之言!”
就连孔颖达也只得捏着鼻子,出声赞成。
颜直赞赏地看了眼魏征,笑看着李世民,大手一挥。
“李爱卿有心了,此事便交由爱卿去办!”
李世民瞥了眼孔颖达,对着颜直躬身一礼。
“臣遵旨!定不负陛下厚望!”
这孔颖达借着改制的名头,用礼制将三姐从军营赶到后宫。
三姐自小便立志成为将军,父亲未曾阻止,陛下也极力支持。
却因这些儒生,硬生生将一位英姿飒爽的女将军,变为后宫妇人。
明明是争权,却打着礼制、大义的名头,实在可恨。
今日提议,也算是为三姐出了口恶气。
但光是这武圣之名,还远远不能影响这儒家。
李世民看了眼身后的世家子弟,再次出声。
“陛下,天官一职,空缺已久。”
“昨日,微臣亲眼见到邹仙师的神仙手段。”
“微臣以为,这天官一职,邹仙师极为合适。”
昨夜世家许诺不会在大义上为难三姐,作为交换须得为他们办成此事。
对于让邹先师担任天官一职,李世民欣然接受。
毕竟,三姐对邹仙师观感极佳。
曦儿身上那奇怪的病症,也离不开邹先师。
李世民的提议一出,颜直微微一愣。
对于这天官一职,从未听闻。
但从李世民的表情上看,此事对他并无危害。
心中有底,颜直继续看向魏征,出声询问。
“魏爱卿,此事你以为如何?”
魏征心中惊叹于世家的手段,面上毫无波澜。
世家这一手,能真正影响儒家,让其不至于一家独大。
对于这种局面,魏征当然欣然接受。
“陛下,微臣以为,此事极好。”
“邹家古来已有名气,能入我圣新王朝为官。”
“乃是陛下威名在外,皇恩浩荡。”
颜直看了眼魏征,几年不见,马屁功夫渐长。
瞧着倒是有些陌生,但对于魏征,颜直还是极为信任。
对于邹盈,昨日已经拒绝入后宫为妃,今日天官一职,实在不好拒绝。
“既然如此,此事便交由魏爱卿去办!”
“微臣遵旨!”
魏征接下旨意后,便坐回座位,继续闭目养神。
孔颖达此时已经气得浑身哆嗦,怒瞪着魏征的背影。
难怪这些日子,魏征对他的提议百依百顺,从不反对。
还以为魏征已经屈服于儒家,原来是在这等他。
若说让陛下入武庙,对他儒家根本毫无影响。
毕竟如今局势,治理天下需要的还是文臣。
但这天官一职,可是位在史官之上。
除了天子之外,无人能够制衡。
以邹家对他们儒家的恶感,这天官之位归于邹家。
实在太膈应人,让他极不舒服。
害怕李世民再提出让他措手不及的策略,孔颖达直接起身提议。
“陛下,微臣与诸位大儒合议。”
“以陛下的功绩,当入文庙,继二圣之后,成为我儒家第三圣人。”
有了李世民武圣的提议,孔颖达这番提议,倒显得可笑。
像是抄袭李世民的想法,引来武将之列一阵嘲笑。
孔颖达心中气急,侧身看了眼身后的官员,轻咳几声。
文官之列顿时,传来一阵附和声。
“臣附议!”
但声音过于低沉,甚至比不过武将那列的哄笑声。
文官之首的魏征,并未出声,依旧闭目养神。
这番阵势,比起武圣的提议弱上不少。
早有准备的颜直,见到这般情况,此时也不好应允。
看了眼魏征,见他根本没有接话的意思。
目光在群臣身上扫过,瞧着众人的反应。
粗略一瞧,大概知晓,此次朝堂争斗,文臣怕是落了下风。
对此,颜直倒是乐于见到。
毕竟,这些文臣弄出的周礼这一套,实在太过繁琐。
他仅仅在皇宫呆了半日,就觉得处处受到限制。
身为帝王,在皇宫之中,不能随心所欲,实在憋屈。
心中暗下决定,这周礼需得改改。
但不能操之过急,需得步步为营。
而首要,便是要打压这些文臣。
故而,颜直坐在龙椅上,静静看着殿中文臣的丑态。
底下武将见陛下并未出声阻止,对这些往常不可一世的文臣愈发嘲弄。
甚至有胆大的,直接起身,掀起文臣的官帽。
颜直见差不多,再这样下去,有失皇家威严。
轻咳几声,出声询问。
“众位爱卿以为,孔爱卿的提议如何?”
此话一出,殿中的文臣松了一口气。
目光皆投向孔颖达,期待孔颖达为他们出口恶气。
让这些粗鄙的武将瞧瞧,文臣指点江山的风采。
孔颖达目光一直盯着身前的魏征,期待魏征出言附和。
原本,此事由颜师古附和,方才完美。
可颜师古自天竺归来之后,便久居新城学宫,不问世事。
这才陷入如今尴尬的局面。
魏征并未打算理会此事,对于儒家魏征早就心生恶感。
儒家对恩师王通的打压,他又岂会帮着儒家坐大。
朝堂中沉默片刻,依旧无一人出言为孔颖达补充。
颜直瞧着这一幕,对孔颖达有些许失望。
果然,除去孔颖达儒家后人的身份,孔颖达毫无出彩之处。
连最简单的拍马屁之事都办不好,实在难当大任。
虽心中不喜孔颖达,但对于孔颖达的提议颜直心中还是乐意接受。
如今已经成了武圣,这文圣之名拿着才算完美。
颜直目光继续在群臣身上扫过,期待有人能继续此事。
可是,等了半晌,依旧无人应答。
直到目光落在文臣之列,最后方的位置,颜直眼前一亮。
“许爱卿,此事你以为如何?”
位居文臣末席的许敬忠,听到颜直的话,受宠若惊。
自投靠陛下以来,一直在新城学宫编写新城大典。
可是,论出身和文采,根本比不过那些世家子弟。
在世家与儒家多番权利争斗下,连编写一职都保不住。
只能依靠学识,靠着拍马屁,这才成为文臣之列末席。
听到陛下的提问,许敬忠像是看到一条青云直上之路。
强忍心中激动,许敬宗平静出声。
“启禀陛下,微臣以为孔大人此议极佳。”
“但有一丝错漏,或许会让陛下受后人置喙。”
许敬忠话音一顿,微微抬头,观察颜直的反应。
颜直赞赏地看了眼许敬忠,不愧是能让武则天合乎情理嫁给李治的人物,马屁功夫果然不同凡响。
“继续说下去!”
许敬忠心中一喜,轻咳几声,朗声道。
“微臣以为,以陛下的功绩,入文庙,绰绰有余。”
“但文无第一,只讲先后。”
“微臣少时读书,佩服颜子,尤胜孟子。”
“微臣以为,颜子贤才不输孔圣,当为复圣。”
“若说孔子是先圣,颜子便是先师。”
“微臣以为,颜子当为文庙第二圣,陛下为第三圣。”
“方才合乎情理,后人无人可诋毁陛下。”
此话一出,众朝臣诧异地看着许敬忠。
对于许敬忠这番言论,心中惊奇不已。
许敬忠为了奉承陛下,不惜得罪天下读书人。
但是这番言论,比起孔颖达的提议,确实更加完美。
孔颖达没想到,身为读书人,竟然能无耻到这个地步。
他提议让颜直入文庙,也是用这张老脸,恳求当世大儒答应。
千年以来,本就无帝王入文庙一说。
可这许敬忠倒好,为了让颜直入文庙。
既然敢更改亚圣孟子的位次,还硬生生弄出个复圣。
众朝臣的反应颜直看在眼里,颜直笑着拍板。
“许爱卿言之有理,此事便交由爱卿去办。”
许敬忠欣喜若狂,直接从位置上出列,跪地谢恩。
“微臣遵旨!”
谄媚之相,看得同列文臣一脸无语,脸色难看。
孔颖达更像是吃了苍蝇一般,气得直发抖。
自己的提议被人抢先不说,如今又被人抢功。
这些日子,自己拼着脸面不要,极力促成此事。
竟全为他人做了嫁衣,实在可恨。
看了眼边上一脸玩味笑容的李世民,孔颖达心中冷笑,起身禀报。
“陛下,子嗣单薄,民间传言大皇子痴傻。”
“为了国祚,为了圣新王朝,陛下应当广纳后妃。”
“补充子嗣,稳固朝纲。”
李世民之所以这般猖狂,不过是仗着皇后撑腰。
儒家日后想要坐大,必须打压以李世民为首的武将。
而打压皇后,便是最有效的手段。
此话一出,群臣再次陷入一阵沉默。
皆满脸畏惧,偷偷观察陛下的反应。
大皇子痴傻一事,他们虽有听闻,但无人敢提及。
更别说当着众位朝臣的面,出声质问陛下。
陛下在西方的暴虐手段,他们可是有所听闻。
君王一怒,流血漂橹,可不是说说而已。
文臣之列,心中悔恨,恨不得和孔颖达划清界限。
武将一列,一脸看好戏的模样。
颜直阴沉着脸,强忍心中火气,目光冷冷盯着孔颖达。
“孔爱卿,这是在教朕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