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世界中白溪依靠着天花板级别的黑客技术虹吸鲸吞着整个人类世界的文明成果的时候,骨国那边的发展也并没有落下。
随着大型船坞和高炉炼铁工厂的陆续建成,骨国的发展果然是更上了一层楼。
大船的陆续产出让骨国的渔业,船航运输业还有骨国水军都在逐渐的发展壮大。
而高炉炼铁厂的建成则是让铁质军用器和铁质农具开始彻底进入骨国市场。
铁器的产生和使用对整个骨国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
在农业生产上,使用铁质农具后生产效率成倍的提高,耕种成本也在下降,因为不用频繁的修补农具而且可以进行深耕了,生产成本自然会下降一些。
铁质农具的产生也让荒地的开垦变得简单了许多,很多荒地中是长有许多树根和石头的,而面对坚硬的铁质犁耙,这些都不再成为了阻碍,一块块荒地被开垦成了肥沃的农田。
而铁质军用器的产生更是让骨国士兵的战斗力有了质的提升!
铁质骑兵长枪矛戈,铁质马槊,铁质汉剑环首刀,铁扎甲的诞生让骨国士兵的攻击力和防御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再加上盐皓进行的军事改革让骨国产生了真正的职业士兵和半职业预备役士兵。
和以前人人皆兵制的游兵散勇相比,职业士兵的战斗力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存在。
骨国的军事实力和经济生产实力还有战争潜力都在大幅度的增长。
这样的变革是周边方国无法模仿的!
毕竟铁质农具军用器具的产生需要完善的高炉炼铁技术,不然一般的块炼铁技术以这些方国的国力根本无法支撑进行这样的金属器具改革。
而船运业和渔业的变革也需要大船制造技术的支撑,而显然那些方国并不具备这样的技术条件。
至于军事制度变革,那是需要充足的国力支撑的,职业化士兵是需要充足的粮食资源供养的。
骨国能够供养得起是因为如今骨国国力强盛人口繁多且占据了周边最肥沃的土地还有高产农作物,这样才能够供养得起职业化士兵。
而那些方国,以他们的生产效率是根本供养不起职业化士兵的,人人皆兵制才是更加适合他们国家环境形势的军事制度。
每个国家的制度政策只有适合他们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如果硬要追求更加先进但不适合自己国家国情的制度政策,最后只能够得不偿失。
骨国彻底的进入了铁器时代,铁质农具已经大规模的在骨国境内被使用,铁扎甲和铁质军器也让全部的城卫军给装备上了,而那些预备役士兵的武器装备则是全部保存在各城的兵营,只有在训练的时候才可以让那些预备役的士兵穿戴使用进行军事化训练。
战马则是可以让那些士兵自己带走自己饲养培养感情,这也能让城池省下一笔开支,也算是给士兵们的一种福利。
毕竟战马的优越性是远超一般的民用商运马匹的,而且这还是一种军用战略性物资,民间不能随便拥有使用。
有一匹战马,不说各种交通便利了,光是在其他骨国平民面前也是一件极威风的事情,战马在骨国就跟现代的豪车一样,其他的普通马匹在战马面前是没有什么可比性的。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如今骨国豢养的墨鳞兽已经有一万头了,而鼋兽因为放养水道近海的原因已经暴增到了两万头。
这些异兽的战斗力是可以一挑三到五个全甲全装备的职业化士兵的,这些异兽也是骨国的一种战略性武器兵种。
骨国肉眼可见的繁荣了起来。
在这样的繁荣之下,盐皓也是提出了文化教育改革的新政策。
在这之前骨国其实是没有什么教育机构的,基本上骨国人的学习教育都来自于周边人和自己父母长辈的教育。
如果不是《羲经》的传播,可能现在骨国的文盲率会更加的高。
哪怕因为信仰的原因很多骨国人都知道认识《羲经》,但骨国的认字率在这之前也不过只有四五成而已。
很多的骨国人认识的字数量是很少的,可能只有几百常用常见的文字他们是知道意思的,其他就不行了。
但随着骨国的发展,曾经的一千二百文字如今已经增加到了三千多个,数百常用字的识辨率显然是不够的。
而现在骨国的国力变得更加强盛了,盐皓自然是打算让国家的文盲变得更少,让羲神的荣光得到更多骨国民众的深刻认知。
因此,文化教育制度改革就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如今骨国的家族氏族阶层大概发展到了第四代第五代,这些贵族阶层们掌握了很多的生产资料和文化资料。
和普通的下层骨国平民相比,这些贵族们自然是不缺文化教育的。
但是其他一些农业渔业养殖业的下层平民在日常生活的时候可能就没有这些贵族氏族人员一样有这么多时间精力学习或者教导自己的后辈了。
因此,盐皓提出了教研所文化教育制度改革。
由国家城池出资出人建办教研所,对骨国民众开放蒙学,少年,青年,甚至成年教育!
以《羲经》为第一教研资料,辅以农学,工学,渔业生产,养殖生产,道德培育,法学普及等等学科进行蒙少青成年教育。
而骨国公民进教研所上学需要缴纳的学费并不高,就是两人份的口粮便够了,一份是学员上教研所日常消耗的,另外一份则是作为教师的工资口粮,再由城池国家进行一部分的补贴。
除了在城池建立的教研所机构之外,其他那些周边城镇之中教研所也会派出一名教师下乡开展以《羲经》为主要教学材料的蒙学少年教育,而青年成年教育则需要进城才能学习。
这样简单的下乡教育就不需要建设城池中的教研所,只要在村镇中找一间房子一个小平地就可以进行。
这样的蒙学教育既推广了《羲经》加强了信仰,也能够让骨国人民的识字率提高,减少文盲。
至于某些骨国人就是不愿意让自己孩子去上学的那也没有办法,时间会说明一切,这样的血脉只会渐渐的淘汰在历史长河之中。
不管是盐皓还是白溪,他们着眼的都是大方向,是整个骨国发展,这些顽固小个体的死活是很难影响到他们的,古今中外都是如此,除非发生在了面前,不然,高层们的精力肯定是着力于大部分人的生存生活上的。
这样的文化教育制度改革那些家族氏族势力自然是不太愿意推广的,因为文化资料教育资源也是一种资源,也是他们能够比普通骨国民众活得更好更加有优势的一种资本。
不过事关推广《羲经》和传播羲神信仰光辉,在盐皓和各城城主祭司的大力推动之下,这点阻力根本无法抗衡大势。
毕竟就连氏族势力内部也有很多分歧,羲神的信仰传播太深入人心,凡是有关羲神的事情,哪怕是他们氏族内部也会产生分歧。
在氏族圈子利益和羲神利益面前,有相当一部分的氏族人是选择了自己的信仰靠拢羲神的,可见羲神信仰在骨国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