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季闻言惊喜交加道:“叔父可是准备收服夷洲?”
刘益道:“不错,尔可有问题?”
张季拍着胸脯道:“叔父放心,小子自然是没有问题的!”
这时张季脸上不禁露出孩童般的笑容。
看着张季那稚气未脱的脸庞,刘益才突然意识到眼前这小子还未满十八岁呢。
“叔父,咱们何时出发?”
张季感觉自己已经迫不及待了。
刘益笑道:“着什么急,如今可是大风季节,某计划九月出兵……”
……
长安城东十里亭,大队人马正在此地停驻。
路人们见状要么远远绕开,要么耐心等待大军离开。
今日乃是安东都护韩奉,吉林侯张旭离京之日。
大将军张越亲自送两人至十里亭。
张越举起酒杯对韩奉道:“此一别不知何日才能相聚……安东一地就托付韩公了……”
韩奉也举起酒杯道:“大将军还请多多保重,奉一定不负所托!”
众人闻言皆是以为是张越托韩奉照顾张旭。
但实际上只有少数几人知道,张越所言的并非张旭之事,而是征服倭岛。
这一次张越交给韩奉最重要的任务有两个。
一个是从东面压迫匈奴人的生存空间,第二个则是打造海船,征服倭岛。
至于张旭的长春封国如何发展,张越已经决定不再插手。
有了八万移民,三千骑兵以及足够的财力支持,张旭若还不能把长春发展起来,那张越就只能放弃他了。
与韩奉说完话之后,张越这才走到张旭面前。
“尔如今亦是一国之君……能做到什么程度,就靠尔自己了!”
张旭道:“小子绝不会让大人失望……大人也当多多保重!”
张越心中此时也动了情,他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拍了拍张旭的肩膀。
“记得多给尔母亲写信!”
“大人,请多保重!”
说着话,张旭已经跪倒在地,脸上也流出了泪水。
张越见状道:“大男人哭哭啼啼的像什么话,赶紧起来!”
“诺!”
张旭答应一声,从地上爬了起来。
随后他对一旁的张焕道:“大兄,家中就拜托大兄了……”
张焕道:“仲弟放心……”
张旭点了点头,强忍着泪水,翻身上了马。
……
张旭等人的身影已经消失在地平线上后,张越这才对张旭道:“回吧!”
张焕忍不住道:“大人既然舍不得旭弟,何不把旭弟诏回长安?”
张越叹息一声道:“苍鹰已经长大,是到了飞翔的时候了!”
张焕闻言若有所思起来。
这时张越道:“尔也将大婚了,如今准备的如何!”
张焕闻言脸上微微一红道:“此时皆是母亲在准备,小子也不甚清楚。”
张越见状哈哈大笑,心情一下子好了许多。
待他回到大将军府,杜陵等人已经等待多时。
“拜见大将军!”
杜陵向张越拜了一拜,随即取出了一本奏本,递给了张越。
“大将军,这时陵与国子监诸贤制定的大汉书院计划,还请大将军一观!”
张越闻言面露惊喜之色道:“善,杜公请安坐。”
“来人,上茶!”
张越向左右吩咐一声,随后就迫不及待的翻阅杜陵的计划。
杜陵的计划书相当细致,张越整整看了一个时辰才看完。
按照杜陵的规划,未来的大汉教育体系,将由地方和中央两部分组成。
地方之学包括乡学,县学,郡(国)学,州(都护)学。
中央之学包括太学与国子监,另外还有正计划建立的武学。
在杜陵的设想中,大汉子民七岁就应该入学。
首先在乡学进行学习,每三年进行一次考核,未合格者可继续学习。
考核合格的则升入县学,在县学学习三年后,进行考核。
考核优秀者入郡(国)学,未通过者逐退。
郡(国)学习时间同样为三年,完成学业即可担任地方斗食吏,或是入军中任什伍长。
郡(国)学学业完成后,将进行一次大考,大考第一等学员入中央三学(国子监、太学、武学)。
第二等学员入州(都护)学,第三等学员可继续留校学习。
三等以下的学员,则将被逐退。
张越思忖一番后,决定这个体系不错。
“杜公可有计算过,若是实行这个体系朝廷需费几何?”
杜陵对此早有准备,他胸有成竹道:“若是所有开支皆由朝廷支出,每岁约需五十万万钱!”
杜陵此言一出,左右之人皆是在心中惊呼不已。
大汉如今的岁入虽然已经比孝武皇帝时增加了一倍,但也不过堪堪达到二百万万而已。
这个岁入比起后世的大唐都还要少一些。
如今杜陵一开口就是五十万万,怎么不把众人吓一跳。
张越此时却是露出笑容道:“如此大的支出,却是朝廷无法长期承担的,杜公恐怕早有定计了!”
杜陵微微一笑,“陵就知道瞒不过大将军!”
张越哈哈一笑,望向杜陵等待着他的下文。
杜陵喝了口茶道:“大将军,陵以为书院的实际开支用不了这么多实际只需要八万万至十万万钱!”
杜陵此言一出,就听到左右之人吁气之声。
杜陵心中暗自发笑,面上却不露声色继续道。
“如今各县、乡皆有不少公田,陵以为可以划拨一部分公田予书院……如此但大大降低书院开支……”
“除此之外,还可以号召地方豪强对书院进行赞助……每岁刻碑以记……朝廷每三年对贡献多者下令褒奖……行文天下……”
“如此多管齐下,当可大大减少书院所需开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还望大将军察之!”
杜陵言罢,郑重的向张越拜了三拜。
张越坦然的受了杜陵三拜后道:“杜公所言甚是,书院之事越必行之,只是其中还有颇多阻碍,还需一一化解……”
杜陵再拜道:“此事若成,大将军之功当不下于尧舜!”
张越笑了笑,摆了摆手:“越自是不敢比古之先贤,但愿千年后还有人记得某之名姓!”
杜陵再拜道:“大将军之名,必流传千古……”
……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杜陵拜访张越,并提议在全国建立教育系统的事,如同风一样迅速吹遍了长安。
并且还以极快的速度向整个天下扩散。
说到之处,上至贵族豪强,下至贩夫走卒皆是议论纷纷。
“二三子可曾听闻杜公向大将军提议办学之事?”
“此事如何能没听闻……据言一年可是要花费五十万万钱的……”
“昊天上帝啊,五十万万钱,那是有多少……”
“多少,把咱们亭里的仓库堆满了都放不下……”
“这么多钱,干什么不好……弄什么书院……”
“就是就是依我看,那唤什么杜陵的就是吃饱了撑的……”
“也不能这么说……老嫂子,这书院要真弄起来……家中小子们可就有出路了……”
“有啥出路……前些年县中还不是建了书院……那书院那是咱们这些人家可去的……”
“这次可不一样了,这次可是所有小子都得去……”
“是呢,听闻只要家中小子到了七岁都得入学……”
“呸,这大将军也是吃饱了撑的……这不是活生生让家中少了一个劳力……”
“大嫂子竟然大将军也敢骂……”
“骂了又怎么样……难不成就为这点事就把老娘发配身毒……”
“美的你,还想去身毒……最多把你送去闽越给野人暖被窝……”
“你这个小娘养的……也敢调戏老娘……找打!”
整个大汉乡间到处都可以听见百姓对学校的议论。
诸博士贤良文学为此事也分裂成了两派。
一派是支持张越杜陵建立教育体系,认为这样方可教化天下,达到古之圣贤追求之事。
反对者就比较复杂了,有的人认为自古“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
这读书之事亦是礼,是士的特权,即使是孔夫子也会不教导平民。
有的人则认为士农工商应该各行其道,黎民百姓只要做好耕战之事就足够了。
学习和治理国家这样的事只需要士大夫们就足够了。
还有一部分人则纯粹是因为钱财的问题。
他们认为此事太过糜费,与其花这么多钱在看不到结果的事上,还不是投入到其他方面。
太学与国子监诸博士以及贤良文学们为此事可谓吵的不可开交。
每三日双方都会在太学或者国子监对此事进行专门的辩论。
博士们这样,国子监与太学的学子们自然也是如此。
双方各自引经据典对此事争论不休。
就连皇帝的经延也没有避开这一话题。
主讲官们一抓住机会就向皇帝灌输自己的观点。
皇帝刘贺私下里都对此吐槽了好几回。
这其实正是张越希望看到了,这其中也存在他推波助澜的情况。
众人都在对时候在全国推行杜陵的教育计划时,张越终于完成了一次暗度陈仓。
这年六月,张越经过两年的努力终于在上林苑中建立了与国子监、太学并立的中央武学。
汉军中着名的将领,比如赵广汉、赵充国、韩增、韩奉、张安世、刘益、郭开、傅介子、苏武……都被张越聘为武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