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日,正月之旦。
赵博安昨晚睡的有点晚,沉睡中听人唤他,慢慢睁开眼睛。
眼前身穿青色新衣的瘦小男子,看身量还是个孩子,名叫赵远。
“行之啊。时候到了?”。
“郎君快起吧,坞主刚才还问起呢。”
“恩。把衣服拿来。”
赵远是父亲早年在县城收养的孤儿,当时赵博安出生没多久,想着给儿子找个玩伴,就收养了他,后来还给他起了个字,行之。
不过后来赵博安记忆融合,哪里需要玩伴,就让他在族学里一边读书,一边帮着处理他的琐事,算是他的跟班,也只有嫡长孙才有这个待遇。
赵远忙把新衣拿来,伺候着穿上。
赵博安原先还不适应这种生活,不过慢慢也接受下来,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规矩,自己动手对赵远不一定就是好事。等一切都收拾好,才向祠堂走去。
········
来到祠堂外,已经来了不少人,大部分都是血脉宗亲。不过也有几个胡人,他们是经过祖父同意,改姓加入宗族的。一方面是笼络人心,另一方面也是时局使然。
在这乱世中,赵家需要补充一些力量。祖父在这一点上还是比较开明的,没有那些世家大族胡汉有别的思想。当然这也跟赵家是寒门出身有关,平阳郡胡汉杂居几百年,双方互有通婚,也就不怎么在意血统,反正赵家中人是不太在意的,父亲偶尔在私下里嘀咕几句,但也只是私下而已。
赵博安打量了一下宗祠,赵家宗祠是两进的院子,坐北朝南,砖瓦木结构,门窗都被黑漆漆过,整个建筑显得庄严厚重,是整个赵家最好的房子。
两侧的厢房在冬春两季时,是族里幼童读书的地方,这点是父亲回到坞堡后坚持的,儿时他在这里读过几年书。
平时族里婚丧嫁娶也在这里举行。
几个族人在那争论着什么,有人面露愁容,有人有愤愤之色。
看到三叔就在前边,就走到赵仑旁边说道:“叔父,回来啦。”
赵仑回头看了一眼侄儿,笑道:“安儿,长这么壮了。昨晚才回来,县里处理了最后一批山货,中间路上在靳家堡多住了一日,回来晚了点。”
“安全就好。今年生意怎么样?”
“还不错,比起刚去的时候,市面上热闹了一点。那个王猛是个有本事的,这世道总算有点希望了。”
赵博安点点头,现在不是打听外边时局的时候,随后有时间再向三叔询问。向那边指了指,说道:“出什么事了?”
赵仑皱皱眉头道:“南边的村子出事了,清晨,李家小娘子晕倒在堡门外,救回来后,据她说,昨晚强盗冲进李村,杀进她们家。她是趁机逃出来的,现在具体什么情况还不知道,阿父已经派人去探听消息了。”
赵博安点了点头,寻思起来。
不大一会儿,祖父和父亲到来,脸上也看不出来有什么事,赵家族人开始进入祠堂,按远近亲疏排列好。
赵家乃寒门出身,可对祭祖这事,一点不敢马虎,虽没有世家大族仪式那么繁琐,但该有的仪式也不少。
祠堂内挂着祖先画像,神主牌位,家谱等供于上庭,供桌上已摆好香炉,供品。供品有猪头、五碗菜、五色点心、五碗饭等。
祖父赵雄主祭,赵博安在旁边帮忙,在四龛神位前的供桌上,依次烧香,烧帛,奠酒,叩拜后,父亲赵昆念祝词。
“时序岁末,缅怀先祖
祖宗保佑,泽惠族人
枝繁叶茂,人丁兴旺
福寿康宁,家业有成
千秋万代,赵氏昌盛
今奉祭典,光前裕后”
祝词念完,族人们依次上前叩拜,这就算是完事了,祭祖完时间已经不早了,大家都没吃早饭,这会已经饥肠辘辘。退出祠堂,来到两侧厢房各自坐下。
由于祖母早逝,家务基本是母亲操持,这时指挥着佃户女眷和家中奴婢,把早已准备好的食物端上来。
食物不怎么精致,主要是年前杀的猪羊肉。族人们虽说这些年生活好点,但一年也吃不到几回肉食,这已经算是好吃食了,好多人就等着这一顿呢。饭菜上好,家中晚辈依次向长辈敬酒后,赵雄这才宣布开宴。
正日这天赵家原来也没这么多规矩,是父亲回来后,一步步依据礼记完善的,祖父刚开始也不适应,但父亲坚持下,也就妥协了。效果确实有,再附以三月,九月两次存问族内孤寡老病,加强了宗主权威。
以宗族血脉团结赵家,再以赵家御使周围佃户,牧民。赵家这几年的发展,赵博安起到了很大作用,但赵昆在宗族内对各项事务的处理,使赵家更团结,也更强大了。
赵博安吃了几口饭,看两个弟弟在专心对付眼前的羊肉,就拿起酒杯,该他尽少宗主的责任了,在厢房内与族内同辈中人喝了几杯,聊了几句。回来后继续对付眼前的饭菜,虽不是什么美味,但还算可口,期间也有族人过来劝酒聊天。
一只小手偷偷伸过来想拿酒杯,被他拿筷子敲了一下,三郎赵博荣扮着可怜样,说道:“大兄,你让我尝尝,我也不小了。”
赵博安瞪了他一眼。
“你才十岁,等你再大些吧,酒不是什么好东西。”
三郎嘟嘟囔囔地道:“大家喝的那么开心,明明是好东西。”
二郎赵博文只是笑着看了看他,继续对付眼前的食物。
赵博安看着两个弟弟,在其他人面前他表现的持重寡言,但对于弟弟妹妹,他是真心喜欢及爱护的,可能是因为思想早熟,从小看着他们长大,有一种亦父亦兄的感情。
祖父和父亲吃完相继离开。
不一会儿,一个奴婢来到赵博安身后道:“郎君,坞主叫你马上去后院一趟。”
同时赵仑、赵敦、赵振都在向外走去。
来到后院屋里,他环顾一圈,刘良、张大锤坐在祖父和父亲下首,堂上还站着三个人,一个是刘良儿子刘纪敏,另一个高鼻深目的胡人是呼延塔,最后一个哭哭戚戚的应该就是李家小娘子,年龄不大,长相这会也看不出来。
部曲头领刘良是个四十多岁的壮汉。据父亲说,十几年前刘良带着妹妹和刚出生不久的刘纪敏,来投靠赵家堡,自言遭遇兵祸,逃难到此。
祖父观其身手颇为了得,就留了下来,其实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其妹后来嫁于赵仑,本人更有治军的本事,就提拔他为部曲头领,帮赵家训练部曲。
不过其后几年,慕容鲜卑占领冀州,冉魏被灭,消息传来,刘良才道出实情。他是乞活军出身,是乞活军首领李农的亲卫,冉闵诛杀李农后,刘良就带着妹妹和儿子逃了出来。
张大锤是铁匠头领,世代为赵家效力,虽然能力一般,但虑其忠心,铁匠都归其管理。
赵敦、赵振都是族人中的佼佼者,一个管理佃户,一个管理牧民。
呼延塔则是姑父刘德结亲时,送来的一户人家,弓马娴熟,赵博安的弓马都是跟他学的,平时也帮着赵振管理牧民。
这几人就是赵家的核心了,有什么事都是找他们来商量。
祖父看了一眼众人,让人把李家小娘子带了下去,这才道:“都坐吧,有点事要商议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