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欣欣向荣
士颂默默听完这些,脸上没有什么波澜,说实话,士颂内心非常高兴,论百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夏国直甩其它诸侯国几条街。
百姓们心里自有杆秤,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百姓们过上了好日子,他们其中很多人都是从穷苦时代过来的,加上夏国医官的普及,以及各种药材规模化的种植,百姓们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了缓解。
至少普通百姓再也不会因为一场病就倾家荡产,卖儿卖女。
因此,夏国百姓们的整体平均寿命得到了延长。
过去,穷苦平民中,年过五十岁的老翁很少见到,但是现在大街上一眼望去,总会看见一两个。
这是整个社会的进步,也是利益的转移,商人们和既得利益者,在监管下,不再伸手大肆剥削百姓,而是把目光放在其它诸侯国,和外域的蛮夷手中。
现在很多海船已经把生意做到了西方,在西方盛传着夏国的丝绸、瓷器、玻璃、茶叶、烟草等这些暴利产业。
而大众百姓,也在变着法的,怎么把日子过好。
农民就想着怎么种地,把地种好,空闲了再开几亩荒地,等儿孙长大了,最差都有个着落。
商人们,想着怎么可以最大限度的,把产品做好,卖出高价钱。
学子们,畅想着,努力学成以后,为士颂当官,为百姓谋福祉。
孩子们,天天无忧无虑地玩闹,再也不用从小就背负起分担家里负担的重任。
就连很早之前无所事事,游荡在街上的地痞无赖,也慢慢开始转变,各处都在招工,各种民办的工坊兴起,他们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地痞无赖的存在,有着他们自己的原因,更多是社会的原因,因为这些无所事事的人,在社会中看不到希望,而自暴自弃。
现在,只要你肯做,成家立业,吃喝不愁,那为什么要做一个让人鄙夷的废人呢。
游侠这个行当,慢慢地在整个夏国消失匿迹。
侠着,大义也,怒而杀人,劫富济贫,快意恩仇。
但是,现在整个夏国极少会出现极其不公平的现象,所以这个古老的职业,没有土壤。
加上夏国法律严酷,不管你为什么而犯案,只要犯案了,就一定会受到严惩。
勾栏、青楼是历史遗留问题,本来士颂想一刀切的,但是考虑到任何事情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就对这些灰色产业进行更加严酷的监管。
第一波查处,就解救了不少非自愿从事这个行当的人,被解救出来后,直接还自由人,办理户籍,如果愿意回家的,全部由官府负责遣返回家,不愿意的,可以进官府创办的工坊里面工作。
后面的勾栏和青楼,只能从其他诸侯国找这些愿意做皮肉生意的女子,更多的是雇佣关系,随时可以走。
但凡这些勾栏和青楼有逾越的,罚钱抓人都是小事。
士颂听着这些百姓们聊天,慢慢释然,这都是自己希望看见的样子。
吃完水饺,付完钱,士颂起身。
士颂在城内闲逛了很久,根本逛不够,看来以后每月都要出来见见百姓们的人文气息,了解百姓们的想法,不能总呆在王宫内。
这条得写进祖训里面,不然很容易被人给蒙蔽。
士颂漫步走到广信书舍,看门的大爷,一看到士颂来了,赶忙上前见礼,士颂摆摆手,说道:
“叔父,您老就回去颐养天年,在这受苦,孤于心不忍呀!”
大爷笑着摇摇头说道:
“吾每日看到这些孩子们进进出出,吾就高兴,吾自愿的,在这感觉到心安!”
士颂和这个士家族叔聊了几句,就往里走。
不少学子进进出出,根本没在意到士颂,毕竟广信学子有名,不少大佬都会在此授课,他们以为士颂也是来授课的。
他们有的对士颂躬身行礼,有的对士颂报以微笑。
很多人察觉到士颂面庞有些熟悉,但是一时间之间想不起来。
士颂来到学堂走廊里面,看到一个个学子,埋头读书,或者聚精会神看着黑白上的教习授课。
士颂仿佛间来到了后世的学堂。
士颂看到了士富、士贵两兄弟,正在血堂中听教习讲课。
不过,士颂看到士富开了小差,被教习发现,被叫上了讲台,用戒尺打手心。
孟尤一看,直接慌了神,这可是小公子呀,怎么可以打小公子。
就要推门进去阻挡,没想到士颂拦住了他,摇了摇头,带着微笑离开了。
一路从低年级走到高年级,正好下课,遇到了孙策和周瑜两个人,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两人已经从低年级爬到了高年级,成绩还算不错,在班里还算中上。
不过,两人并不满意,他们自诩聪慧。
但是,和他们同年纪的学子,大多是穷苦百姓,他们就靠着学习才能翻身,他们一门心思只有学习,因此你们两个人和他们卷,怎么可能卷的过。
这样其实也是,过去不是世家人聪明,而是他们掌握了知识的授予权,因此他们能接触到先人的智慧,加上没有物质上的压力,一代代传承下去,就成了阶级的压制。
士颂把知识放开了,让人所有人去学习,知识不再是世家的专利,他们的优势就被无限的缩小。
士颂现在做任何事情,都不需要看世家的眼色,想做就去做,这也是多年积累下来的。
反观曹操他们,他们每做一个决定,都要照顾世家势力的感受,把事情做得平衡,让世家利益不受到侵害,或者用其它利益进行交换。
这样的结果是,他们想做什么都没办放开手脚。
周瑜和孙策赶忙上来行礼,士颂摆摆手,由两人带着士颂逛逛书色,参观了学子们吃饭和住宿的地方,很多细节,有问题的地方,士颂都记在心里,后面回去后,让专门人来处理。
两人渐渐放开了,有很多问题,他们不太清楚,询问士颂,士颂也都一一解答。
他们现在完全融入到书舍的学习,士颂询问他们为何要这么刻苦的学习。
孙策回答:
“为了让吴国,在任何时候,都会做出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