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天下之争
庞家纨绔子弟的死,算是给所有世家敲响了警钟。
现在不似以前,触犯夏国法律的事情,只要做了,对不起,无论你是谁,一定会按照规章制度,直接处理。
整个荆南省初步稳固之后,百姓们已经开始安全适应了夏国的统治。
此时,士安开始对整个楚国旧臣们进行了考核。
士颂曾经说过,没有蠢的官员,只有放错位置的官员。
士安铭记于心。
但是整个楚国旧臣有数千人,统一受官肯定不行,加之里面还是有很多滥竽充数的人。
比如一县之长,居然没有一点算数基础,连治所有多少人都搞不清,做事情,完全依靠家臣。
考核持续了一整天,筛选掉其中一大半的庸才,只留下一百多人。
名次第一的,居然是一个身居县尉小吏多年的马良。
有人不服,比如蔡家一嫡系子弟,曾任武陵郡太守,直接被筛掉,这让此人很不服。
于是、前后上百人,集合起来,在楚王府门口集合,提出质疑。
士安都没有出面,让随行而来的诸葛亮出面。
诸葛亮随便拉了一个,楚王府的低级官吏,让其与大家进行比试。
算术、律法等等,比那太守还要熟。
尤其是算数一栏,直接秒杀了众人。
但是大家又提出质疑,大家都是诗书礼仪出仕的,那些是他们的长处。
诸葛亮哈哈嘲讽道:
“你们是治民,又不是搞诗词研究,你们和大字不识的百姓,说仁义道德,诗词礼仪?
仓廪足而知礼仪,百姓连饭都吃饱,你们擅长的东西又有何用?”
听完诸葛亮的说法后,他们一个个掩面离开。
马良被士安看上了,马家也算是荆州襄阳城不大不小的世家,家中五子,五人全过线,并且传出马家五龙的传闻。
士安召见了马良,一番交谈后,连历练多年的诸葛亮和庞统,都频频点头,确实是个不错的苗子。
不过,这些官员过线了不代表可以再次出仕,需要在书舍里面再进修一到三年,再依次分配职务。
这些人都是其中比较务实,腹中确实有货,并且肯耐下心来做事的人,因此他们算是可造之材。
其中大部分是世家子弟,出身和气度确实不凡,也有不少寒门子弟。
在士安这边耐心整理荆南省政务的时候,士颂王令传来。
夏国将于208年7月,正式对秦国出兵,此次士颂亲率大军,士安为副帅。
士颂带领六万人从巴西郡入秦国,士安率领三万人,晚十五日从襄阳郡入秦国,南北夹击,必然一举击溃秦国主力。
士安领命,诸葛亮和庞统非常高兴。
他们两现在被士颂划给了士安用,为士安出谋划策,查漏补缺。
而两人现在属于士安的臣属,当然明白士颂的安排是何意。
一朝天子,一朝臣,等到士颂退位,士安即位后,他们两人必定水涨船。
虽然现在看起来官职不高,但属于未来可期的那种。
就如同士颂身边的程昱、郭图、徐庶等人。
不过,士安也不仅局限于此,早就开始到处结交人才,为他出谋划策。
比如此时看上的马良,在其进修结束后,就会直接被士安征用过来,当自己的属吏。
这些士颂当然知道,士颂经常感慨,没想到转眼间士安已经这么大了,已经学会如何培养自己的势力。
当然这一切都是在士颂允许的范围内。
不过,士安也有自知之年,他的手只伸向文官,武官、军卒方面,他根本不敢插手。
要不是这次士颂下令,让他挂帅伐楚,他连掌军的机会都没有。
而士颂只是觉得,士安这么大,没怎么接触过兵事,是肯定不行的,得慢慢培养士安军事上面的威望,等到自己哪天退位了,对于兵事一无所知,肯定不行的。
曾经有位伟人曾经说过,政治和军事,两只手都要抓,两只手都要硬。
所以,士安作为顺位继承人,就一定要接触并且掌握这些。
这些东西,还需要通过士安传给子孙后代。
士安接到了士颂的命令后,立马开始整备兵力。
秦国作为夏国一统的阻碍之一,必须得扫除。
诸葛亮亮告知士安,其实秦国并不难攻破。
这些年秦国军备废弛,连曾经的手下败将鲁国都打不过。
但是,夏国从灭楚开始,就已经向天下诸侯宣誓,自己要完成一统天下的任务,成就帝业。
原本吴国基本上为夏国马首是瞻,不过这些年,由于孙策和周瑜学成归去,在吴国大肆改革,很多东西,都照搬夏国现有的。
虽然开始的时候,比较混乱,但是在孙坚的支持下,近两年国力大涨。
所以,原本的小弟,在看到自己某些方面,慢慢赶上老大哥的时候,就会生出想法。
所以,这两年和夏国的关系,有些微妙。
刘备虽然和吕布几年前有些闹掰,但是,刘备属于野心勃勃之人,肯定不会放任夏国拿下秦国后,再去收拾他们。
至于魏国,现在没有何其直接的利益冲突,不过事关基业和天下之事,关系再好也没我有什么用。
所以,孙坚需要关心的不只是秦国,还有吴国、鲁国和魏国的援兵。
不过,老主士颂必然已经想到这里,却也可派人上书。
荆南省的防御,因以东御吴国为主,稳扎稳打,时刻关注诸侯国之动向。
只要拿下秦国,那么整个天下局势就已经明朗,夏国南北之地算是占据了绝对的地理优势。
为何楚国灭亡,没有一人出兵帮助?
主要还是楚国实力太弱,根本没办法扛住压力。
这次进攻秦国却不一样,秦国这几年也算是感受到了危机,厉兵秣马,眷养士卒二十有六万,加上各城池的守军,举全国之力,至少有三十五万人。
在正面战场上,至少可以抗一段时间,吸引夏国一定的兵力。
其他诸侯国才好找出夏国布防空虚之处,好逼迫下夏国回防。
所以,这场战争,看似是秦地之争,不如说是,天下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