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此,赵桓必决定进去看看,可是还没靠近,便听见里面的朗朗读书声,但这里是皇子公主读书的地方,但是由于皇子和公主的数量并不是很多,(宋徽宗赵佶时期除外)同样也是为了,拉近皇家与那些武勋世家的关系,常常会让一些武勋世家的孩子陪着皇子,公主们一同读书。
待赵桓再靠近一些,便听见他们念叨这是大名鼎鼎的《三字经》,《三字经》和《百家姓》一样都是宋代最有名的识字类教材。
《三字经》为宋代王应麟编写,其特点是文字简练,三字成句,整齐押韵,语言朴实,易于记忆,所以在当时很快流传开来。《三字经》全文376句,共1128个字。作为蒙学识字教材,不仅可以让儿童认识到1000多字,更为儿童的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所识之字,日常使用率很高,既能让儿童学习基础文字,更是将机械记忆与初步理解相结合,这是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的,所以赵桓自穿越过来,便加大了《三字经》的推广。
虽然宋朝的识字率不低,但也远没有达到后世那种水平,赵桓可不像历朝历代那些统治者一样,喜欢愚弄民众,成为一个后世过来的人,他知道封建社会没有出路,想要在历史长河中一直走在最前方,就必须要有科技、人才、力量,拿他最新研制出来的火器为例,若是没有专业系统化的人才根本就不可能完成。
即便是最后好不容易完成了,也无法实现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也无法武装到军队,所以,只要是在能力范围之内的事,赵桓都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完成。
虽然现在实现不了义务教育,可是培养人才,他是不会放松的,除了大名鼎鼎的《三字经》。
他也没有忘记《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排在第一的赵姓就是他赵氏皇族,想要让一个国家团结起来,就必须要有一个精神信仰,在封建社会皇帝便是精神信仰,所以赵姓必须要排在第一位,只有这样,百姓才能对皇族有认同感,对国家有认同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
同样相较于《三字经》,《百家姓》的知识或许比不上,但在教育方面绝对不逊色对方。
《百家姓》的作者不详,全书四百余字,收集了507个姓,其中单姓446个,复姓61个。这本书纯粹是姓氏的集合,不含其他意义,但是通篇为四字韵句,语调和谐,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内容贴近生活,儿童可通过学习姓氏达到识字的目的,有利于人际交往的应用,因此也是流传很广的读物。
除了这些还有王令的《十七史蒙求》、胡寅的《叙古千文》、黄继善的《史学提要》等一大批知识类教材。
可以说,宋朝浓厚的读书风气,使得宋朝的教育发展的很好,通过这些书教导出来的孩子会以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有序、朋友之交为目的,以国家、皇族的根本利益为目标。
不管是能力还是才学,亦或是理念,都有极大的进步。
不过就在赵桓想着这些愣神的时候,正在教授皇子公主读书的讲学也看见了他,连忙作揖行礼道:“臣拜见官家。”
此话一出,原本还在读书的孩童也都转过身来作揖行礼道:“拜见爹爹(官家、大哥。)”
由于这里既有赵桓的儿子,女儿,又有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更有臣子的孩子,所以称呼不一。
不过赵桓也没有在乎,挥了挥手,让他们都起来,接着说道:“柔嘉,有没有好好读书?”
说着还伸手把她抱了起来,赵柔嘉平日里就是个混世小魔王,跟着他的小跟班都知道他是什么样子,不过现在却直接一改常态,一副聪明乖巧的样子,奶声奶气的说道:“今天女儿可听话了,还学到了很多东西呢!”
此话一出,立马便吸引了赵桓的兴趣,反正闲来无事,他便提问道:“那爹爹倒想听听,柔嘉都学到了什么。”
见此赵柔嘉也是一脸傲娇的说了起来:“今天,周讲学给我们讲了王令,王大夫的《十七史蒙求》,书中有很多人物我都很喜欢,像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大将军,我们这里有没有啊?”
听着赵柔嘉的提问,赵桓忍不住打趣道:“我大宋朝人才济济,当然有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大将军,以后等我们柔嘉长大了,给柔嘉找个大将军做夫婿好不好。”
被自己爹爹这么一说,赵柔嘉的小脸立马就羞红了,别看她小,可是在这个年代,十四五岁便出嫁的可并不少,她今天已经十岁,有些东西也已经懂了。
于是她挣扎着从赵桓的怀里出来,就跑了出去,赵桓看了两眼,便猜出了她的小心思,大概是想以此为理由不来上课,虽然刚才赵柔嘉说的《十七史蒙求》很有趣,再有趣也没有出去玩好。
《十七史蒙求》王令编写的有关历史知识课专业蒙学课本,这本书打破了原先历史教材中单调的写法,而是利用四言韵语编写,生动地介绍许多历史人物和典故,这种教材通俗易懂,符合儿童的学习特点,更有利于调动儿童学习的进取心,使他们在诵读典故中轻松地掌握历史知识。
看着女儿离开,赵桓也没有再多留的意思,对着那些刻苦读书的孩子们勉励了几句,就看向了站在一旁的赵湛,眼神示意后。
赵湛便跟着赵桓一同离开了资善堂,他知道父亲大概是有话和自己说,所以也没有声张,就这么老老实实的跟着出去了。
按理来说,皇子上课是不能离开的,但是,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那讲学虽然看见了,可也不敢阻拦,他可没有自己师傅那么头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