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换俘时间的临近,各地征调的兵马,除福建郑森由于路途遥远,还没有赶到外,其余兵马悉数到齐。
郑森不仅路途最远 还要做好防范台湾的尼德兰人进犯,肯定要拖延一些时日。
钟君义决定,先派顾三麻子带着他的船队,向着朝鲜进发。准备拿下朝鲜。
这些将领都非常不解,都快打到北京了,此时突然去攻打朝鲜。
要知道这些将士们,听说要打京城,一个个都象打了鸡血一般。
钟君义解释说,今年去打京城,崇祯肯定会殊死抵抗。夺下京城,一是将士们肯定要付出伤亡,二是把京城打烂了不好。
最主要的是,夺下了京城,就必须面对一大堆的问题,比如如何安置皇室,如何处理这些官员等一系列的问题。
如果没有外敌的情况下,可以慢慢和他们扯皮。可我们北面有一支虎狼之师,还有数支随时可能反咬一口的骑墙猴子。此时进京不是好时候。
当年袁崇焕杀了东江的毛文龙,让满清没有了后顾之忧,两个月后就绕开山海关,叩关大明。
我们去打朝鲜,就是要在满清的屁股后面扎一个刺。让满清再也不敢大大咧咧的进犯大明,也让那些骑墙的猴子看看。我们不仅会杀鸡儆猴,还会打虎儆猴。
这样一来,就是我们不能全歼满清,也会让那些猴子们不敢起什么歪心思。
这样才有足够的时间,和朝廷的那些老古板,扯皮拉筋。
这样一来,最兴奋的自然是顾三麻子,原本以为到天津来,可能只是打个辅助,这没想到,一下子就成了主力军。
钟君义安排宋鸭蛋,丁鸣吾随顾三麻子一起出发。由范慎行作为军师,先到仁川登陆。直插朝鲜首府汉城。然后船队绕开朝鲜半岛,向日本海西面进军,直插张鼓峰,占领宽甸地区。断绝满清在朝鲜驻军的后路。
等郑家船队到来,我会带领大军,夺取朝鲜半岛。然后再在丹东登陆,与建奴交换俘虏。
而此时的朝鲜,如今也是党争不断,他们争的是什么呢?
就是找爸爸之间,发生的意见不合。
如今的朝鲜国王叫李综,而李倧夺的是李珲的位子。
李珲本是前任国王的庶子,被封为光海君。前任国王李昖在丰臣秀吉攻打朝鲜时,逃到辽东找大明爸爸帮忙,留下两个儿子在朝鲜抵抗。
长子也就是嫡子临海君李珒见日本人生猛,就投降了丰臣秀吉,认了日本人做爸爸,但李珲却一直带着朝鲜军民抵抗日本的进攻,等到万历皇帝派兵驰援,李珲都在这期间扮演着一个国王该有的样子。
但坏就坏在李珲只是次子,而大明当时的国本之争,也已经白热化,群臣在朱常洛与朱常洵之间,与万历帝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口舌之争。
万历帝不喜长子朱常洛,非常希望通过朝鲜战争,以扶持李珲做朝鲜国王,来达到让次子朱常洛来继位的目的。
但朝鲜战争胜利后,李珲确实做了朝鲜国王,但大明的大臣们始终不承认。而朝鲜军民,又不愿意接受一个投降了日本的世子,来做朝鲜的国王。
于是朝鲜分成两派,一派自然支持李珲的实力派,另一派以支持立嫡立长摘桃子派。
历史上把不立李珲为朝鲜为国王的锅,甩给万历帝,个人觉得这有些偏颇,很有可能历史都是读书人写的,篡改历史是读书人的专长。
在科举制度功利化之后,就不再有三杀齐太史,不改崔杼弑庄公的铁骨史官了。
当然,也不排除万历帝,为了让朱常洵继位,与文官斗气,你不同意立朱常洵为太子,就不答应李珲做朝鲜国王的举动。
李珲不能得到大明爸爸的册封,国内形势急转直下,索性杀了自己哥哥全家以及支持者。
朝鲜在一通内耗之下,大明也日渐势微,萨尔浒一战失利后,李珲只得见谁都叫爸爸,大明、满清、日本谁都不敢得罪。
李珲的这种操作,很快就激起朝鲜民众的不满,没多久就被赶下台,被流放到觉华岛,一年后就死了。
李珲被赶下台,各方势力互不相让,你方唱罢我登场,一直等到满清入侵,才确立了以舔满清为首的李倧做了朝鲜国王,从此朝鲜确立了以满清为宗主国的王朝。
但李倧并不得人心,毕竟以大明的朝贡制度,朝鲜可以从大明薅羊毛,但换作满清,朝鲜的给满清输血。
在朝鲜民众的不断反抗之下,李倧差一点被推翻,满清不得不再次征讨朝鲜。李倧的地位才稳定下来。
钟君义认为,此时攻打朝鲜,应该会事半功倍,因为反对李倧的势力还在。而且经过这些年满清的压榨,朝鲜民众困苦不堪。
钟君义当然不会那么好心,帮助朝鲜建立新的王朝,而是看中了朝鲜的优质铁矿。
朝鲜拥有亚洲最大的铁矿,不然以现代朝鲜闭关锁国的政策,怎么和世界第一大国美国对抗,就连韩国的铁矿也居世界前列。
小小的朝鲜半岛,在后世能够左右世界格局,不是没有原因。
而且朝鲜的铁矿,有易开采,含硫低等特点,是当今世界上最优质的铁矿,后世的澳大利亚,比起朝鲜的铁矿,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相反,大明境内的铁矿,由于几千年的开发,优质铁矿几乎耗尽,在没有提高冶炼技术的情况下,冶炼出的铁,也就越来越差。
钢铁产量,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工业程度,只有到了后电子时代,钢铁产量才不那么受重视。
而以如今大明运输业不发达,铁矿又分布不均,质量又不是很好的情况下,想要快速实行向工业转变,就必须拿下朝鲜。
钟君义准备用朝鲜错认了爸爸为由,彻底把朝鲜半岛,收为华夏的一个省。
到时候,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反抗,也不管朝鲜再出一个什么人来跪舔,都不能心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