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实和家主们的谈话气氛很是热烈,因为并没有太多利益冲突同时还有着很多利益交互点的他们之间并没有无法逾越的分歧,眼前巨大的蛋糕足够保证他们所代表的两大利益集团都可以充分享受到胜利的果实。
只要不是太过贪婪,他们的合作或许可以这样一直持续下去。
于是,在交谈中,李书实表示,当前并州军与各家族关系的发展势头良好,各家族是并州军在大汉境内重要的合作伙伴。并州军愿在各家族臣服互利的基础上,扩大同各家族的经贸合作,丰富人文和社会领域的交流,密切在国内国际事务中的协作,希望各家族为促进并州军同各地区相关势力的友好关系发展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皇甫嵩和司马防作为各家族的代表表示,各家族与并州军之间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可以进行战略合作的伙伴,在并州军的领导下,发展友好而紧密的合作关系是各家族政策的最优先方向。各家族原则上均同意推进并州军所倡导的各领域的合作,尤其是加强在国际贸易、能源开发、新品种作物推广等领域的沟通协作。司马防表示,尽快促成一个双方均能接受的官学毕业生分配方案是各家族最为关切的政治意愿。皇甫嵩感谢并州军对军校事业的关注和支持,表示自己当年一些老部下的后人希望能够与并州军展开更加深入的合作云云。
以上文字绝对没有映射或者讽刺什么人或事的意思,只是个人感觉所有的会面情况,其内容上总结起来都是大同小异的。
比如亲切地交谈和亲切热烈地交谈看起来就没有多大的区别嘛。
不过就在这样并没有多少波澜甚至可以说是闲谈一般的交流中,李书实却得到了不少的消息——比如说世家豪强们竟然对李书实的官学抱有着相当的期待。
虽然李书实之前就发现了这种苗头,但他远远没有想到世家的反应会如此热烈。
话说他的这一招不是打算打破那些世家豪强对于知识的垄断么?这不是一招对世家进行挖墙脚式的釜底抽薪么?就算现在的世家们还远远无法与另一个位面的魏晋后期相比,还没有诞生出所谓的阶级集团意识。但对于那些有识之士而言,也应该已经意识到了李书实对于世家依然饱含着满满的恶意吧。
官学的出现,再加上纸张工艺的改良和印刷术乃至活字印刷术的出现。让渴望获得知识的乡民用一年的积累便可以买上一两本启蒙的读物,而那些孩子的机会会更好。他们有机会进入到各级官学当中,去学习那些原本与他们相隔万里的知识。
只要他们愿意,官学的大门就会向他们打开。
因为官学不像神社,只有符合他们要求的人才能有机会进入其中进行学习,而且在学习之中也很容易遭遇到各种意外,毕竟就算是最没有攻击力的风水士也需要面对策略失控的危险。
但这些好处怎么看都是面向平民的。
至于那些大家族,尤其是传承丰富的世家,他们有足够的资金却搜集各种藏书和孤本。他们的传承也可以保证他们有足够的知识储量去教育他们的后代,而且这种教育还不分文武,就算在武艺的教育上无法与童渊这样的教育大师相比,但至少在对身体的调理上和一些基本的战斗技巧上还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甚至在战争技巧方面的教育,世家的力量或许还更强,至少童渊在统兵方面的能力哪怕是现在都不一定比得上曹纯。只不过在冷兵器时代,前者对个人武力的运用让他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那些差距。但如果上升到兵团级别……好吧,童渊完全没有机会接触到这种东西,当年他就是皇甫嵩手里的一杆枪,皇甫嵩指哪他就往哪里冲。
至于赵云等人的战争技巧。除了实践之外,从李书实这里抄写过去的各种兵法才是真正的大功臣,像是太史慈、关羽、牵招这样的更是经常能看到他们手不释卷的身影。
这便是李书实感到奇怪的地方。
说皇甫嵩的军校大家感兴趣李书实很是理解。毕竟老皇甫如今也是大汉数得着的名将,那丰富的战场经历经过这段时间的沉积和整理,再加上对李书实送给他的那些兵法根据自己的经历进行的注解,说他是现在大汉的第一兵法家估计都不为过。
但胡昭胡孔明虽然也是奔着一代名儒的方向不断前行,但现在论起在儒林中的江湖地位,在座的司马防以及那边没过来的赵岐、马日磾可都比他高得多啊。
【所以才说你是看不清形势的笨蛋啊。】
好吧,刚才认为某只萝莉没有多少存在感的确是我的错。
对于那突然出现的如同从远处云端飘来的柔美甜糯的声音,李书实并没有被吓到,或者说从另一个角度他的确是被那个声音吓到并立刻在心里向声音的主人诚恳道歉。
大概是觉得今天晚上必须要陪着李书实没有多少时间和自己的百合宫成员交流很是不幸福。忍无可忍下苏小萝莉也只能一反常态趁机跳出来找李书实撒娇——虽然听上去是苏小萝莉在向李书实解释着什么,但好歹也是“老夫老妻”。自然了解苏小萝莉此时的心情。
反正和这群家主们进行的是如同聊天一般的闲谈,稍稍走走神倒也无伤大雅。
或者说他的走神就算真的被发现估计也有不小的可能被认为是思考老人家们所提供的建议。
因为就算他在这群家主面前从年龄和辈分来说都只能算小辈。但他的身份和这些年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足以得到这些人的尊重,这样的人听到了他们的一些想法需要细细思考一番也是一位领袖正常的反应,或许唯一需要指摘的只能是他这样的行为显得城府不够深,但综合这些家主们所收集来的情报,这样的反应或许才是李书实应该有的最正常表现。
甚至发现了这种情况。他们还会不动声色的在谈话中绕过李书实,并说一些无关时事的话题,比如文学上的。比如经学上的,亦或是宗教玄学上的内容。
顺便一说。当闲聊涉及到这些领域的时候,虽然这边在和李书实“私聊”,但苏小萝莉却也似乎很感兴趣的加入了进去并让这些“名士”们叹为观止。
哪怕他们早就听闻过苏小萝莉的才能,但不是亲眼所见依然还是不敢相信,毕竟平日里苏小萝莉可不是那种喜欢写点什么,留存点什么的人物,口口相传下,总还是有人心生怀疑。
可是他们也不想想。连马清、蔡琰这样家学渊源的才女都对某只萝莉甘拜下风,并州军中更是很多人打算拜其为师,苏小萝莉肚子里的墨水又怎么可能少的了呢。
当然,李书实同样对苏小萝莉分心二用的本事也是甘拜下风就是了。
【因为和你聊天完全不需要多动脑子嘛~】
光是听声音就能感觉到,如果苏小萝莉身后有条尾巴的话,此时一定是扑哧扑哧甩来甩去很是得意吧。
怎么都感觉好像是偷到一窝肥母鸡的小狐狸。
经过苏小萝莉的一番解释,李书实多少了解了部分世家豪强的心态。
一方面随着世家向李书实妥协,他们自然不能明着抵抗李书实的那些新政,但是暗地里却也是可以变着法的破坏,派族内优秀子弟进入官学之中。让那些平民没有出头之日什么的虽然手段上并不算光明,但从程序上而言却也并没有违法之处。
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世家们的态度开始发生改变。因为从那些进入官学的子弟们传回来的消息,那官学中的平民子弟也并非一无是处,甚至可以说是藏龙卧虎,也许他们受限于先天的因素无法与世家子弟相媲美,但随着互相之间交流的增加和眼界的拓展,这些平民子弟的潜力即使是世家也开始动心了。
既然注定无法毁掉,那么就招揽成为自己的臂助吧。
而且比起毁灭,显然后一种方法更加积德也更能帮助家族的延续。
就算不能拉拢到自己的家族中,有了这一层同窗之谊。等到这些官学里的学生毕业后各奔东西,同样也是非常难得的一张新的关系网。与那些门阀的门生故吏并无多少区别。
或许有些关系暂时无法用上,甚至一辈子都无法用到。但广结善缘本就是世家的生存之道。
你永远也不知道你今天结下的善缘会在什么时候结出果实,也不知道今天种下的仇怨会在什么时候爆发,如果没有多大的利益冲突,又为什么不留下一个更美好一些的回忆呢。
另外呢,则是苏小萝莉这只凶残又神奇的萝莉的功劳了。
【人家只不过是觉得有趣才这么做的,才不是为了你,不要自作多情哦~】
嗯,可以想见,某只萝莉屁股后面那条狐狸尾巴已经从一条变成两条,扑哧扑哧甩动的速度明显提高了不少,甚至转起了圈。
当然,就算某只萝莉一不小心又傲娇起来,李书实也不会否认某只萝莉在这件事上的功劳。
而且是相当大的功劳哟~
任何学校都是需要教材的,哪怕是再如何宣传教材都是废纸的大学教授,也一定会有具有自己风格的讲义,那同样也是教材,只不过不是官方用来赚钱的那种罢了。
并州官学自然也是有教材的。
至于教材的选定,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什么的李书实并不是非常了解,也分不清楚这其中的真真伪伪,是是非非,所以除了一些算术和自然科学的教材经他之手做了一些审定外,那些经学类的教材李书实都是交给他钦定的并州所有官学的管理者胡昭来审定的。
不过李书实很了解教育的重要性,同样很清楚舆论的重要性,更了解通过教育尤其是这个时代的教育到底可以影响到的范围将会是几代甚至几十代人。
所以就算不是非常懂那些经学上的事情,但是却依然要学习古人,将自己的私货掺入其中。
当然,李书实自己是绝对无法达成这个愿望的。而他最大的助手便是表面上虽然看不出来,但从内心传来的话语和语气可以看出正在得意的苏小萝莉。
自然,还需要再加上苏小萝莉百合宫中的两位干将马清和蔡琰的辅助以及甄清的努力。
不过由始至终对李书实的想法贯彻得最为彻底的还是苏小萝莉。
或者说也只有苏小萝莉这样无法无天的家伙才能理解得了李书实某些在这个时代无法无天的想法。并毫无心理压力的付诸于实施,甚至还能够引经据典将马清、蔡琰以及胡昭驳倒。
然后这些被绕晕了的家伙就都成了苏小萝莉“作案”的帮凶并卖力地为之摇旗呐喊。
效果上甚至比李书实亲自出面还要好上百倍千倍。
甚至。已经影响到了这个时代的那些社会精英们。
当年作为东汉开国皇帝的刘秀那就是一位喜欢读书的好学生。清代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就曾写道“东汉功臣多近儒”,那风气就是刘秀这个迁都洛阳车载经书两千多辆的皇帝所带动的,所以不论是大臣还是他的子孙那都是投其所好所以对经学空前的重视。
这也算是一种“楚王好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正面典型吧。
并州的情况也很类似。
虽然现在没人敢说并州军能够获得天下,毕竟当年的刘秀也曾很是落魄,而当年无论是更始帝还是赤眉绿林军都显得是那样的强大,但笑到最后的依然是刘秀。
但无可否认的是,随着并州军能够控制的地盘不断增加。并州军的影响力的提升和扩展也同样在稳步提升,那么作为并州官学钦定的教材,而且看上去还都说的很有道理,则势必会在并州军的影响范围内被推广,成为并州军的政治基础中的基石。
只要并州军不是如王莽一般遭遇到毁灭,那么并州军所创立的学术体系便不会彻底崩塌,而将会成为一个流派,成为新的政权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组成部分。
或许不是主流,但正如古文经学在如今大汉当中的影响力一样,也许做官的考核是以今文经学为主。但公认的儒林领袖却都是古文经学的宗师级人物。
比如贾逵(不是现在这个,现在的这个原本其实叫做贾衢),比如马融、郑玄这师徒二人(他们之间的故事很神奇)都可以算是其中最为典型的几位。
更不要说现在如果想要在并州军的手下做官。未来的考察基础也一定是并州军编制的学说,就算现在不去学习,也终有要去学习的那一天。
还是那句话,加入并州军的割据政权不是迅速崩塌,那么早学总要比晚学更占据主动。
尤其是眼瞅着并州军一旦稳定了地方政权,科举制度的普及化已经是必然的结果。因为通过在并州的试点先行,已经收到了相当不错的效果。至少在这个以察举和征辟作为主要选材手段却已经大半被门阀所垄断的年代,科举制度的进步意义和公平性显然要高出很多。
当然,这些东西很多都是苏小萝莉粗略讲给李书实听的。不过其中的道理虽然一时想不到,但李书实理解起来却也并不算难。好歹也是受过多年高等教育和论坛论战的熏陶。
甚至某些相关的问题本就在当初施行这些政策之前就有所考虑。
不过从这些人的闲谈之中透露出的某些消息,却多少是有些出乎李书实意料之外的。
比如晋阳大族王氏的家长王柔和他的弟弟王泽似乎静极思动。有打算出来重新奋战一番的想法。比如原本从河南离开似乎想要在并州颐养天年的朱儁也有些坐不住的样子。
就连皇甫嵩看上去都有一点蠢蠢欲动的味道,显然这些老臣之前选择退居幕后似乎并非仅仅是因为真的打算退居二线专心在家里培养下一代,对混乱的朝政心灰意冷和担惊受怕只怕也是他们退缩的主要原因。
不过他们的心显然还没有死透,所以才会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再一次又站出来的冲动。
他们希望能够跟上变革的脚步,他们希望能够抓住变革的机遇。
于公于私,他们都认为这是一个让他们心动的机会。
李书实应该为此而感到自豪么?
看着一个个或唱着山俚小调或嘴里嘟嘟囔囔自言自语的家主们离开,虽然他们酒醉后的风度各不相同,但至少每个人的脸上都或多或少带着一份笑容。
李书实并不清楚这份笑容对他和他的并州军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或许他只是这些人眼中的一柄利剑,一杆长枪,替他们扫除他们无力解决的问题,然后再由他们出来摘取果实。但是他又何尝不打算利用这些人来结束这个让人痛心的激荡年代呢?
而且,那隐藏在深处的敌人,或许远比所有人想象中的都更为强大。
李书实有种预感。
所以哪怕是身处节日庆典之中,他的工作依然远未结束,尤其当他看到几个人的身影向他所在的这一桌走过来的时候。
让他感到大脑脱力的工作,还将继续……
潘森:明天是咱生日的说,不知不觉间似乎又老了一岁啊……(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