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读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张居正在万历初期进行了一次大改革,其中内容非常之多。

不过对于魏广德来说,他知道的也就是两个,一个是考成法,还有一个是一条鞭法。

看到张居正让人送来的章程就知道,首辅大人这是打算大刀阔斧干一把大的了。

对于张居正的动作,魏广德当然不会阻挠,甚至还很乐意助推一把。

毕竟,他并不清楚张居正具体的改革内容,但是以后世的眼光,都认为张居正的改革对于大明恢复国力来说是卓有成效的。

既然是对的,为什么要反对?

继续看下去,“臣等窃闻尧之命舜曰,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皋陶之论治曰,率作兴事,屡省乃成。

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

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亦恐难以底绩而有成也......

言官议建一法,朝廷日“可”,置邮而传之四方,则言官之责已矣,不必其法之果便否也。

部臣议厘一弊,朝廷曰‘可”,置邮而传之四方,则部臣之责已矣,不必其弊之果厘否也。

某罪当提问矣,或碍于请托之私,概从延缓;某事当议处矣,或牵于可否之说,难于报闻......

臣居正当先帝时,曾上《便宜六事》,内《重诏令》一款,亦尝亹亹言之,随该吏部题复,欲各衙门皆立勘合文簿,事下各抚按官,皆明立程限,责令完报,然亦未闻有如期令而以实应者.....

查得《大明会典》内一款,“凡六科每日收到各衙门题奏本状,奉圣旨者,各具奏目,送司礼监交收;又置文簿,陆续编号,开具本状,俱送监交收。”

又一款,“凡各衙门题奏过本状,俱附写文簿,后五日,各衙门具发落日期,赴科注销,过期稽缓者,参奏。”

又一款,“凡在外司、府行门,每年将完销过两京六科行移勘合,填写底簿,送各科收贮,以备查考,钦此。”

及查见行事例,在六科,则上下半年,仍具奏目缴本;在部院,则上下半月,仍具手本,赴科注销......

请自今伊始,申明旧章,凡六部都察院,遇各章奏,或题奉明旨,或复奏钦依,转行各该衙门,俱先酌量道里远近,事情缓急,立定程期,置立文簿存照,每月终注销......”

魏广德把张居正所拟奏疏反复看了两遍,看到奏疏抬头留白,心头瘙痒之下,提笔在其上书写了奏疏名——《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

要说这考成法,其实也算简单,但是对应这个时代来说,还是颇显得有些麻烦。

它的具体做法就是在每个衙门都放三本簿籍,其中一本登记本衙门的事务,作为底册,将一些没有必要考察的公事进行剔除。

然后再造两本一模一样的簿籍,一本放在六科,进行实行一件公务就注销一件,没能按时完成的就交给六科中所对应的科进行处理;另一本在内阁,以备内阁随时检查。

后世公文也有专门的阅示页,一般分成几栏,每名看过公文的官员都要在上面书写意见、签名及留下时间,有的还要特别注明交某某阅览,其实就和考成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不过后世政府部门分工很细,每一份文件几乎都可以落实到经办人员催问,所以到最后就成了过一道道程序,就是看上面的签名是否完整。

领导都批示同意,文件自然就生效,或是提出上会讨论什么的。

大明朝人浮于事,其实也只是后世的说法,实际上大明朝的官员数量是真不多。

即便补充一批书吏进衙门帮忙,但受制于小政府模式,其实每个衙门的官吏数量也不算多。

本衙门内的公文倒是不会受太大影响,但是跨衙门的公文就很难说了。

考成法把官府要做的事儿记录下来,随时可以追查问责,无疑是提高办事效率的一个办法,特别是对一些敏感公文,各部互相推诿的时候,有这份记录的簿籍就非常容易查找公文下落及执行情况。

张居正死后,阁臣申时行等人以为考成之法,不过催征钱粮、捕获贼犯、提问官员三事其实是有失偏颇的。

以史为鉴,我们后世遇到的事,前人可能已经遇到过了,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说要多读史书的原因。

张居正考成法也是一样,不是无中生有的,也不全是自己的东西,他的考成法也是根据以前的制度改革发展而来。

据《周礼》的记载,周天子会定期巡视各诸侯国,考察每个诸侯的政治业绩,同时还要求诸侯们定期述职。

六国统一以后,秦国制定了《为吏之道》,是专门审查考核职官的一部法律。

到了唐代,考课制度就已经非常完善了,《唐令》中第一编就是“考课令”,而且在唐律中位列第三位的就是关于官员职务犯罪的《职制》篇,可以看出对官员的考课已经法制化了。

考课,其内容就是调查官员的功过和业绩,官员的升官降职、赏罚以及俸禄就与考课相关,同时也是整顿吏治和鼓励官员的有效方法。

宋代机构冗杂,多余人员繁多,重要的原因是宋代的考科制度只重视资历,却不重视政绩,导致考课比较形式化、空洞化。

明代吸取宋代的教训,考课制度更加严格。

因为皇权的强化,明代的考课制度更加维护君主专制,吏部考功司“掌天下官吏选授、勋封、考课之政令”,都御史的重要职责则是“遇朝觐,考查,同吏部司贤否黜陟”。

这两个机构相辅相成,不仅分工协作,而且相互监督。

管理考核有考满和考察两个系统,考满是“内外官满三年为一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黜陟”,就是所谓的“古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遗意”。

因为根据官员所在的地区和等级的不同,考满体系和内容以及晋升任免的标准会不同。

张居正的考成法源于以前的考课制度,由于没有整肃朝廷的纪律,官僚腐败现象频频发生。

张居正在隆庆年间上《陈六事疏》中就写道,“近年以来纪纲不肃,法度不行,上下务为姑息,百事悉从委徇。”

由此可见,明代吏治到隆庆的年间已经破败不堪,主要弊端就是对于皇帝的诏书,官员只进行传达,对于实行过程、执行结果也无人过问,这就使朝廷的诏书成为摆设,没有实效。

当然,申时行认为的考成法就是催征钱粮之法,虽然确实是考成法重要一环,但在万历初期解决朝廷财政困窘局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时国家的财政状况差,主要就是受到土地兼并和征税困难的影响。

农民为兼并土地而承担了各种的赋税,最终难以承担起巨额税金,甚至使农民破产逃亡,让人民流离失所,这就是当下的经济背景。

另外,由于民间滞纳课税的现象日益严重,不仅是课税业务,也导致了整个朝廷财政的不景气。

所以在地方上推出考成法,根本初衷也确实就是为了催征钱粮。

以往每到户部揭不开锅来的时候,就会向地方催征拖欠税赋,而张居正的考成法则直接让拖欠的官员要为此负责,所以自然不敢纵容豪绅拖欠。

虽然在此过程中,确实也让一部分百姓为此破产甚至被迫逃亡,但实实在在的,在考成法推出后,大明十三省拖欠税赋大减也是不争的事实。

之所以大明朝出现拖欠赋税,小民自然是做不到的,也只有地方豪绅能够做到,还是和官府相互勾结之下进行的。

每到国中有大喜事或者新皇登基,必然大赦天下,而赦免的不仅是一些罪行轻微的人犯,还有就是这些拖欠的赋税。

试想,只要能拖过几年,老皇帝一死,新皇帝登基,税钱就不用出了,这么有利益的事儿,谁会不想干?

而地方官员虽然是流官,可为了治下安稳,对此也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他对此地豪绅网开一面,别的官员也会在他老家对自己的家族格外开恩,最终不是大家都得利,只有朝廷吃亏。

好吧,朝廷家大业大,也不会在乎那么百十千两银子。

其实,治理一个国家,根本就在于财政。

朝廷有钱,有灾可以赈济,开出足够饷银也可以练精兵,即所谓富国强兵。

虽然文士以视钱财如粪土标榜自身清高,可入朝为官,还真不能再这样做。

通过建立制度,合理的向民间收取适当的税收,国家财富在支用之余还有结余,也就能富国强兵。

只不过一般在王朝末期,苛捐杂税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才会逼迫百姓起来反抗,随之王朝覆灭。

其实造成这个的原因,就是王朝还是知道钱财的重要性。

但是,支用太大,没有其他法子补充财源,就只能对升斗小民出手。

相比地方豪绅来说,小民的钱无疑最好抢。

只是,当小民的钱财被洗劫一空后,为了王朝财政平衡,最终还是会对豪绅下手,而这就是压垮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实际上,小民作乱只会导致天下不稳,改朝换代更多还是因为豪绅也被逼迫。

他们有能力,有关系联合起来,汇聚出更强大的实力造反。

历史上的王朝更迭,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布衣起事,完成从社会最底层到最顶层的阶级跨越,纵观历史再无第二人。

其他建立王朝的开国皇帝,无一不是豪绅阶级,最起码也是朝廷的一个小干部。

所以老话,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真正造反成功的,多是统治阶级中人倒戈,被统治阶级造反成功的案例几近于无。

由此可见,张居正的考成法对延续大明王朝的作用有多大,绝对不是催收钱粮那么简单,而是真正可以做到为王朝续命。

再有之后的天下推行一条鞭法及为此展开的清丈田亩,补足了大明枯竭的财政。

这些,也是魏广德自从见到张居正后琢磨出来的。

现在,张居正终于要开始属于他的改革,魏广德不仅不会反对,还会暗中支持。

是的,他选择暗中支持,而不是旗帜鲜明的表明支持的立场。

他做为次辅,虽然要和首辅站在一起,但是对外,特别是对皇宫里的人看来,是要保持面和心不合才算稳妥。

若是他和张居正沆瀣一气,怕是自己头上的乌纱就要不保了。

而且,张居正的改革触动了统治阶级里许多人的利益,这也是他最终晚节不保的原因。

太多人恨他,生前做不到,那就死后报复。

魏广德不想如此,唯有成为张居正反对派的领头人,才有可能保全他改革的成果。

对此,不需要和张居正明说,大家心照不宣即可。

魏广德收好奏疏,对着外面喊道:“芦布,进来。”

等芦布进屋后,魏广德把张居正的奏疏递到他手里,吩咐道:“你送回去。”

“是,老爷。”

芦布答应一声,不过随即试探着说道:“稍微等等再送过去,可好?”

“怎么回事儿?”

魏广德狐疑问道。

“适才礼部尚书陆大人气冲冲进了首辅值房,应该不是什么好事儿。”

芦布答道。

“可知为了何事生气?”

魏广德问的自然是陆树声生气的原因,这两天内阁可没有让礼部不满意的奏疏票拟,陆树声就算要发火,也不该把火力对准内阁才是。

“刚才我问了下,有人说是陆尚书又被传到会极门接旨去了。”

芦布没有说的很明白,但魏广德还是知道怎么个事情了。

早前冯保想要拿礼部尚书这个职位给自己牟利,想要拉拢朝堂上的官员,但是被魏广德和张居正暗中联手破坏,最后是陆树声出任了礼部尚书。

自此以后,冯保就对陆树声记恨上了,以为这位应该是花了大价钱才从张居正、魏广德这里得到举荐资格。

好吧,这样的好事儿,居然没有向他送钱,实在可恶至极。

于是乎,冯保凡是有对礼部的诏谕,一些以前都只是传个话或者递个条子就可以办的事儿,非要隆重的把礼部尚书陆树声叫到会极门,正儿八经的传旨。

这样反复折腾之下,陆树声自然是很不满。

“行,等人走了你再送过去。”

魏广德也不想沾上此事,于是对芦布吩咐道。

皮皮读书推荐阅读:美漫丧钟斗魄星辰我的餐馆通古代穿越从开荒开始姬唐继承三位皇嫂后,我无敌于天下农门小媳妇:随身带着APP我不是佞臣啊花豹突击队帝凰之神医弃妃绝代宦爷盛世独宠:狼性王爷,你好坏征伐天下逆水行周内铁血中唐女帝太监最风流霸仙绝杀资本大唐红缎军的征途秦时小说家明朝第一弄臣末世重生之黑暗国度人在初唐:我与武曌争皇位三国之最强帝国系统大秦之极品皇帝魔君霸宠:天才萌宝腹黑娘亲汉末之并州豪雄此去安都两万里骁骑樱花之国上的世界末日奸臣三代不能科举?我刚好第四代爹,你穿越明末了三国之无赖兵王明贼乐土之王大秦:开局祖龙先祖永乐大帝:朱标大清巨鳄唐伯虎现代寻芳记世子好凶破晓之征晨曦大宋小食神军工:让你修炮,你把威力提升百倍?异世枭雄传吾乃世家子红楼野心家召唤系统:从土匪开始称霸天下官居一品革清
皮皮读书搜藏榜:承明之治盛唐小国师三国从掳走洛神开始战机英雄凌天仙帝大唐:摊牌了,本驸马要造反!我在三国建了一座城穿越:废柴作家梦回南宋末年征兵令尘途雕弓落刘禅的人生成就系统亮剑:开局战俘营,我带和尚打鬼子秦时实践家大成公子绝世小书儒明末皇太子乱世小土匪三国大曹贼,开局拯救杜夫人逆转乾坤之东汉末年的倒霉蛋儿们从县令到帝师开局十选三,召唤十神将称霸异世农家小女医妃笑倾城,狐仙小王爷荣耀之路:国民校草是女生重生:回到1937最强训犬员寒王纵宠,绝世娇妃神兽饲养员八岁登基,后世都说我是暴君!中天稗史大清之祸害嬴政:时空之主回到远古建华夏武牧江湖穿越了,我的手机还能购物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大秦:娶了植物人公主后我乐疯了直播:我挖掘国足之光!时空战记:清末新篇章小子,快给爷科考去冒牌皇叔我镇南王世子,你让我干点正事?曹贼休走神话三国:我能够进化词条三国:重生为阿斗,开局扶刘备亮剑之我成了赵刚徐怀小说免费阅读全文红楼如此多骄三国之曹家孽子重生之妖孽作家
皮皮读书最新小说:世子无双大明:历经六朝,终成大将军王!三国:开局反了汉灵帝我何时可以回去大秦:开局以七星灯为始皇长生!三国异术:发明开启乱世新局屠遍天下,我乃大明第一杀神每日签到领军队,父皇跪求别造反被弃后,我入寒门科举成状元被逐出家门从破冰捞鱼开始皇姐你怀孕,关臣弟我什么事?红楼:大明圣皇,坐拥十二钗穿越战国之周天子姬卓逆世而起军火库:我有百万美貌大力女兵请,卸甲!骑砍明末:从刷满面板开始穿越盛唐:我在贞观搅风云三国:什么!貂蝉是我姐!开国皇帝:从望气术开始启禀陛下,状元郎他又又又开摆了八岁登基,后世都说我是暴君!大秦我不是奸商自家幼崽学抡语,历代帝王乐疯了扶苏:老师你教的儒家不对劲啊!逆天!傻王布局逃京,皇帝傻眼了初唐瓜怂人在亮剑,我的麾下猛将如云故事连连看魂穿之打造盛世被赶出侯府假世子靠科举逆袭权臣三国:开局截胡关羽,割据地盘偷听女主吃瓜,竟躺成千古仁帝?穿越我是胡亥红楼:无双武力,我一人镇天下幽默风趣解读陈士铎医学全书落榜后招兵买马,女帝跪求我别反开局皇帝:我爆杀五万大军!大唐太子:开局硬刚李世民综武,绑定系统从秦王宫开始签到臭山贼,朕怀孕了我的电子女帝们在现实抢我刷视频给老祖宗们看新时代送我和亲?岳父我太想当皇帝了三国:开局死尸堆,砍到天下一统红楼之姓贾非贾家侯府庶子?开局攻灭高丽自封王!穿成贾琏:我要这红楼,万艳同欢大秦世子之首富老婆是反派一本万道书:六皇子他赢麻了!抄家流放,开局送我四个美娇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