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曹操投降,以现在局势不难,可如何安排汉室一脉,是一个头疼之事,要知道前朝遗孤,有时候可会成为有心人手中的利剑。
华歆摇头问道:“若是如此,汉天子又该如何安排?刘氏一族又怎么处置?”
郭嘉笑答道:“这个简单,随便封一候,让他在北方颐养天年即可,至于其余人等,按百姓安置。”
“这不妥……”华歆刚想继续反对,李惠义开口打断道:“奉孝说的有理,本将也这样认为。”
李惠义不想称帝,不是做作,而是不敢,怕无形黑手伸出。
所以在天下没有完全平定,后手没有准备妥当,他决不会冒险行事。
李惠义都开口了,这些人再争什么,都无多少意义,只能败兴落座。
李惠义看着眼里,微笑说道:“奉孝刚刚之言,倒提醒了本将,不知何人愿前往许昌一行?”
既然李惠义担忧这个,华歆决定亲自前往,尽快将事情促成。
“大将军,子鱼不才,愿前去说服曹操。”
华歆之名,原本在中原就有些名气,若他前去,自然最好不过。
李惠义思考一会说道:“好,那你挑选一个日子动身,记得告诉曹操,只要投降,本将决不嗜杀。”
李惠义交了底线,华歆更好自决行事,当场告辞离去准备,谢绝李惠义的深情挽留。
从华歆的表情,不难看出李惠义现在麾下等人的心情。
自古只要在局势完全定下,没有一个人不急着称王称帝,那像李惠义这百般推辞。
所以他们自然心急,李惠义不称帝,他们怎么能升官,拜相封候名扬天下。
既然这些人已急不可耐,李惠义也只能尽快安排,免得到时被赶鸭子上架。
酒宴散去,下人收拾妥当,大堂只剩李惠义与李白两人。
数年时间过去,李惠义决定不在沉默,想让李白将知道的事情说出。
“说吧,称帝那天,会发生什么?”
李白早就知道,李惠义肯定会问,所以难得的一副正经表情。
“你可知道,自周立国,为什么帝王自称天之子,而不是与天共存?”
这……
李惠义仿佛摸关键,双眼紧盯李白,摇头问道:“为什么,不会那封神是真的吧?”
“对,太聪明了。”李白点头道:“封神之后,人为蝼蚁,帝王为傀儡,成为上界天神所取信念的工具。”
“要不是姜尚知错回头,用毕生之力与周天子封印大半上界通道,恐怕天下早就成为人间炼狱,更没有始皇以铜人封天。”
听闻这些,李惠义已完全变了脸色,震惊问道:“那该怎么办,才能阻止这场浩劫?”
李白之所以会成为孤身一人,是他被召来时,直接就被告知,所以他拒绝了。
但上面那位,还是逼迫他成为傀儡,李白以死相逼,才得以让他退步,最后辅佐始皇左右。
而始皇开始也不知道,直到李白向他透露一些消息,才恍然大悟,暗地谋划弥补,可惜未完全布置妥当。
见李惠义紧张表情,李白自信安慰道:“放心吧,始皇陵内,有人皇帝甲,外加大秦两百余年的气运,足够应付。”
人皇帝甲?
大秦气运?
李惠义一脸疑惑,想知道其中到底怎么回事。
到此时此刻,李白也不想在隐藏下去,说清楚,或许更有利,反正迟早都要面对。
人皇帝甲,内有人皇之息,披上者,能抵天神威压,曾也是历代相传下来的,自周而被雪藏,后被始皇所得。
而秦国气运,是始皇为后辈完成大业所保留的,只要帝王吸收,就能禅悟封印之法,这一切都是始皇临死前告诉李白的。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李惠义算是运气极佳,否则以他这愣头青,恐怕称帝就是身死之日。
李惠义缓缓感叹道:“前人大能,果真无私,若辜负了他们苦心,死不瞑目,既然如此,那就斗破这天,打碎他们美梦,让他们知道,蝼蚁也可翻天。”
见李惠义并没有吓到,反而激起斗志,李白微笑道:“好,果然是穿越者,看样子我也要前往长安一趟。”
李白去干嘛,李惠义自然清楚,点头说道:“好,那你一路小心一些,我在右北平等你回来。”
李白起身说道:“好,那就这样,若称帝时我未出现,不用担心,尽管去做就行,关键时刻,肯定会有人相助。”
“嗯?”难道李白还有什么秘密,或者还有帮手,李惠义心中有升起疑惑,不过没有问出口。
李白看着眼里,并没有解释,他刚刚之言,只不过是安慰李惠义罢了,免得他失去信心。
李白走后,李惠义开始着手安排起来,在这最关键的时刻,他可不想功亏一篑,成为他人的垫脚石。
军事上,李惠义飞鸽传书各州,让他们调动兵马,大张旗鼓的往曹操势力靠近,形成一股威压。
另外,还下令封锁所有进入曹操治下的商贩道路,以图在经济、军事上形成双重围困。
到时曹操就算想垂死挣扎,也没有机会,因为凭两州经济,根本无法维持他大肆募兵。
若曹操发展经济,那么将会面临期限到达之日,无兵抵御李惠义攻击的尴尬场景。
李惠义此举,可谓非常狠辣,一点翻盘机会都不留给曹操。
许昌!
经这些年的建设,帝都之气越来越浓,可惜繁华还不够。
曹府大宅,这些日子人来人往,每日从未停歇。
这些人进去表情担忧,出来脸色更是难看,曾未有一人轻松走出。
大堂内,近十余人静坐,无一人开口说话,显的气氛压抑。
扬州战事起时,曹操有意破釜沉舟支援,可奈手中无兵,有心无力。
荆州数郡,留下了大量的精锐,本想起牵扯益州作用,可没有想到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等曹操招募数万大军训练,刚起一丝战力,扬州已宣告全面失守,支援也成奢望。
唇亡齿寒。
但唇已亡,齿寒也要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