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总,我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你看,东瀛那个S尼公司真的很有钱啊。
真不知道他们的钱是从哪里变出来的,几十亿米元、几十亿米元的到处乱砸,简直就像作弊似的。
他们不仅想购买维F电子科技公司的股票,而且,还在酝酿着并购米国哥伦比亚集团旗下的影视和音乐公司。”
其实,简单一查就很容易发现,这个年代的S尼的画风就是买、买、买;当然了,当下东瀛的大企业的画风都差不多,这也是这个年代东瀛企业的一贯作风。
S尼这样的东瀛知名企业,银行的信贷额度自然很高,东瀛企业的野心又很大,喜欢借钱搞并购,所以自然就成为了东瀛企业里的佼佼者了。
而到了二十一世纪之后,东瀛企业的画风又转换成了卖、卖、卖,东瀛企业不仅仅将以前收购的海外资产不断抛售,而且,即使是东瀛本土的很多品牌和企业,也不断地被海外企业收购。
简单地说,就是他们在还历史旧账,历史上那些不计成本不计得失的盲目投资,到后来潮水退去之后,才发现以前有不少的投资项目,其实是在L泳。
刘焱笑着说道:
“S尼自身的利润确实没有那么多,但是东瀛的银行里,现在钱多的发慌,你看,现在,世界上最大的银行里面。居然不是米国银行,也不是欧洲的老牌银行,而是东瀛的那些银行。
而那些东瀛银行,基本上没有啥技术含量,完全是围绕着东瀛的Zc,不断地低息吸纳民众的存款,然后再以比国际上更便宜的贷款利率借给东瀛企业。
早期的东瀛企业还会拿钱去研究新技术、改善生产。
而现在的东瀛企业,只会手持大把钱,到处买、买、买了。”
小俞感叹道:
”有钱可真好,要是香江和内地的银行,也那么有钱就好了。”
刘焱笑着说道:
“即使将来内地的经济发展起来了,民众的储蓄率高了,也要及时吸取东瀛的教训。
对于一些盲目投资行为要严加控制,不能随随便便就把银行的钱贷出去,银行最关键的是要把好关。
至于那些高风险和不确定的投资,就应该交给社会上的闲余资本,比如风险投资基金去去冒险尝试好了,银行如果去做风险投资,肯定会误G误民的。”
那边时空有一些公知,提出内地银行贷款门槛太高了,嘲笑内地银行不敢给那些创业公司贷款;
可是他们难道忘了,东瀛几十年经济停滞,就是因为原先东瀛银行的胆子太肥了,给予一堆不产生利润的企业一视同仁的低息贷款;导致那些东瀛企业花钱大手大脚,不会精打细算。
一些原本价值1亿米元的项目,被一些钱多的烧手的东瀛企业,花费5亿或者10米元收购,妥妥的大怨种冤大头。
老实说,并购是损害一家企业长远利益的最常见手段,其实绝大多数的并购,都会产生大量虚拟的“商誉资产”,从而严重损害股东的利益。
但是,由于对未来的乐观期待,很多人不以为然不当回事。
所谓的商誉资产,就是原先价值1亿米元的企业,被一家巨头以10亿米元的代价收购了;那么,就会有9亿米元不存在的资产,会以商誉资产的方式被计入报表中;也就是说巨头投资10亿米元收购一家公司,那么巨头的报表中这家公司暂时的资产统计就是10亿米元。
但是,这家公司真正的资产只有1亿米元,那么今后随着时间的发展,那9亿商誉资产会不断地计提损失且会贬值,也就是说,长远来说,这10亿米元的收购,最后还是会给巨头造成很大的损失。
毕竟,商誉资产迟早会清零的,只不过可以暂时糊弄投资者而已。
而原本资产1亿米元的被收购公司,即使发展犀利,未来赚了9亿米元,填补了之前商誉资产造成的窟窿,可是对于巨头的股东来说,才刚收回成本而已,得利只有被收购公司的投资者。
所以,刘焱通常不太喜欢那种并购方式。
不过,哥伦比亚这样的公司,如果溢价出售的话,还是值得出手的。
因为,哥伦比亚这样的公司,即使要溢价也不会很离谱。
与此同时,对于有心利用好莱坞的品牌影响力,来把家族的娱乐产业扩张到全世界的文娱巨头来说,收购哥伦比亚影业,即使是溢价,未来也是可以通过协同利益获利的。
S尼后来虽然做了不少愚蠢的投资,但是在娱乐行业,S尼的投资却罕有失手。
音乐、电影、游戏、动漫这些娱乐板块,后来重构了S尼。
原先,S尼是一家硬件公司,后来硬件部分的资产被不断甩卖,剩下的核心资产,就逐渐变成了娱乐行业。
由此可见,文化娱乐产业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不仅仅不会衰败,而且还是大有前途的。
尤其是,未来文化产业的布局里面,影视公司不会单纯的做影视,音乐公司也不会单纯的做音乐,出版公司不会单纯做出版,游戏公司也不能单纯的做游戏。
如果专精于一个领域去做,在未来的文化产业领域是很难获得成功的。
那些超级巨头,比如dSN、华纳、鹅厂、S尼等大公司,基本上都是打通了全产业链进行经营,影视、音乐、游戏、出版等等无所不包,各大领域的Ip互相转化,这样才会具备更强大的Ip竞争力。
历史上,S尼选择并购哥伦比亚,也是费尽心思,通过大量的调查和分析研究,经过了尽心的选择才确定的。
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是米国主要电影公司中唯一对片库中2700部片子都拥有版权的。
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成立于1924年,是由来自纽约东区的科恩兄弟创立的,最初,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是通过制作西部片和戏剧片,在行业里混的风生水起的,即便是在米国大萧条时期都保持了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