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前锋被击败了?怎么可能?”
“希腊人?他们不是还在阿兰尼亚吗,怎么会来波斯?”
“一定是怯懦的突厥绵羊故弄玄虚!”
“就是,纵然那些希腊人真的来了,现在整个波斯已经几乎落入我们手中,他们也不会来很多人。”
巴格达的鞑靼人大营里气氛热烈。
他们都为这次失败而感到意外。
但没有人相信或者愿意相信,西方的异教帝国会在这个时候掺和进来。
于是令桑佳尔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了。
鞑靼人让他按照上一次的路线再次进攻大不里士。
拔都则率领鞑靼骑兵攻打更为富庶的摩苏尔。
“这不是死路吗?难道还要重复上次的失败吗?”
桑佳尔大惑不解,向拔都争辩道。
“哼,绵羊,你遇到的只是象征性支援一下盟友的希腊军队,结果竟然就被他们这样轻易的打败了。”
“可是我看到了那面紫色的凤凰旗。。。。。。”
“愚蠢!如果真的是那位女皇,你还能活着回来吗?”
拔都粗暴的扬起马鞭打断了他,一声不屑的冷哼后,带着鞑靼军队先行出发了。
桑佳尔:“。。。。。。”
虽然桑佳尔不想承认,但拔都说的确实很有道理。
希腊人在击退他的军队后并没有追击,反而退入城内严防死守起来。
难道,真的只是对方的虚张声势?
既然鞑靼大军已经朝着摩苏尔扑了过去。
别无选择的桑佳尔也只好沿着上次的道路再次往大不里士而去。
“这是怎么回事?”
大不里士的亚历珊德拉看着两路敌军又顺着原来的路线杀了回来,心中大惑不解。
之前的打白挨了?
“不对!鞑靼人肯定不会那么蠢!”
亚历珊德拉很快否决了这个想法,她盯着地图再次细细观察起来。
然后亚历珊德拉什么都没有发现。
对方确是毫不掩饰的按照上次的路线又杀了回来。
“那就让诸神来决定目标吧。”
实在看不透对方意图的亚历珊德拉将一枚拜占特金币拿了出来。
“正面是拔都,反面是桑佳尔,来吧!”
硬币划过一个完美的弧线落在桌子上。
一阵旋转之后,亚历珊德拉看到了自己的全身像。
一位头戴王冠的少女画像,她的右手拿着剑,左手拿着双头鹰权杖,硬币的边缘周围是一圈繁复的希腊字母。
“。。。。。。好吧,那就打拔都吧。”
亚历珊德拉摊了摊手,将代表自己的紫色兵棋放到了摩苏尔。
亚历珊德拉打开了苏成留给她的第二个木盒。
里面是一件带面纱的黑色贝都因罩袍。
“???”
亚历珊德拉拿起长袍,下面还有一张泛黄的羊皮纸和一个小木匣,木匣上写着“到巴格达后开启”。
“故弄玄虚。”亚历珊德拉嘟囔着将目光锁定在了羊皮纸上,待看完上面的文字后变了脸色:
“阿萨辛暗语?!好你个苏成!”
亚历珊德拉在心里将苏成问候了一遍。
这头龙信仰正教却向月神效忠,还和伊斯玛仪教派勾勾搭搭。
显然他是极其不虔诚的,是没有信仰和原则的。
恐怕那次洗礼对苏成来说,跟小孩子过家家没有什么区别。
“罢了,看在他还有点用的份上,朕就配合他一下。”
亚历珊德拉在自己住所外的一角画了一个鹫鸟符号,然后剩下的就是漫长的等待。
三天后,交待完部署的亚历珊德拉路过自己的庭院,发现鹫鸟下面多了一串库尔德文。
“。。。。。。”
按照上面的指示,亚历山大了换上罩袍,带着泰勒修斯,避过来来往往的行人,来到了一处幽静的书斋前。
书斋的石门敞开着,上面是古老的铭文。
门前除了两名侍从。
用只露在外面的赤色眼眸扫了一圈,确认再无其他守卫后。
亚历珊德拉走了过去,在侍从面前亮出了苏成给的鹫鸟戒指。
侍从接过戒指,细细查看后,对着亚历珊德拉躬身行礼,将戒指还给了亚历珊德拉,道:
“阿里的挚友,尊贵的夫人,大长老恭候您的到来。”
亚历珊德拉颔首,将戒指收了回去。
在侍从的带领下,亚历珊德拉见到了哈桑。
这位大长老正拿着小刀,耐心的在一块木板上雕刻着经文。
哈桑似有所感的放下了木板,闪着精光的老眼看向亚历珊德拉的赤瞳,问道:
“尊贵的紫衣女皇,挚友已经将你的来意告诉了我,我现在只有一个问题,若是帮助你的话,我能得到什么?”
“朕已经发布招令,伊斯玛仪教派已经是受帝国法律保护的教派了。
你还有你的信众都是帝国的公民,可以以自由的行走在阳光之下,不必躲躲藏藏了。”
亚历珊德拉亮出了自己的筹码,深藏在罩袍下的右手往腰间的斩龙剑探去。
她这次出来的时候,在罩袍里面还穿了一层内甲。
就算谈判破裂,亚历珊德拉也有把握全身而退。
“紫衣女皇,你知道你的丈夫想要得到什么吗?
他想要巴格达,如果有希望的话他还要伊斯法罕和内沙布尔!”
亚历珊德拉:“。。。。。。”
按照哈桑所说的,用一纸诏书换三座大城,确实太过轻易了。
“朕可以将黑海沿岸的土地,比如吉兰、希尔凡、大益斯坦作为封邑敕封给你的教众。”
哈桑闭着眼思考了一翻后,说出了最后的条件:
“加上加兹温,伊斯玛仪最锋利的匕首将为你所用,尊贵的女皇。”
“好,加上加兹温。但当朕新的攻势开始时,朕要看到巴格达的城门朝着罗马人敞开。”
几乎没有犹豫的,亚历珊德拉答应了哈桑的条件。
反正这些都是塞尔柱帝国的城市,而且现在大部分在拔都和桑佳尔手中。
听到亚历珊德拉的答复,哈桑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文书。
亚历珊德拉确认无误后,盖上了印章。
看到契约书上那紫色的凤凰印章,哈桑愉快的站了起来,俯身行礼:
“阿里的挚友,第九尊贵的月之天使莎莉叶,伊斯玛仪教众愿意为您效劳。”
---------------------------------------------------------------------------------------------------------------------
教派划分与阿萨辛(与正文关系不大,可跳过):
656年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被刺后,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对阿里继任哈里发表示不满。
双方为争夺哈里发的职位爆发了隋芬之战。
阿里在获胜情况下,接受对方提出以《古兰经》裁判的和谈建议,从而出现了既反对穆阿维叶又反对阿里的哈瓦利吉派。
661年初,阿里被刺杀后,穆阿维叶取得了哈里发职位。
因此,围绕着哈里发问题的激烈争论,形成了什叶派和逊尼派。
逊尼派承认四位哈里发的合法地位,但对穆阿维叶担任哈里发职位一事,既不表示反对,也不表示承认。
他们除尊崇《古兰经》外,还特别强调以圣训为立法、立论的依据,故被称为遵守\\\"逊奈\\\"(圣训)的人们,即逊尼派。
逊尼派也被认为是正统信仰。
什叶派不承认前三位哈里发和穆阿维叶作为哈里发的合法性。
主张穆罕默德的权力应由其亲属中信教最早、追随穆罕默德传教有功的阿里来继承。
据什叶派的传述,当时穆罕默德的门弟子赛尔曼· 法里西、艾卜·达尔等人宣称穆罕默德生前曾有遗嘱指定阿里为继承人。
他们逐渐形成一个拥护阿里为哈里发的派别势力,被称作阿里党人。
656年,奥斯曼被刺后,阿里当选为第四任哈里发。
由于部分圣门弟子不承认阿里的哈里发地位,因之先后爆发了骆驼之战、隋芬之战和 拿赫鲁宛之战。
661年阿里遇刺身亡,穆阿维叶取得哈里发地位,建立了伍麦耶王朝。
阿里党人就在反对伍麦耶王朝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成为什叶派。
什叶派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埃及的法蒂玛王朝,他们宣称自己是先知唯一的血裔——法蒂玛的后代。
伊斯玛仪派,伊斯兰教什叶派主要支派之一。亦称七伊玛目派。
它是什叶派中的一个极端派别。
在中世纪伊斯兰教史上,伊斯玛仪派在思想、政治、军事上均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指产出刺客)。
阿萨辛创始人哈桑在阿拉穆特建立了一个政治宗教的复合组织。
自称“新宣传运动的总传道师”。
总传道师下面有许多大传道师,每个大传道师负责一个地区的工作。
大传道师下面又有许多传道员。
传道员随时准备执行命令,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组织建设很重要啊)
这个秘密组织在属于伊斯玛仪派,并在原有教义上发展出了一种不可知论。
其目的是把入会者“从伊斯兰教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他们声称,历代先知都是多余的。
他们只崇拜总传道师,因为总传道师能将他们活着送进真主的花园。
该派注重宜教活动,其传道师多为受过专门教育的宗教学者。
阿拉穆特总部和叙利亚分部均设有图书馆、观象台、网罗该派学者进行教义和天文研究,编写宣教书和占星学等着作。(理论建设也很重要啊)
《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哈桑在两山之间,山谷之内,建一大园,美丽无比。中有世界之一切果物,又有世人从来未见之壮丽宫殿,以金为饰,镶嵌百物,有管流通酒、乳、蜜、水。世界最美妇女充满其中,善知乐、舞、歌唱,见之者莫不眩迷。”
这个园子一切都按照人类对天堂的想象所打造,只是平时都用巨石挡住入口,一般人根本无法入内,只有经过哈桑的允许才能进入“天堂”。
大花园建成后,哈桑会定期招募一帮十二三岁的幼童。
他们都自愿成为武士,哈桑会训练他们直到他们十七八岁成年之时,就用一种迷药将他们迷倒,送入花园。
等这些年轻人醒来后,无不为眼前的美景所震撼,都以为自己进了天堂,开始尽情的享受。
等这些年轻人爽上数周后,哈桑又会派人将他们迷倒,然后抬出来。
年轻人醒来后发现自己已不在天堂,会感到非常失望。
此时哈桑就会表示“只要你拼死完成组织交给你的艰巨任务,死后就能再次回到‘天堂’。
并且受遣外出的刺客在从事暗杀前,均要服用“哈希什树脂”。
阿萨辛派不断发展,此后的首领都被尊称为“山中老人”或者“哈桑几世”。
由最初的仅限中东地区的掠夺,逐渐扩展至欧洲、非洲和东亚,巅峰时期占领了300多座城堡。
阿萨辛派在选择他们牺牲品的时候并不是特别挑剔。
在十字军远征时期,在与逊尼派树敌的同时,他们支持和拥护任何能够满足他们目的的一方。
至少有一次,他们与圣殿骑士团联合力量,与萨拉丁和耶路撒冷的伊斯兰保卫者结怨。
异教徒?这要加钱。
蒙古西征后,阿萨辛大本营阿拉穆特被夷平,堡内财物被劫掠一空。
蒙古军又劫掠其图书馆,造成无价之宝的图书流失。
永远断绝其后代子孙接受该派奥义典籍灌溉的机会。
同时在阿萨辛派的历史研究上造成了很多空白与语焉不详。
伊斯玛仪末代哈桑鲁克赖丁库沙投降后,旭烈兀违背了诺言,下令将伊斯玛仪派众人全部处死。
“虽在襁褓者,亦不幸免”,曾威震西亚二百年暗杀组织刹那间崩溃了。
鲁克赖丁库沙全族被斩于加兹温,不留一人。
其后,呼罗珊蒙古大将以征发民兵为名,将库希斯坦的伊斯玛仪教徒全数杀死,他处之教徒亦遭屠杀之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