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穗借阅了本愿寺的经典观看,发现其根本经典为《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亦可简称为《大经》、《观经》、《阿弥陀经》。
其中《大经》中接着记载法藏的菩萨道行了无数劫与无量世。
需知单靠发愿并不代表愿望就会自动成事实,为了使愿望成就,发愿者必施行各类善行并修得无上智慧。
当法藏的智慧、修行、功德与成就达到了圆满,他便成了佛,号为阿弥陀。他的无上与无边的功德便依照事先所发的愿望而显示成光明无量的佛身与庄严的净土。在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对净土宗教徒是最重要的,这是因为它能令一切有真诚信心并称阿弥陀佛名的人解脱。这个本愿为众生与阿弥陀之间建立了桥梁。信者以称佛名的渠道而领受佛的功德,有了这个功德,信者就能转生净土。
诸佛及他们感化众生之行不是我们凡夫的观念与思维所能测量。
净土三经中的第二部《观经》中介绍了一种能以自身的法眼来观想阿弥陀佛与极乐净土的方法。
简略地来说,一共有十三个观想步骤。首先,需要行者面西,观注落日并把这个影像牢印在意识中,无论开目闭目都不消失。这个境界成就后,行者便观想水,水观之法在于先观想整个西方被水覆盖。其水后冻成冰再变成琉璃(现代称为青金石,并非指玻璃)。由于净土之地是由琉璃所造,所以能观到琉璃地之后,就能接着观想净土的其他特征以及阿弥陀佛之身。《观经》解说,凡成功观想阿弥陀及极乐净土之人的恶业都会消灭,并会在命终之后往生净土。
《阿弥陀经》中首先详细地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报世界和正报世界种种殊胜,令众生生起信心,信仰念佛净土法门。佛告诉舍利弗尊者,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西方,经过十万亿诸佛国土,那里有一个世界,叫做极乐,那个世界里面,有佛名阿弥陀佛。现在正在说法,普渡众生。这个世界的环境,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宝池、八功德水、四色莲华、七宝楼阁、黄金为地都是七宝做成。风吹罗网,常作天乐,众鸟齐鸣,皆演法音,众生闻是音已,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又说:微风吹动,行树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在柏穗看来,虔心拜佛不是问题,毕竟拜佛不是为了拜面前的佛像,而是为了彻底放下傲慢,放下自我,每日的拜佛礼佛,就是为了提醒自己要时刻放下自我的这个小我。
“众生是未觉悟的佛,佛是已经觉悟了的众生。众生于佛陀之间本就只有是否觉悟的区别,为何还需要另外的他力呢?”柏穗不解。
不仅如此,柏穗在阅读过三经,并与住持进行了一番交流后,更是对对方的思想不喜。
“我观本寺的理念,以及住持多言,即便是哪五逆十恶之人,在临命终时只要对弥陀净土有足够的信心愿望也能往生。
既然如此,敢问住持,那五逆十恶之人所沾染的因果业力就此一笔勾销了么?”柏穗问道。
那住持略有踌躇,“自然不是,我佛慈悲渡世,那些恶人自会在下一世轮回中进行弥补。”
柏穗继续说道:“可是进入了那弥陀净土之后,不是就已入极乐,不受轮回之苦了么?又哪里会让那些人进行偿还?
更何况,我观贵寺修行,是认为众生只要对弥陀有十足的信心,一切善行都可以不必修,只要信就行了,这难道不是纯粹的他力么?敢问贵宗的本愿他力中的本愿呢?贵寺不是本愿寺么?”
住持辩解到:“自是不同,弥陀净土是不同的,是特殊的,是阿弥陀佛专门为众生所设立的,只要进入其中即是成佛。
而且施主对本寺的理念可能有些误解,我等便不是不修本愿,我等虔心礼拜阿弥陀佛,就是对本愿的修行。”
柏穗摇头:“不对,不对,哪里有进入了净土就是佛的道理?难道住持进入了大名府就是大名?进入了马厩就是骡马?还是说大师进入了茅房就是那茅坑中的事物?
难道大师不还是你自己么?难道就因为大师你所处的环境不同你就会直接变化了存在?要知道就算是掉进了粪坑里的金子,他依旧是金子,并不受外在环境的影响。
佛告须菩提:‘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敢问住持此非佛经所言?此乃释迦摩尼所言,如何不真?”
说实话,柏穗前世因为拜读过《金刚经》与《坛经》,本身对于佛学很有好感,哪怕前世的时候见过不少假和尚,但是在柏穗看来他们也无非是不曾修行,对佛学本身没有什么影响。
但是结合柏穗对于忍界佛教的作为,那些僧人吃、喝、嫖、赌等一切行为都不受限制,认为只要虔诚信仰就能荣登极乐,更是还有一套完整的佛学体系,在柏穗看来这哪里是佛学,简直就是一个邪教啊。
如果一个团体,利用科学、宗教或治病为幌子,掩盖其对信徒的权力、精神控制和盘剥,以最终获取其信徒无条件效忠和服从、并使之放弃社会共同价值观(包括伦理、科学、公民、教育等),从而对社会、个人自由、健康、教育和民主体制造成危害,即为邪教。
对方那等所有罪恶行径,只要信仰就可荣登净土乐,不仅不会受到任何惩罚还会永享极乐,此等思想与行径,岂非就是对最基础的伦理道德观进行了扭曲?岂不就是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