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我军有人毁一株草药,愿受万蛊噬心!”这是多么重的誓言啊!
然而,就在当夜,傈粟长老却亲眼目睹了萧谨腾用银针为寨民解除蛇毒的神奇手法。
那一夜,月光如水洒在寨子的空地上,长老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萧谨腾忙碌的身影。只见他手持银针,如行云流水般在寨民的穴位上轻轻一刺,原本痛苦不堪的寨民竟然立刻感到痛苦减轻了许多。
傈粟长老瞪大了眼睛,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一切。他们傈粟族一直以来都以“神舞”来治疗蛇毒,但效果却远远不如萧谨腾的银针。
三日后,三十名傈粟青年背着药篓,毅然决然地加入了随军医营。他们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汉人医术的钦佩。
对傣那族:水利为盟,盐铁互惠**
在傣那水寨,碾米水车一直以来都是被土司所垄断的。然而,这一切在萧谨腾他们到来后发生了改变。
萧谨腾下令让工兵们在寨子外面只用了短短三天时间,就建成了十二轮筒车。
这些筒车巨大而壮观,仿佛是一道新的风景线。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萧谨腾并没有在筒车上设置闸门。这让人们对他的意图产生了疑问。
在众人的注视下,萧谨腾站在筒车前,面对着傣那水寨的寨老们,他说道:“这水力机关,我可以赠送给你们。但是,有一个条件,那就是需要由你们寨老们共同管理。”
说完,萧谨腾当众将控制筒车的控制杆交给了水寨里最贫苦的波岩大叔。
波岩大叔接过控制杆,满脸激动和感激。
萧谨腾接着又说:“我们军中愿意用盐来换取你们的稻谷,而且是一斤盐换一斤稻谷,绝对不像土司那样,用三斤稻谷才能换到一钱盐。”
这个消息像一阵春风,迅速传遍了傣那水寨的每一个角落。
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脸上都洋溢着兴奋和喜悦的笑容,纷纷聚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
“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啊!”一个老人激动地说道,“这样的交易真是太划算了,我们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好的事情。”
“是啊,是啊!”其他人也附和着,“这次我们可以用稻谷换到那么多雪白的官盐,真是太好了!”
于是,竹楼里的交易正式开始了。人们带着自己的稻谷,兴高采烈地来到竹楼前,与周军进行交易。
整个交易过程非常顺利,周军的官盐品质上乘,而傣那水寨的稻谷也粒粒饱满。
交易一直持续到深夜,竹楼里的灯火通明,人声鼎沸。人们沉浸在这场交易的喜悦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当第一批雪白的官盐倒入芭蕉叶时,整个傣那水寨都沸腾了起来。人们欢呼雀跃,仿佛这是一场盛大的庆典。
铜鼓声第一次为周军而响起,那激昂的节奏,像是在为这场成功的交易喝彩。
对苗峒:血酒为誓,共伐仇敌
深入雷公山的苗军紧闭寨门,不再外出。他们的箭矢上绑着写有“汉人入林必死”字样的咒符,仿佛在向外界宣示着他们的决心和敌意。
然而,就在这紧张的气氛中,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身影出现在了苗军的寨前。
只见萧谨腾单人独骑,毫无畏惧地来到了寨门之前。他的出现引起了苗军的警觉,他们纷纷拿起武器,严阵以待。
萧谨腾并没有被苗军的气势所吓倒,他解下腰间的佩刀,毫不犹豫地将其插进了牛粪堆里。
这一举动让苗军们大为震惊,因为在苗家文化中,将刀插进牛粪堆是一种极其恶毒的侮辱。
面对苗军的愤怒和不解,萧谨腾镇定自若地说道:“我赌你们的仇敌巴狼土司正在寨后山路。”他的声音清晰而坚定,似乎对自己的判断充满了信心。
苗军们对萧谨腾的话半信半疑,但他们也不敢轻易相信这个陌生的汉人。就在这时,一位苗女端着一碗血酒走到了萧谨腾面前。
按照苗家的习俗,喝下这碗血酒就意味着接受了挑战。
萧谨腾毫不犹豫地接过血酒,一饮而尽。他的举动让苗军们对他的勇气和决心有了新的认识。
“若我军助你们斩其首级,这刀便永远插在粪里。”萧谨腾的话语掷地有声,苗军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个汉人。
次日拂晓,当第一缕阳光洒在雷公山上时,苗军们惊讶地发现,萧谨腾真的如他所说,带领着他的军队出现在了寨后山路。
在一片茂密的森林中,巴狼土司带领着他的手下们与萧谨腾一行人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战斗一开始,双方就毫不留情地相互攻击。巴狼土司的手下们手持锋利的武器,如刀、枪、剑等,气势汹汹地冲向萧谨腾一行人。
然而,萧谨腾他们并没有被对方的气势所吓倒,他们迅速地组织起防御,用各种技巧和策略应对敌人的进攻。
在战斗中,萧谨腾他们展现出了高超的战斗技巧和无畏的勇气。他们灵活地躲避着敌人的攻击,同时巧妙地反击,给巴狼土司的手下们造成了不小的伤害。
巴狼土司看到自己的手下逐渐处于下风,心中不禁焦急起来,他亲自上阵,挥舞着手中的大刀,向萧谨腾他们猛扑过去。
他们面对巴狼土司的凶猛攻击,并没有退缩,而是齐心协力地与之对抗。
他们相互配合,有的负责吸引巴狼土司的注意力,有的则趁机发动攻击。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杀,巴狼土司终于露出了破绽,主角们趁机发动致命一击,成功地将他斩杀。
战斗结束后,大家虽然疲惫不堪,但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胜利的喜悦。
他们将巴狼土司的银耳环扔在了寨老的面前,这不仅是对巴狼土司的一种蔑视,更是对他们胜利的一种宣告。
苗家巫公见状,终于砍断了绑着咒符的绳子。这一举动意味着苗军对萧谨腾率领的大周军队的信任和接纳,也标志着双方之间的敌对关系得到了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