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丹东,阳光暖暖地洒在古色古香的庭院里,和谨玥与来自不同时代的老祖宗们围坐一堂,畅谈许久,此刻交谈即将画上句号
身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博士,和谨玥日常被科研任务塞得满满当当,繁重的科研项目和紧迫的任务期限,让她的每分每秒都无比珍贵
众人起身告别,郑荨嘴角含笑,带着一丝调侃说道:“谨玥,你这只来自云南大山的绿孔雀,如今不仅成功飞到大东北求学,还投身于中国的国防建设,可太了不起啦!”
和谨玥听闻,脸颊瞬间染上红晕,笑容腼腆而羞涩。她一边比出挥舞利剑的豪迈动作,一边目光坚定地说道:“为国铸剑!这是我的使命,我绝不能辜负张妈妈的悉心培养!而且小荨,你或许不知道,张妈妈老家就在黑龙江!
1974年,年仅17岁的她,满怀热忱,跟着姐姐奔赴云南,积极参与‘三线建设’。在云南,她先后在林场、党校担任团支部书记、政治教员,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后来又调任局机关,担任文书、团支书和妇女主任……”
郑荨原本一句打趣的话,本意是调侃和谨玥从云南跨越千里来到东北,没想到竟引出张校长与这片黑土地的深厚渊源,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应
她瞧了眼一旁满脸疑惑的老祖宗们,他们显然没领会自己调侃的意思,郑荨叹了口气
随即又迅速抓住和谨玥话中的关键词,疑惑地问道:“‘三线建设’?这究竟是什么?和‘上山下乡’是一回事吗?”
和谨玥轻拂耳边被微风吹乱的发丝,耐心解释道:“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上山下乡’,主要是组织知识青年前往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让青年们在劳动实践中锻炼自我
而‘三线建设’,则是出于国防安全的考量,为了改变我国工业布局不均衡的状况,在中西部地区开展的一场大规模工业建设。当年,大量的工厂、科研单位以及专业人员响应国家号召,迁往中西部地区。张妈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奔赴云南的 。”
云南多是山区,地形复杂,交通极为不便,物资也十分匮乏。张校长在林场工作时,不仅要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组织青年们开展生产劳动,还要处理各种突发状况。但她从未有过丝毫怨言,反而在艰难的环境中愈发坚定。无论身处哪个岗位,她都倾尽全力,做到最好。”和谨玥补充道。
郑荨听后,内心感慨万千。先辈们为国家建设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自己竟知之甚少
提及“上山下乡”,她以往仅仅将其与“高考中断”联系在一起,可听老人们讲述那段经历时,似乎在他们心中,那也是一段充满激情与奋斗的美好回忆
回顾建国前后,国内外局势复杂多变,各种思潮相互碰撞,各种势力暗流涌动。郑荨深知,以自己的阅历和见识,很难对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
于是,她默默地整理了大量与“三线建设”“上山下乡”相关的资料,发送给老祖宗们,并叮嘱道:“各位前辈,这些资料详细记录了这些事件,希望你们翻阅后,能从不同角度给出见解。毕竟,你们作为时代的掌舵者,或许会有独特的理解。”
老祖宗们接过资料,目光中充满好奇与思索,猪猪感慨道:“虽身处不同时代,但这些青年人为国奉献的精神,与我大汉儿郎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如出一辙。”
二凤老祖宗也很是赞同地道:“不错,国家的发展,离不开这些有志青年的付出。这些举措,对国家的长远发展定有着深远影响。”
和谨玥告别众人,踏上归程。阳光洒在她身上,勾勒出坚毅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