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载坖在赐宴之后,特地给征虏大将们假期,先休整一下,再说其他的事情。
朱载坖的这次封赏,震动最大的不是文官们,虽然他们对于朱载坖这次大封勋臣,尤其是潞国公、曹国公两位国公是极为不满的,但是平心而论,虽然朱载坖重用勋臣,信任武将,但是文官们现在的权力仍然是远远大于他们的,朱载坖信任武将,也只是在军务方面,所以增加几个勋臣,改变不了大局。
真正感到震撼的,是勋臣们,之前当然也不是没有册封过勋臣,但是一般都是外戚封爵,其余的勋臣最多也就是每朝一两个,唯一有大封勋臣的世代是天顺时期,夺门之变后,英宗整了不少勋臣,但是很快基本上都被废了,所以从成祖以来,勋臣的主体就没有怎么变化过,就是靖难勋臣,这点从未改变。
但是现在的情况可能发生了变化,因为朱载坖封勋臣,显然不会是一个两个,虽然不能和太祖、成祖时期大封功臣相比,但是很显然在朱载坖的周围形成了一票他自己的勋臣班底,而且是掌握兵权,能征惯战的勋臣班底。
再加上这次的两位国公,更是令整个勋臣团体都感到震惊,马芳的潞国公虽然只能世袭三代,但是朱载坖对他信任有加,马芳自己更是当今第一名将,其在军中的威望之盛,早就是英国公、成国公这样数代不典戎行的勋臣能比的。
至于李庭竹的曹国公,那就更令勋臣们震惊了,李家和皇室的关系本来就非常亲近,李庭竹又是朱载坖所信任的勋臣,这次李家恢复了曹国公的爵位,不仅仅是李家的荣耀,更令所有开国勋臣们看到了希望,长久以来,靖难勋臣们对开国勋臣的打压是很严厉的。
即便是号称勋臣之首的魏国公,不也长期在南京,没有任何政治权力吗?现在李庭竹恢复了曹国公的爵位,那信国公汤家、郑国公常家、申国公邓家想不想复爵?在嘉靖年间,嘉靖恢复了这几家的爵位,用于制衡勋臣们,现在曹国公的复爵无疑是很多开国勋臣的后代看到了希望。
而且朱载坖在之前就将魏国公徐邦瑞从南京调到了京师,再加上刚刚复爵,深受朱载坖信任的曹国公李庭竹,一直受皇室信任的武定侯郭大乾,开国功臣和朱载坖自己的功臣班底已然实力不小,靖难勋臣们纷纷前往英国公府,希望英国公张溶想想办法。
而朱载坖则根本没管这些勋臣们现在在想什么,朱载坖召集内阁辅臣、部院大臣还有此次征虏的将帅们,检讨得失,以备下次征虏。
这次对土蛮的打击,对于大明来说是非常难得的大胜,斩获上万,按照戚继光等人的估计,由于有很多的首级被战马、弹丸损伤,无法提取,加上受伤脱离战场之后死的,还有逃亡途中死亡的,北虏的总损失是超过两万的,兀良哈和土蛮五年之内都无法恢复元气,从效果来说,肯定是不错的。
作为征虏主帅,朱载坖要求戚继光先讲讲此战的得失,戚继光认为,从效果和大明的付出来说,主动出击比被动防御要划得来的多,以往边军依靠边墙防御,斩获不过数百,对于北虏而言,无伤大雅,而这次一战斩获上万,对于北虏来说就是伤筋动骨了,可以为大明争取到更多的时间。
当然,此战也并非没有没有缺点,戚继光认为,此战还是暴露出很多问题,首先就是大明官军情报能力的不足,官军对于北虏的动向,不能提前预知,官军的尖哨也罢,夜不收也罢,所能获取的情报仅限于沿边,对于草原深处的情报,就力有未逮,这对官军的作战就极为不利,因为官军的集结、行军都需要时间,如果能够提高官军的情报搜集能力,对于日后提高官军的战斗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就是官军的火器训练不足,士卒在临战的情况下慌乱,胡乱施放火器,命中率低等,不过这些问题戚继光认为可以通过训练来纠正。
接着就是马芳、李成梁两位骑兵将领,他们主要是针对大明骑兵的训练问题上来说的,马芳和李成梁认为,三千营训练的披甲骑兵,确实在对付北虏上效果不错,但是也还是有缺陷的,人马披甲对于现在大明官军的战马来说负重还是有些过重,马芳等人建议调整,同时选育体重更大的战马。
还有就是不仅仅要使用骑枪,马刀的训练更加方便,他们建议加强等个大明官军骑兵的近战肉搏能力,改变以骑射为主要作战方式的形态,将大明骑兵作战方式变更为肉搏为主,骑射为辅,加强马刀等冷兵器的训练,同时配发更加适用于骑兵的甲胄。
他们两人指出,北虏骑兵在马术上确实是要强于大明的骑兵,不仅要加强训练,还要指挥骑兵进行塞外的奔袭等长途的训练,锻炼骑兵,同时不管是戚继光还是马芳、李成梁,都指出了大明官军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步骑配合不协调。
大部分的骑兵军官不知道怎么保护步卒,而步卒就更不知道应该怎么掩护骑兵,往往是各自为战,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官军缺乏大兵团作战的能力,未来的官军是步炮骑协同作战的,要是步骑都无法协同,还怎么和炮兵协同啊,其实这是老问题,之前戚继光就指出来过,这次暴露的更严重了。
朱载坖要求练兵军务处到时候想个妥善的办法解决此事。
李庭竹则提出的就是后勤的问题,随着火器的大量装备,以后火药、弹药等在后勤中的比例将会越来越大,这些东西的转运都需要更加严苛的条件,同时弹药的消耗量增加也使得朝廷在平时的粮饷接济中要重视弹药的转运,怎么建立更加方便快捷的后勤体系,是未来大明军队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