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旁人随意的闯进了他的府邸,许员外早就让家丁把他乱棒砸死了。但很明显,眼前的来人,压根不敢让他有丝毫的意动,反而竭尽所能的谄媚着满脸堆笑说道:“小的不知张大人驾到,未曾亲自出门远迎,实在是该死,实在是该死啊,还望张大人大人大量莫要与小人一般见识!”
张丹青皱了皱眉头,看着许员外家谱端上来的这些个宵夜,依旧显得面无表情,冷冷的说道:“让你的的这些个家仆都给我撤下,我有话要说。”
说完,不怀好意的瞪了瞪许员外一眼,语气和神情分明一副不容拒绝的模样。
见状的许员外也丝毫不敢大意,赶忙有些不耐烦的挥了挥手,旋即便让这些家奴给撤下了,直到眼睁睁的看着最后一个家奴离开,张丹青这才一脸慎重的用手指在桌面轻轻敲了敲,神色之间满是肃杀之色:“听说许员外来到清河之前,在宫里做过多年的差使,不知是否属实?”
很多太监来到民间都害怕自己会无所生计,但许员外显然不是这一类,脱离了宫廷的他,来到民间,已经闯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片产业,并且活得非常滋润,甚至可以说得上是养尊处优,出门在外,或者是在家都有着大量的仆人来伺候他,这是他之前在宫中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若是换做旁人,提起他的那些不堪的过去和苦难经历,许员外早就暴跳如雷了,但眼前的这个张丹青的身份却不是他可以随意抗衡的,面对着这样的强权和势力,纵然是许员外,也不得不做出些许的谦和:“张大人说笑了,那都是多少年前的老黄历了,我出宫还算早,托我之前的几个熟人,倒也谋了份湖口的差事,比之之前在深宫之中,倒也算得上是幸运了吧!呵呵,倒是和张大人无法相提并论,像张大人这样科班出身的富贵大官,才是让人艳羡无比啊。”
眯着眼睛仔细的打量了这个皮笑肉不笑的许员外,在南京意识到眼前的这个人,不论是说话还是形式,都堪称滴水不漏,用民间的话来说,滑熘熘的就像个泥鳅一般,纯粹是个妥妥的老油条了,想要抓住他话语之中的话柄,可没那么容易,一想到这张丹青不由得郁闷苦涩的笑了笑:“许员外不必这般如临大敌的模样,正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咱们虽说谈不上有多熟稔,所以很多时候说话咱们也不必兜圈子,藏着掖着,接下来的说话我就挑重要的说,免得东一句西一句,平白让你提心吊胆,你看如此可好?”
民间素来有民不与官斗的说法,即便成为了叱吒一方的盐商,许员外也压根不敢有与张丹青直接抵抗的心思,连忙点头哈腰的俯首说道:“大人倒是个性情中人,说话干脆直接而又爽快,大人您尽管说就是了,小人认真的听着呢。大人也不必顾及其他,反而直来直去的让小人更加能从容应对!”
“好!好!好!”张丹青连叫了三声好,满脸有些敬佩的看着这个太监,说实话,在自己的印象之中,太监们这种群体在深宫之中颇受环境的熏陶和影响,说话向来都是比较小心翼翼的,风格和态度自然会偏向比较含蓄,倒是很少像他这般的干脆,当即便点头笑着说道:“今年朝廷上下来的御史,和你有过接触的都有谁?”
歪着脑袋略作沉思,许员外稍缓了一会儿便干脆的答道:“除了郭奉郭大人,小人倒是没有与其他的巡盐御史有过接触,张大人好端端的问这个做什么?!”
没好气的翻了翻眼皮,瞪了他一眼,张丹青也开始显得有些不耐烦起来,语气微微的严肃,呵斥说道:“我问什么你就答什么,你在深宫之中多年,多听少说的规矩没学会吗?莫不是在外头享受了几年富贵生活,性子便开始有些飘了?便开始有些拎不清自己的轻重了?”
被这么轻轻的呵斥一声,许员外顿时惊出了一身的冷汗,忙不迭的连连点头说道:“张大人教训的是!张大人教训的是!是小人多嘴了,这人啊,一旦上了年纪,嘴巴就会忍不住的有些碎起来,张大人,您别见怪,万万不要和我一般见识,呵呵!呵呵!”
郁闷的翻了个白眼,这种小细节上也不好太深入的追究,微微的咳嗽一声,转换了一下自己的问话方向:“哦,对了,有一件事本官很好奇,当年你在深宫之中,干的是什么差事?!服侍的又是哪位贵人?!”
听到了张丹青问到这里,许员外也不由的微微一愣,这种情况下真由不得他说假话,毕竟只要张丹青愿意的话,一纸公文书函,快马送到京城,立马就可以将自己的底细调查个底儿清!实在没必要在这种事情上和他打马虎眼!
当即便有些迟疑的吞吞吐吐说道:“好叫张大人得知,小人当初在深宫之中,伺候的是碽妃娘娘!”
碽妃娘娘?
听到了这个称呼,不由得让张丹清倒吸一口凉气,这个陌生的名字,实际上在明史之中,争议颇多!
碽妃,姓氏不详(有可能以“碽”为姓,也有可能封号为碽妃),南京太常寺志所记载的明太祖朱元章的妃子,后世猜测可能为明成祖朱棣的生母。据传碽妃是成祖朱棣之母,传闻是朱棣篡权而大量篡改正史,但是这个事实却记于主管礼仪的机构太常寺的《南京太常寺志》,后书遗失,却在后来的《国史异考》、《三垣笔记》中所提及。陵神位的摆布为左一位李淑妃,生太子朱标、秦王、晋王,(存疑,由年龄推测,李妃不可能生太子朱标)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朱棣。古代神位的摆放是严格按照身份来的,而《三垣笔记》更是指出,钱谦益(明末大儒)曾于1645年元旦拜谒明孝陵,发现孝陵神位的摆布正如《南京太常寺志》中的记载,碽妃的灵位在右第一位,足见其身份之高。
也就是说,燕王朱棣篡位成功之后,大张旗鼓的修改他生母的身份,隐去了碽妃娘娘的事迹,并追奉马皇后为生母,目的是为了向世人证明自己,继承皇位的合法性和自身身份的高贵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出于政治需要。
而这个疑点在明朝的历史上也争议颇多,后世的学者和专家也为此争论不休!甚至到今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
毕竟,每一个封建王朝都有几个悬而未决的谜桉,大明王朝最大的谜桉当属建文帝的去向之谜,仅次于建文帝的去向的谜桉就是明成祖朱棣的生母之谜。虽然在正史当中,明确记载了朱棣的生母是马皇后,但是越来越多的文献表明朱棣的生母绝非马皇后。正史当中将朱棣生母记载为马皇后,不过是朱棣欲盖弥彰,为自己的谋朝篡位寻找合法的借口罢了。
之所以在早之前,很少人去怀疑朱棣的生母之谜。那是因为在《明史·成祖本纪》里面是这样记载的“……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所以大部分史学家都遵照这本正史来确定朱棣的生母之谜。但是这样的推断是站不住脚的,常言道“历史是任人打扮的洋娃娃”。朱棣既然能够篡权夺位,也就能够篡改历史。
要研究马皇后是不是朱棣生母,最好查阅的是内容可信度更高的皇家史料《南京太常寺志》。据《南京太常寺志》记载:“孝陵祀太祖高皇帝、高皇后马氏。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
从这段记录当中不难发现朱棣的生母其实是一个叫碽妃的妃子。不仅如此,就连太子朱标也不是马皇后所生。可见《明史·成祖本纪》里面所说的:“高皇后生五子,长懿文皇太子,次秦愍王挟,次晋恭王桐,次上,次周定王”是不准确的,历史上的马皇后膝下无子。
除了国内史书的记载之外,在一部朝鲜的文献记载当中也间接证明了马皇后绝非朱棣之生母。洪武二十二年,朝鲜使臣权近一行曾在北平拜谒燕王,权氏着有《奉使录》记载着这件事,其中有诗题云:“到燕台驿,进见燕府。先诣典仪所。所官入启,以是日先太后忌日,不受礼,命奉嗣叶鸿伴接到馆。七月十五日也。”
此处所说的“先太后”当是从汉制之称诸侯王母,显然是指燕王自己的生母。诗题中明言,太后忌日在七月十五日,而高皇后马氏的忌日在八月初十,显然不合。要知道在洪武二十二年的时候,嫡庶之差别问题并没有那么重要(毕竟此时的太子朱标还活着),朱棣即使对韩国使者也用不着不遮掩其真实生母身份。所以,成祖非马氏所出无可怀疑。
也许是马皇后膝下无子,为了弥补这个遗憾,马皇后一下子就将朱元章的前五个儿子都“认领”为自己的儿子。所以“高皇后生五子,长懿文皇太子,次秦愍王挟,次晋恭王桐,次上,次周定王”这句话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太子朱标、燕王朱棣等五人从小就被马皇后收到自己宫里来抚养,马皇后也视为己出,这才让朱棣等拥有了嫡子的身份。这点在方孝孺起草的建文帝伐燕诏书也有所体现“朕以燕王棣孝康皇帝母弟”,方孝孺等人认可朱棣跟朱标一样都是马皇后所“生”。
既然马皇后不是朱棣的生母,那么朱棣的生母碽妃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很多人推测朱棣的生母碽妃是一个元顺帝的妃子或者高丽女子。那么现实真的是这样吗?
在一些传言里,朱元章攻下大都后亲临元顺帝后宫,收一位美女为妃。这个女子是元顺帝的一位妃子,她是弘吉剌一位太师的女儿。此时弘吉剌氏已怀孕七个月,两个月后,这个蒙古妃子生下一个男孩,而这个男孩就是朱棣。这样的说法实在是站不住脚,对于一个认识不到2个月的宫女生的孩子。朱元章怎么可能认作自己的儿子呢?而且关键的是,在《明太祖实录》、《国榷》等文献记载,朱棣生于 1360年,朱元章攻取大都的时间是 1368年,这时朱棣已经好几岁了,所以朱棣之生母不可能是元顺帝的妃子。
至于这个碽妃会不会是高丽女子呢?这点也不太可能,就像近代学者朱希祖说的那样:“若高丽果有过氏为太祖妃或成祖母,则高丽史亦必大书特书,载其家世,如元顺帝皇后奇氏矣。且明太祖妃韩氏、明成祖权妃、任顺妃、李昭仪、吕婕妤、崔美人皆能详其家世,独碽妃则高丽及朝鲜史皆无记载。”还有一点是高丽向中国送贡女的时间是1365年,而朱棣是1360年四月十七日出生于应天府吴王宫,所以高丽贡女不可能是成祖的生母。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朱棣的生母绝非马皇后或者元顺帝的妃子,亦或者是高丽贡女。这个碽妃到底是谁,只有朱元章跟朱棣父子二人才知道。
听到了这里,张丹青不由的手指微微颤抖起来,甚至说话觉得有些微微显得不利索,看着眼前这个许员外的神情也显得更加复杂起来:“那么你离开宫廷之后,又是托了谁的关系来到这里的呢?”
有些不可思议的满脸震惊盯着张丹青,许员外就像是被人剥光了衣服一样的惊讶和难受,自己马上就要被人揭破心底最深处的秘密,而且是来自朝廷这般的位极人臣所在!
还不等他开口,就听着张丹青笑眯眯地凑过脸来,冷笑的开口问道:“是三宝吧?”
听到这里,许员外更是心里掀起了惊涛骇浪!浑身忍不住的颤抖起来。
三宝这个名字意味着什么,没有人比他更清楚了!
三宝就是后来的郑和,原姓马,小字三保(又作三宝)。回族。曾祖拜颜、其父辈均信奉尹斯兰教,曾到过尹斯兰教圣地麦加朝圣。
明初战乱时郑和入宫为宦官。追随燕王朱棣起兵有功,赐姓郑,为内宫太监,先后被封为三宝太监。永乐三年(1405年),与王景弘等率水手、官兵余人,乘宝船62艘,远航南海及“西洋”。
这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郑和下西洋!
可如果牵连到三宝,这事情会有多么的麻烦?没有人比他更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