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今日有话要说,诸位爱卿且静下心来倾听。想当年,太祖武皇帝雄才大略,金戈铁马打下这片江山,自此晋国在这世间称雄称霸长达几十余个春秋。
然而,历经连年不断的战火纷飞,我大晋如今已是兵乏将倦、国力衰微。自从那帮乱贼强占我秦州之地起,迄今已然过去整整十年光阴。
在这段漫长岁月里,除了已逝的摄政王韦云曾给我们带来过短暂的胜利曙光外,其余时候面对秦国的虎狼之师,我晋国竟是连战连败,未能取得哪怕一次像样的胜仗。
近些年来,不仅大量国土沦陷敌手,那些为国捐躯、血洒疆场的英勇将士更是数不胜数。
无辜的黎民百姓深陷水深火热之中,生活困苦不堪。每每念及此处,朕便深感愧疚难安啊,朕实在是愧对天下苍生……”
说到动情处,年轻的皇帝眼眶泛红,声音略微颤抖起来。
“陛下!微臣等知罪!”
听到皇帝这番发自肺腑的自责之言,朝堂之上众多官员不禁心生愧疚之意,纷纷双膝跪地,叩头请罪。
他们心里清楚,当下晋国所面临的重重艰难险阻以及这般困顿窘迫的局面,跟这位刚刚登基没多久、尚未真正亲政的小皇帝毫无关联。
要追究罪责,无论如何也不该落到他的头上!
特别是那些以朱宣为首的武将们,其内心的情感尤为真挚且强烈。
要知道,这国家之所以会沦落到如此不堪之境,与他们在前线接二连三遭遇失败有着莫大的关联。
而此刻,这位初登皇位不久的年轻帝王,竟然心甘情愿地将这份沉重的责任背负于自身之上,此等举动,对于这些武将来说,无疑是一种令人无比动容的善举。
然而,唯有尚书令朱覃心中隐隐感到一丝异样,不知为何,他总觉得这位看似稚嫩的小皇帝此番行径似乎暗藏玄机。
以朱覃的聪慧和阅历来判断,小皇帝真实的意图恐怕远非表面所见那般单纯。
只听那韦真继续高声说道:“诸位爱卿应该知晓,我朝建国至今不过短短数十载光阴,而迁都至这神州之地亦仅有区区二十余载罢了。
此地或许在太平盛世之时可作都城之用,但如今战乱纷起,此地实难抵挡敌军铁蹄的肆虐。
倘若那秦军当真挥师而来,这座城池将会面临怎样的惨状,想必在座各位心里都十分清楚。
故而,朕之意乃是——迁都!”
此言一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朝堂瞬间沸腾起来。
一众官员们纷纷交头接耳,热烈地探讨着此事的可行与否,并绞尽脑汁思考究竟何地才更适宜成为新的都城所在。
一时间,各种观点、建议此起彼伏,朝堂之上气氛异常紧张而又热烈。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迁都”这一重大决策竟然鲜少有人站出来表示反对。
归根结底,这其实是因为晋国的官员们内心深处充满了恐惧和不安。
他们知道秦军的强大实力,害怕一旦秦军真的挥师南下,晋军那脆弱不堪的防线将会瞬间土崩瓦解。
到那时,他们所有人都可能沦为亡国之臣。
前秦王朝刚刚覆灭没多久,而眼前的这些官员中有许多人皆是从前秦时期遗留下来的世家贵族。
在前秦政权摇摇欲坠之时,他们中的不少人甚至还曾在背后狠狠地推波助澜。
如今,秦国高举着前秦正统的大旗即将兵临华神州大地。
面对这样的局势,那些曾经在前秦崩溃时落井下石的世家贵族们清楚地意识到,如果秦国成功入侵,等待他们的唯有残酷的清算与惩罚。
相较之下,如果是赵国意图覆灭晋国,或许他们还有一线生机能够苟延残喘下去。
毕竟赵国与晋国之间的矛盾相对较小,不至于像秦国那般对他们赶尽杀绝。
正因为如此,当韦真这位皇帝陛下亲自提出迁都的主张时,对于这群自私自利、毫无家国情怀可言的官员们来说,无疑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好事。
他们心中压根儿就没有为国捐躯、舍生取义的念头,只想着如何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和身家性命。
所以,迁都之举在他们眼中成了逃避秦军威胁、保全自身利益的最佳选择。
“陛下!末将不同意迁都!”
就在此时,朝堂之上一片寂静,唯有朱宣挺身而出,高声喊道。
他面色凝重,眼神坚定地望着高高在上的皇帝。
要知道,如果真的决定迁都,那他当初毅然决然地放弃元州,千里迢迢赶回来力保朝廷又算什么呢?
这岂不是一招昏棋、一步臭棋吗?
况且,在朱宣心中,晋国于神都苦心经营多年,根基深厚。
若就此轻易舍弃此地,离去另寻都城,恐怕会寒了神都百姓们的心。
如此一来,民心尽失,晋国想要再度崛起可就难如登天了。
这样的后果远比他放弃元州归来更为严重,简直是自毁长城之举。
然而,未等朱宣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一名来自定州的官员便迫不及待地跳了出来,对其冷嘲热讽道:“朱将军,您为何如此坚决地反对迁都呢?
莫非是自以为有足够的实力可以击败强大的秦军,甚至战胜那秦将阎元珣?
倘若朱将军当真有这般通天彻地之能,倒不如赶紧为咱们国家夺回那些已经沦陷敌手的疆土,也好过在此处信口雌黄、胡言乱语!”
这位定州官员的话语犹如一把利剑,直刺朱宣的要害。
显然,对于定州一系的官员来说,晋帝韦真提出“迁都”之计后,唯一可选的新都城地点便是他们所在的定州。
因此,他们自然极力支持这一提议,并对任何反对之声加以驳斥和打压。
定州位于这天地间最为偏远的东北角之处,与那秦、赵两国的交战前沿相距甚远。
往昔,曾有一强盛之国在此定都立国,虽最终国破城亡,但定州的核心之地——上京,却依然留存于世。
即便历经沧桑变迁,这座古老都城的痕迹仍依稀可见,只需稍加整修维护,其规模气象未必会逊于如今的神都城。
若能将晋国之中心迁转回归至定州,对那些出身于此的官员们来说,无疑乃是上上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