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大食堂紧锣密鼓的在做年夜饭。
韩明湘带着学堂里的三个夫子和能够书写的孩童,开始书写对联和“福”字,他回来的时候,带回来一箱子红纸。
一箱子笔墨纸砚都是给学堂里的学童的。
等到开始吃年夜饭的时候,家家户户的院子门上贴上的对联和福字,堂屋的门上也贴了对联,红红火火的对联,给村落带来了喜气。
大红灯笼市韩明海子从幽州城统一买回来的,每一家的院子门口都挂着一个大红灯笼。
灯笼里面的底座粘了一截红蜡烛,一排一排院子门口的红灯笼,远远看去,光亮连成一串。
饭厅里面也是红红火火,暖融融的。
今天每一桌饭菜丰富,而且都有酒。
男人都喝的是,李兰珍酿造的高粱酒,高粱酒酿造出来的时候,张得水提议,可以建造一个酿酒厂。
李兰珍没有答应,酿造出来的高粱酒也只是在桃花源自己喝,因为,黎朝已经有酿酒业了,而且酿造厂子和作坊很多,酒的品种多,有高度数的白酒也有低度酒,居然还有果酒。
所以,她就不去分一杯羹了。
不能喝白酒的就喝米酒,李兰珍在西南喝了米酒,回来以后,就开始一年四季的酿制米酒。
桃花源大食堂每天早饭的食谱增添了米酒。
鸡蛋花米酒汤,枸杞米酒汤,红枣米酒汤,小糯米团子米酒汤,轮番着来。
韩兆雄一家也回来了,黄山花生的儿子已经快两岁了,正是可爱好玩的时候,胖嘟嘟粉白粉白的。
韩顺德一刻钟都不愿意离开手,笑容都没有离开他的脸。
大年初三,韩明湘和薛豹要回去京城了,韩兆雄一家也要离开,送走了孩子们。
桃花源里的人继续按部就班的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晋泰第三年,朝廷开始设置武举考试。
韩一松拿下了黎朝第一届武状元。
他的文化科目也是第一,武功考核五项,无论是陆地射箭和马上移动射箭都是第一,最擅长的长枪第一,排兵布阵第一,三项第一,其他两项第二。
同样的,着红袍,只不过是红色武将红袍跨马游街,十七岁的儿郎,身高一米八,身材魁梧,宽肩窄腰,浓眉虎眼,眼神里有喜色,有威严。
韩一松已经跟着韩明江上过沙场杀过敌人见过血了,那一份威严狠辣是世家院落或者世家练武场练出来的完全不一样。
这一年,韩一楠以状元郎的身份进入翰林院成为了编纂。
编纂这个职位属于从六品官阶。
李兰珍了解到,它的职权相当于皇帝的秘书,主要负责编修本朝的历史,记录当朝的实际情况。
还包括皇帝的言行举止,都要一一如实记载下来,编入史册中,留给后人查看。
同时,编纂还负责给皇帝讲课,主要经史子集的内容,以及草拟朝廷典礼的有关文稿,当今皇上早已经接触到了李兰珍带给他们的一些现代思想。
韩一楠就把自己在韩明湘那里看过的一些书籍里的道理慢慢渗透在每日的讲读当中。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要想富先修路。
教育是兴国之本······
这些治国思想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景泰帝。
当然了,翰林院编纂对于一个状元出身的学子来说,似乎有些大材小用。毕竟这些工作,更多是一些抄写文书的事务,不是什么朝廷大计,而且,从官阶来看,状元出身的从六品官阶,似乎也不算太高。
毕竟仅是举人出身的学子,就有机会直接被选为正七品的县令,或者是地方县上担任教谕,负责教育工作。
举人直接任官,跟考中状元任官的差距,并不在初始官阶,而在于之后的潜力。
举人直接当官,绝大多数很难步入中枢,成为高级官员,而状元不同,他们进入的翰林院,一般人根本没机会被选中。
郑三旺,韩清风(狗蛋),苏辰,韩得知就去了两个比较落后的县里担任了县令。
巧合的是韩清风(狗蛋)担任了韩家村那个县青山县的县令,带着奶奶一起去上任。
撸顺了县衙公务,他带着韩奶奶一起回去了韩家村,可以说衣锦回乡了。
一年以后,青山县就脱贫致富了,这当中少不了李兰珍的帮扶。
红薯土豆种子,粉条制作,蔬菜种植,尤其是冬季大棚蔬菜的种植·····这一切都给青山县带来了生机。
苏辰回到了幽州府担任教谕,负责教育工作。
也是在这一年的秋天,两艘大船停靠在了桃花源十一棵树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