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师父。”
“嗯,我继续讲,听着玩儿哈,别瞎好奇别的事情。”
“好嘞。”
“两仪生三才?,指阴阳互动衍生天、地、人三才,构成宇宙的基本框架。
周易·系辞下,强调三才之道: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三才象征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协同关系?。
往道上套,就是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客观存在的事实。
往人根本上套,对应;天魂,人魂,地魂。也就是天炁地炁,阴阳二炁,清气浊气,缠绕,衍生人魂。
这里的人魂,指的是人的灵智。益指纯粹的心灵。
再往后演化,这个心灵,就是本心,开始如太极般,生成善的我,恶的我,不善不恶的我,好的我,坏的我,不好不坏的我。
好与善指阳,坏与恶指阴,不好不坏,不善不恶,指两者的缠绕关系。
例如;我想做一件事儿,我又有点不想做,我在想做与不想做之间矛盾纠结。
我想买一个东西,但我又感觉买完没啥用不想买了,我在想买与不想买之间闹心。
从一开始分出二,有二后出现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所有事物都是这个规律的,因为人来之前,出生,再到走后,依然在这个规律下。
所谓的回归一的状态,就是将灵与体,往回退,这个退,不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倒退,而是简,甚至是即简。也就是大道至简。
比如;我想买一个东西,能买就买了,不纠结。或者我下一秒不想买了,那就直接不买了,同样不纠结。再或者我在想买与不想买之间呢,那就去特么的,先把这个想法扔一边去,不管它了,还是不纠结。
修道,不是道,而是利用了道的属性,将自己修成了与道一样的状态。修道也是道,因为自己本身,本源,还是演化,都在道的规律中。所以,既道,也不是道,不是道,却还是道。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一体天成。
任何事物的发生,初始,演化,结束,无不在这个规律中。”
“师父您到底修到什么地步啦?”
“老好奇这事儿啊?”
“嘻嘻嘻,嗯呐,师父我总是时不时的好奇您到底修到了哪种地步。”
“你换个方向看看,什么样的人,能把这种事情,以这么简单的方式说给你听呢?”
“这……这这这……,我想象不到啊师父。”
“那就是了,就是这个境界。”
“嘶……,您的心境已经超脱成这般了我丢。”
“别管这个,你只管能从我的话里悟道什么就是。
这对你修心,做事儿,还是任何东西,都会有很大帮助。”
“收到师父。”
“嗯,我们继续往后说。
三才生四象?,意思是从三才中演化出四象;通常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方位神兽。
又对应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四种阴阳状态。
同时对应,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以及四季变化。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成为四象具象化符号是秦汉以后的事情。
与方位、季节进一步结合解释为:
青龙?:代表东方,主春,属少阳,五行配木?。
朱雀?:代表南方,主夏,属老阳,五行配火?。
白虎?:代表西方,主秋,属少阴,五行配金?。
玄武?:代表北方,主冬,属老阴,五行配水?
少阳代表阳气初生,对应春季的生机萌发,五行属木,象征万物生长?。
老阳(太阳)为阳气鼎盛之态,对应夏季的繁茂炽热,五行属火,象征极盛与扩张?。
少阴代表阴气初现,对应秋季的收敛肃杀,五行属金,象征成熟与衰落?。
老阴(太阴)为阴气至极之态,对应冬季的沉寂蛰伏,五行属水,象征闭藏与终结?。
套在一天的时辰上为;
子时(23:00-1:00)太阴(阴气极盛)。
卯时(5:00-7:00)少阳(阳气初升)。
午时(11:00-13:00)太阳(阳气极盛)。
酉时(17:00-19:00)少阴(阴气初升)。
这四个时辰是阴阳转换的临界点?,其他时辰则属于四象之间的过渡状态?。
在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又以六经辩证法,将其分成了六个阶段;顺序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根据一天24小时划分,又以时辰作为标记;
少阳对应寅、卯、辰三个时辰,凌晨3点到上午9点。
太阳对应巳、午、未三个时辰,上午9点到下午3点。
阳明对应申、酉、戌三个时辰,下午3点到晚上9点。
太阴对应亥、子、丑三个时辰,晚上9点到凌晨3点。
少阴对应子、丑、寅三个时辰,深夜11点到凌晨5点。
厥阴对应丑、寅、卯三个时辰,凌晨1点到早上7点。
四象代表时空的分化与自然规律的显现?,进一步关联到人体脏腑和昼夜节律。
例如:寅时到午时,属阳气生长阶段,涵盖少阳到太阳;
酉时到子时,属阴气生长阶段,涵盖少阴到太阴。
古人将十二时辰按阴阳属性分组时,以四象为框架,?这种划分将四象扩展为更长时段,本质仍是四种状态的延续?,每组包含3个时辰。这种分组是辅助性描述,四象本身仍对应四种核心状态?,而非严格均分六个阶段。
应用于人与自然,医学等其它关系中,分为五行。除金,木,水,火外,还加上了土这一属性。
土被视为万物生长的根基,具有厚德载物的特性,能孕育生命并承载。
简单你可以理解为,自身,与另四种属性的关系。
土在五行中居中央方位,象征平衡与和谐,是其他四行,金,木,水,火的调和者。
其特性厚重、包容,能吸收和转化其他元素的能量。
五行土对应人体脾脏(主运化水谷精微)和胃(受纳食物),二者共同完成营养的消化与输送,故称;后天之本。
脾土功能健旺则气血充足,反之易出现消化系统问题。
例如;你缺什么属性,吃了带有什么属性的东西,调整了这一属性的能量。
又或者你哪一属性能量高了,根据五行之法,找什么东西吃调整好了。
如;上火了吃梨,?梨是一种凉性水果?。梨味甘、微酸,性凉,可以归肺经和胃经。
能缓解上火的原因是;?梨在五行中属于金,肺的五行属性也是金。
胃土吸收金,土生金,传给自身的金,金生水,水平衡了自身的火,这是一个运化过程。
同时胃也是可以吸收别的属性的,因为万物相生相克,胃虽为五行中的土,但其内也是蕴含另外四中属性的。
比如胃寒时,不能吃凉性的东西,会加剧胃部压力。
补胃吃火,火生土,但又不是纯火,得看看跟别的属性之间的关系,因为所有东西都有五行特质。
五行,金木水火土,对应颜色为白青黑红黄,对应人体五脏,肺肝肾心脾。
黄帝内经中,五行脏相学中提到;五行有五色,五脏有五行,五色入五脏。
根据十二时辰人体经络活动规律,在相应的时辰摄入五色食品,调养效果更佳。
中医看病的理论,就是根据天地人五行相生相克之法,做出的判断,并且调整。
就是先判断出五行缺了什么,然后再用合适的东西,补进去什么,达到平衡。
缺什么补什么。但这个缺什么补什么,不是缺火补火,缺水补水,又是又不是,得根据五行相生相克关系来定。
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的关系。
自身缺啥,以五行相生相克之方法去补充,去调理。
简单理解就是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
原因由于人与自然万物,皆为道的演化,万物皆具五行属性,与道乃是异体同源之物。换个维度解释就是人与万物同为异体同源。
五行理论是古代的一种物质观;老辈人认为大自然由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构成。
五行理论强调的是平衡,通过食用不同颜色的食物,可以补充命理中缺失的五行元素,进而维持五行气场的均衡。
每一个器官,每一个东西,包括自身与万物,既是单一的五行,也是五行同存。
玩中医与数术真厉害的人,很少很少。大多学的那些东西,本质就是传下来的经验,或者叫做对规律的认识。
但能超级厉害的,必须得了解天地人,万物以及阴阳五行之间的关系。
不然想牛逼就是一件很难的事儿,最多也就混成一个常人眼中的老中医,专门对某一项治的好,就是光玩补那一项的规律啦。虽有点手段,也只是表相上。治点啥玩楞,也特么容易伤点啥玩楞。
学医的,一定要学阴阳五行理论,不然很难将医学修成真牛逼。
还有,再次提上一嘴;自身土属性者多思虑(思伤脾),性格稳重、耐心,但过旺可能表现为固执或反应迟缓。
(行了,我先歇会儿,再特么深讲下去,为师都快混成老中医了。咳咳咳。)
其实我对中医了解的并不那么多,只是为了给你们讲解修行的原理等等关系。”
“我去,师父您太厉害啦,真是没谁了。”
“我厉害个der啊我?呃~!不是,那个什么,我厉害个发财啊我?为师我特么修仙悟道厉害的离谱,对中医没那么厉害的。还不是为了给你们讲修行,所以随便看了几眼。尽量用最简单的话语,给你们讲解道演化的过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