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8章 我为什么这么做
李泽沧简单的说完自己的想法,看着陷入沉思的各位领导,又继续说道:
“还是那句话,我也不知道我这样做,北大是否可以成功、是否可以再次伟大。
但至少我知道北大继续现在这种方式发展下去,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才能达到甚至超越哈佛、耶鲁、麻省。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并不比他们差,但我们的大学却不如他们,难道这还不值得大家反思、不值得北大去改变吗?
最后讲述一下我为什么这么做?
虽然在级别上、在北大的关系上,我可能和在座的领导没办法相提并论。
但无论是财富、影响力甚至是综合实力,我想在座的所有人,包括许校长,都不一定比我强,因为北大并不是他的北大、而校长也不是终身制。
而我则不同,演讲的最后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我自己:
除了众所周知的状元帮,在北大上学的这一年多时间内,我还闲着没事收购了北大仓粮油集团有限公司,这是我公开持股的一家上市公司,市值、持股信息可查。
除此之外我还成立了另外一家互联网各公司--支付宝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虽然仅仅成立了一年多的时间,可是去年的净利润已经做到了十位数这个量级。
其他的本人直接管理、间接掌控的公司企业我就不多说了。
我说这些,并不是为了自吹自擂、也不是和诸位老师、领导炫耀什么,我要说的是,我自己的事情都忙不过来,自己的钱都赚不完,无论是继续赚钱,还是花钱享受人生,不好吗?
但是我为什么还要来折腾被打的事情,安静的当一个大富豪、安心的折腾自己的事情不好吗?
因为我的血还热,个体的成功不代表什么,群体的成功才能说明种族的优越性,而教育对于一个民族的成功、国家的崛起、复兴才是至关重要的。
或许我们很渺小,或许我们的努力和大势相比好像螳臂当车。
但我们总应该做一点,哪怕只能做一点看起来毫无用处、毫不起眼的事情,但是当做事的人多了,力量汇聚在一起了,相信量变终会带动质变。
我们北大、我们华国也会产生诺奖,产生很多诺奖,也会成为全球最新科技的代表、新科技的引领者。
在当下的现在,什么力量能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人民富裕?
我认为这就是科技的力量,只有科技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而只有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的科技,才能带动这些。
为什么会有人上人?
为什么我们的人民不能成为人上人?”
李泽沧用两个问题结束了他本次的竞职演说。
竞职演说、回答问题都结束了,至于结果如何,李泽沧知道的就算是自己在现场把这帮老江湖镇住了,但如果要让他们投下赞同票,甚至去说服自己的领导,自己所代表的利益团体,李泽沧没把握。
为什么做没把握的事情,为什么还这么全力以赴,这是因为他也想让北大变的不一样。
也想让老许得偿所愿。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老许花费如此大的心思推动此事,既然李泽沧答应了,自然要全力以赴,相比较老许的付出,他的压力,李泽沧这点付出简直不值得一提。
还是那句话,如果老许真的把自己推到了这个位置,那么李泽沧自然会全力以赴,哪怕翻江倒海。
如果不成功,那就一切休谈,李泽沧依旧是那个自私的小李老板。
一个人走出北大权力中心的办公楼,看着校园里行色匆匆的同学,小李同学的心情没来由的好了许多。
无论如何这是国内最拔尖的一拨人。
他们勤奋、他们努力、他们智商超高、他们天赋极强,他们应该走向更大的舞台,他们应该为国家做的更多,国家也应该因为他们而更强。
社会是由精英人士推动的,普罗大众只是产生精英人士的土壤,这就是李泽沧认同的理念。
智商高,不代表情商高,但社会发展的两大要素,一个是科技,一个是社会。
同样,在李泽沧看来,社会、组织、国家,就像是普罗大众一样,只是为了科技的发展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
说的再直白一点,就是人类发展的最根本就是科技,其他的一切都应该是为其服务的。
悠悠达达的来到三食堂,不到十一点半的时间,吃饭的人还不是很多。
李泽沧悠闲的坐在老位置上,眼神四撒,像一个老色批一样打量着经过的女生。
遗憾的是此时已经深秋,大白腿是看不见了,只能看到一个个臃肿的大棉袄,让人不由得有些扫兴。
李泽沧走后,投票开始了,现在汇总校委会的意见,各方利益开始投票,投票之前老许甚至违规再次给李泽沧拉了一次票。
各方利益开始力量角逐,钱副校长、老许率先投下了赞同票,理工科出身的人,热血还没有凉透,被李泽沧唤醒了部分的人,也投了赞同票。
但大量的既得利益、文科、经济相关的领导、以及纯官员出身的领导,全都不屑的投出了反对票。
即使如此,最终的结果居然是以一票之差,失败了。
关键时刻老许动用自己校长的权利,决定上报教育部,把最终裁定的权利留给更高层的领导。
众人不以为意,以为这只是校长的异想天开罢了,领导可更不容易被打动,就好像在场的这些纯粹的官员。
而且更重要的是教育部的领导几乎全都是文科出身,李泽沧的这种理念、思路、改革,对于文科出身的人、对于官员非但不能打动,还让他们产生了危机感。
诸如之前的刘副教授所代表的阶层,诸如保险公司所代表的利益阶层,等等等等,这种很多很多。
结果到了教育部,居然遇到了和北大同样的问题,这次亲临现场的教育部副部长,把现场的情况,投票结果,还有许校长专门写的报告一起交给了部长。
今年刚上任的周部长,因为这件看起来并不大的事情,但却是改革的事情,同样在教育部召开了常委会,专门讨论这件事。
最终的结果更惨,除了一把手赞同,大多数常委都不赞同。
最后这位清华大学机械制造专业出身的部长,同样拿出了他的魄力,执行了一把手的特权,把这件事附上了教育部的意见、分歧,最后直接上报国务院。
一件看起来并不算大的事情,相对于北大来说都算不得天大的事。
也就是一个校委的事情,毕竟这可是有一堆校委成员,正常哪怕是校长的任命都不需要这种层级开会讨论。
但还是那句话,这是改革,名义上是选拔一位还是学生身份的校委,但本质上是打破常规,是改革,老许以及周部长这两位一把手的意见,都证明了这一点。
最后高层领导乾坤独断,同意了这次改革、这个试点,当然,这都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