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自从当年立国失败之后,渤海人整体的生存策略方针就进行了重大的调整。
不再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内陆,而是将相当一部分人力物力精力放在了海外,放在了那无垠大海上星罗棋布的大小岛屿上。
趁着宋金国战,趁着人族几乎所有的大势力都只关注于陆地上的争夺的时候,渤海族其实早就开始进行大航海时代的探索了。
乃至于渤海君也曾经屡屡前往黄海进行刺探或者说威慑,想要扩充自己的地盘。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渤海人其实是非常富有冒险精神的。
而且广义上的渤海人并不仅仅只有渤海女真,整个渤海周边的很多部族都自称渤海人,包括女真人、一部分高丽人、奚人、汉人等都自认为自己是渤海人。
时至今日,渤海人在沿海地区其实发展的很强,乃至于连琉球岛,也就是台湾那地方都有有很多渤海人在占据,与本地土人进行征战!
其他的不说,像登州这么个天然的优良沿海海港城市,此前几十年都是由渤海汉人占据的!他们根本不认大宋朝廷!
当李纲收拢了京东路,而京东路上的青州留守统制官周镔又是个墙头草。后来大宋摄政王赵恒明确表示要去经略日本,宋庭才真正下了功夫,将登州收拢。
李纲李公相虽然不通庶务,脾气不小,还喜欢搞小动作,培植党羽,甚至于想搞党争。但是其人的气魄也是有的。
所谓的书生意气,自然遵循“自古以来”的传统。一查典籍,这地方在大唐时期便是沿岸重镇,结果都快三十年了还不属于宋庭,那还得了?
而以他的身份地位,一旦明确了基本政策,手底下自有许多人拼死发力,自然要将登州收拢至朝廷治下。
登州的位置对于海外来说格外重要,是跨海前往高丽、日本,还有海外诸岛的主要跳板之一。
当然,这年头的航海技术水平限制在那里,而且海上有着大量的海妖族,甚至于还有鲛人族捣乱。
所以沿海地区注定没法得到重视,相对来说还是穷乡僻壤。
毕竟离真正的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按照另外一个时空的历史发展规律来说,还得几百年呢。
此番赵恒既然要出征日本,甚至于搞得天下皆知,那么就不仅仅是去日本杀一些妖怪的问题的,顺带着还可以做许多事情:
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大海上开辟出一些相对来说平安的航线,把一路上的海妖还有时不时冒头的鲛人部落和巢穴全都处置了。
准确来说,至少要开辟从登州到高丽再到日本这一条主航线。保证宋庭的船队在大海上航行的时候不会受到那些海妖的骚扰。
坦白说,除了沂水君,也只有这位摄政王有能耐处置这些海族。强杀也好,收降也好,总之不能让它们再捣乱。
现在玉洁洞天里面的蛇妖女王们总数也超过三百了,足够把整个渤海乃至于大部分黄海海族都清理一遍。
这一片海上的海岛其实非常多,而且资源丰富。有些岛屿上甚至于长满了香料,这东西在内陆是真的无比稀奇珍贵。
另一方面,也可以制作一副详细规划的海图,至少把海外那些比较大型的岛屿给标注出来。
这样以后真要开启大航海时代,让人最起码有个大概的底气,知道跑多远就能获得补给和休息。这年头,远海航行的最大危险就是未知。
一旦在茫茫大海上迷了路,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前行,那才是最要命的。毕竟船队再大,携带的食物、淡水等补给都是有限的。
海民们一旦失去了方向,在海上活活饿死的还少?只要能遇到有淡水资源的小岛,那真就能活下来。
赵恒自然是个有远见的,知道人类文明如果真发展到一定份上,海上才是主要出路。
毕竟现在封禅结界的力量似乎坚持不了多久了,天界都能一次性投放几千个斗神金龙下来了。天人之争已经不远了。
真到了和天界全面开战的份上,内陆自然是主战场,无垠大海上大大小小的海岛也能成为无数后勤基地。
而且等到封禅结界破碎,与人间其他的大洲世界接驳,比如欧洲、美洲、非洲等,也总要进行联系和探索的。
不能一直闭关锁国啊!另一个时空的教训还不够?虽然这年头离地球村这种万古变局的到来还早,但是也得提前做打算的!
……
不得不说,几个渤海汉人氏族的归降是诚意满满的,特别是他们提供了三艘长度达到百米的航海龙船,连随行的市舶司官员就感觉无比震惊。
话说中原汉时就有大型楼船建造技术了,到了唐时,最大的船只也能够超过百米,因为几乎体格与龙君本体一般大,被称之为龙船。
不过经过了五代十国之乱,很多技术都遗失了。大宋立国之后,也在这方面下了很多的功夫,而且因为航海贸易也算是大头,也重现了龙船建造技术。
不过此前宋庭的大部分精力终究还是在内陆,其他的不说。此行赵恒决定出征日本,宋庭在登州准备的船队中,百米龙船就只有两艘!
现在渤海人一下子就提供了三艘?这可不仅仅是船的问题,代表着渤海人最起码已经有了一个完善的大型船只建造、维护加工的一整条技术线和人力线的!
就冲着这三条航海龙船,渤海人在赵恒心里的地位立马就升格了。虽然这些龙船都是木壳船,跟他自己打怪爆出来的那些黑科技战舰没法比,但是那能是一回事吗?
想要钻研透那些黑科技战舰蕴含的技术含量,还不知道得要多久呢。真要开启大航海时代,人间这种可以批量建造的木壳海船将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主流。
这个技术才是最重要的!
……
“张卿,你是个有见识的。那三艘龙船就能看得出来,你们在海上的确是有着一番门道。”
登州海港大营中,赵恒头戴玉冠,端坐在大堂之上,对着下面跪着的渤海汉人张氏部族头领张滨(字明远)说道,
“海上的事儿得重视,你们张氏也算是渤海族里除了高氏和大氏外的顶尖大族了。此番投诚,朝廷会重用,你想领什么差遣?”
“回禀摄政王,白身想给张家求个前途。”张滨今年年过四十,带着一股读书人的书卷气,是沿海汉人中少有的文武双全类型的人物。
听到赵恒的话后,便恭敬应声道,“另外,想为族兄求一份特赦……”
“哦?是谁犯了事儿?”赵恒倒是好奇。
“前伪楚御营都统制张俊张伯英……”
“张俊是你族兄?”赵恒是真的惊讶起来,“他不是出身凤翔府的吗?跟你们渤海汉人居然有这层关系?”
张滨一时间颇感难堪,却只得恭声说了一番因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