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提议两举
寒风刺骨,又是一年的玄英到来。
大宋与秦国和谈之后,战争才算是彻底结束,大秦、西夏、吐蕃三国,各自消化自己所得,大宋与北辽,却是各自舔着自己的伤口。
四国伐宋的大战,总算是彻底结束。
同时,王行之也将大秦的治所搬迁到了京兆府,并且昭告天下,京兆府复名长安,为秦国王都。
昔日的唐皇宫,自然也成了秦国的王宫。
京兆府作为大宋重城之一,虽不是四京之一,但大宋皇室,却也一直派人维护着昔日的汉唐旧都。
而长安的皇宫,作为京兆府主要建筑,赵宋朝廷特意派了人在维护昔日的皇城,以及修缮残破的地方。
因此,整个皇城虽然陈旧,但却不残破,反而有一种历史的厚重。
王行之在拿下京兆府后,并未直接入驻皇城,而是让人将皇城修缮检查过后,才入驻其中。
不过,王行之将长安当作王城,蔡卞等人却是十分反对。
因为现在的长安并不安稳,东面是大宋,北面是西夏,不论哪一方,一旦破关,便可以直击长安城,
但是,王行之却是力排众议,定都长安。
因为长安是关中治所,是整个关中平原的中心。
并且,他要重新丈量,新得州府的土地,要防备西夏与大宋,本来就会在长安布下重兵。
因此他还不如直接定都长安,有什么意外,他也能及时镇压,不至于出什么乱子。
而事实证明,王行之是对的,京兆的大族虽然被驱出关中,但新得之地依旧有不少大族豪强,在王行之丈量土地时,使出了不少绊子,最后甚至还发生了叛乱。
王行之坐镇长安,以雷霆之势镇压,将反对者全部拔除,将叛乱镇压,没引起什么大乱,让整个秦国安稳的发展,快速强盛起来。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地盘的扩大,王行之的人手越发的捉襟见肘。
此时,王行之正领着蔡卞、刘玄、赵行舟,李格非、刘法、游骥以及宋清溪前往两仪殿。
进入两仪殿,王行之让众人坐下,李青山为所有人泡好茶水后便站在王行之身侧护卫。
紧随着,游骥便面色凝重的说道,“王爷,据函谷关来报,大宋在洛阳囤积了重兵,似乎想要出兵。”
刘法也跟着补充道,“王爷,兴元府也发现蜀地的兵马在集结,我等不得不防。”
“无事,孤得到消息,这不过是大宋官家气不过,想要拿回吐蕃占据的失地,与我等无关。”
王行之倒是没太大心绪波动,大宋调动兵马的消息,月卫早早的传书过来,知道大宋这是想要显露军容,彰显武力,顺便将吐蕃赶出大宋。
毕竟,这次四国攻宋,大宋不仅损失惨重,同时还威严大损。
况且,王行之在定都长安之后,便又扩建了三十万大军,五万镇守函谷关,五万镇守兴元府,五万镇守萧关,五万镇守武关,五万镇守积石军,五万镇守玉门关。
而且,王行之还让游驹领着玄武军坐镇凉州,吴长风领着白虎军坐镇戎军,一旦西夏变故,两人可相互支援。
另外,王行之特意将宋清溪与刘法调回,将游骥留在身边,就是想着有什么问题,三人可领兵出征。
并且,王行之还将陷阵营调离了长安,由王豹与王蛇统领着,在潼关镇守。
因此凭着各处天险,大秦各地可以说是固若金汤,只要守将不犯傻,不管是西夏,还是大宋亦或是吐蕃,想要攻进秦地都十分困难。
并且,王行之在各地设置的兵马,都是相互辅助,一旦开战,临近的兵马,能快速支援。
相对而言,人手问题才是重中之重。
王行之果断掠过这个话题,向着众人说道,
“诸位,我秦国立国时间不长,因此在人手方面多有不足,单是举荐还远远不够。”
“所以,孤决定,在明年春分时,重启文武二举,以招收人才,各位以为如何?。”
闻言,众人面色不一。
“王爷圣明”
武将方面,刘法三人面容兴奋,齐齐拱手,这几年他们虽然过得充实,战斗很爽,但也累得够呛,早就想有人分担压力。
文臣方面,李格非面色沉着,但面上却带着一抹欣喜。
赵行舟也有些兴奋,但自从他跟随王行之后,人也越发的沉稳,没有第一个说话。
蔡卞与刘玄,却是齐齐沉思起来,他们也知道王行之说得没错,秦国现在军政方面都差人,他们基本上都是一个人身兼多职,忙得脚不沾地,迫切的想要补充人手。
但同样,他们也清楚,王行之在突袭长安后的布局和各种政策,让王行之在文人中的名声扫地,若是举办科举,恐怕参加的文人不会太多。
届时,大秦定然会闹出笑话,让人讽刺。
想到这些,刘玄第一个开口,建议道,
“王爷,臣觉得,这开科取士,还是等秦地彻底稳定后再举行不迟,现在军中缺人,不如先行举行武举如何?”
蔡卞诧异的看了眼刘玄,心头暗自惊讶。
自从拿下长安之后,王行之便任命刘玄为财政司司长,兼任户部尚书,成了朝中文臣的第一人,他十分不服气,这几个月一直与刘玄较劲,在政务处理上,做得与刘玄不相上下。
但是此刻,他才发现刘玄确实不凡,居然这么短的时间,便将事情想了个通透。
并且,言辞委婉,让人挑不出毛病,这让他隐隐升起了一股挫败感。
不过,他蔡卞本就不是轻易认输之人,赶忙接话道,
“王爷,刘大人所言极是,先举行武举,文举之事,臣建议可先消息放出,待到明年秋天时,看看成效,再举行不迟。”
李格非与赵行舟也不是傻子,经过两人委婉的提醒,自然能想明白其中的道理。
两人对视一眼,心里一阵庆幸,幸好刚才没说话。
王行之自然也明白两人的意思,他算计京兆大族,驱逐关中豪强,在这些个大族的引导下,他现在在文人中可谓是声名狼藉。
并且,曲阜孔家,还在大宋的支持下,举行文会,细数了王行之的罪责。
现在王行之在文人的名声,可是低到了极致。
这让王行之气急败坏,十分恼怒。
但是,现在金人未南下,蒙古未建国。
那孔家还不是,【铁骨铮铮劝人雄,世修降表衍圣公。】,声名还未狼藉。
再加上,孔家地处山东,他就是想报复,也没太好的办法。
王行之之所以想要举行科举,还有一部分原因,便是想着打击一番孔家在文坛的地位。
沉思片刻后,王行之沉声道,
“诸位应该也知晓,孤现在在文人之中声名狼藉,而儒家在曲阜孔家的带领下,对孤可谓是敬而远之。”
“所以,孤决定重启科举,但试题却不是儒家经典。”
“而是,先秦百家之文。”
“孤决定,这次科举,有法家之书,墨家和公输家之技,杂家之思,医家、农家之学等等。”
“孤要我大秦百花齐放,打破儒家对科举的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