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无所不知
难怪人家能接连富裕几代人,这眼光、商业嗅觉和执行能力都不是普通人能比的。
“都是一家人不必客气,药品出口还需要办理很多手续,这个我会亲自去办。”
宋穆堂对制药厂很重视,他隐隐感觉如果真像弟妹说得那样,能成功生产出来救心丸,恐怕会引起整个医药界的轰动。
对宋家在海外的业务发展大有裨益。
处理得好,将会帮助宋家进一步打开医药的大门。
“姐夫费心了,待药厂建成,顾家跟宋家各占一半股份。”
沈单染看宋穆堂的表情就知道宋家之所以这么大力支持,肯定是有自己的利益考量。
她也不是那种心里没数的人,人家帮着处理这么多事,理应许以股份。
背靠大树好乘凉,虽然人家宋家不一定看得上她这点钱,该有的态度还是得有。
将宋家拉拢进来,以后药厂才能进展顺利,不被人惦记。
“弟妹误会了,我只是帮忙,不是想要分股。”
股份制这个词在国外刚兴起,弟妹一个村姑是怎么知道占股的?
宋穆堂心里一惊,愈发觉得小舅子刚进门的媳妇来历不凡。
具体的他不想深究,怕牵扯出更加惊天的秘密,只能将疑惑藏在心底,不跟任何人提及。
这样才能保住这个姑娘,不被人注意。
“姐夫就不要跟我客气了,药厂的事还得麻烦你多费心,不要股份我哪里好意思麻烦你帮忙。”
沈单染说什么都要把这个股分出去的,有宋家在背后撑腰,她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专心研究药物。
再过几年,等政策全面放开,允许个体经商,她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那我就不客气了。”
沈单染能想到的宋穆堂自然也想得到,只有两家利益捆绑在一起,才能不会心生罅隙。
“都是应该给的,对了,还有件事得麻烦姐夫。”
药厂的事谈判非常顺利,沈单染心里放松,突然想到化肥的事。
如果想说服老村长把大青山下的山地让出来种植药材,就得保证全村人在交完公粮以后吃得饱肚子。
她虽然不是农学专业,前世好歹也是在农村的姥姥家长大,地里的庄稼产量多少大概心里有数。
前几天特意去地里看了村民们种植的麦子,长势只能说堪忧。
稀稀拉拉,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不用猜就知道肥料没跟上。
农民知道肥料上地能让庄稼长势良好,可现在连饭都吃不饱,哪来那么多肥料。
听说前几年隔壁村因为两户人家偷粪打起来了,闹得很大。
初听只觉得好笑,现在想来她还是对这个年代农民的日子不够了解,茅厕里的粪便可都是好东西。
每次借村长家的驴车出门,后面都会远远地跟着小孩等着拾粪。
后世粮食高产靠的就是工业化肥的作用。
“什么事?”
宋穆堂被沈单染盯得有些不自在,感觉自己就像一块大肥肉。
“姐夫认不认识化肥厂?”
“你想建化肥厂?这个我劝弟妹慎重考虑,宋家出资在国内各地建设了几座化肥厂,因为成本高、定价贵,盈利并不好,随时有倒闭的可能。”
宋穆堂以为沈单染像建药厂那样,找他建化肥厂,神色严肃地劝告。
现在国内的工业化肥厂都是进口国外的原料,价格高昂,生产出来的肥料价格自然就高。
广大农民连饭都吃不饱,哪里有钱买化肥。
当初建设那几家化肥厂时,就是看国内农业发展水平太低,农民吃不饱饭,父亲了解情况后下定决心,引进国外的化肥生产技术,提高粮食的产量。
想法是好的,只是他忽略了目前的情况,谁都没有钱舍得买化肥。
生产出来的化肥只能堆积在仓库里,积压如山。
他回去就要跟政府协商,关闭几家化肥厂的事。
“那如果我能提供技术生产低价原料呢?”
沈单染立马捕捉到最重要的信息,现在化肥的价格很贵,农民买不起,才卖不出,效益不好,濒临倒闭。
化肥贵的原因是没有技术,原料需要从国外进口。
“什么?弟妹真的提供这种技术?”
这个问题宋穆堂不是没想过解决,化肥厂生产出来的肥料之所以价格贵就是原料需要进口。
他也曾跑遍多家研究机构,打算出资研发原料的生产,可没人懂这个技术。
这才不得不选择倒闭。
如果弟妹真能提供原料生产技术,只要把价格降下来,舍得用化肥的人就会增多。
这样粮食产量才能提高,只有粮食产量上来了,农民温饱解决了,对宋家来说就完成了使命。
“等姐夫回去之前,我给你一份资料,你回京找科研人员看看,如果能生产出来最好,生产不出来,我还有另外一种对土壤没有伤害的有机肥工艺。”
“有机肥?那是什么,对土壤没有伤害,这怎么可能。”
短短一个小时,宋穆堂受到的震撼比以前二十多年加起来都多。
所有的难题怎么到了弟妹嘴里都变得简单起来,迎刃而解。
如果她没有撒谎,那将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进步,至少能让整个经济快速发展十几年。
这个女人到底是从哪里学会的技术?
他相信世界上有天才,那也得在一定的环境下才能发挥出来自己的天赋。
弟妹一个土生土长的小山村姑娘,没有受过高等教育,连京大的高材生都无法解决的技术问题,在她这里就能迎刃而解。
宋穆堂的好奇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但也知道有些隐私不是他能窥探的。
默默地将所有的疑问与震惊吞进肚子里。
“这个简单,就是类似农家沤肥,只是配料不用,需要另外加生物菌种,只要能保证不含化学成分.......”
沈单染开始讲解有机肥的生产过程,把宋穆堂和顾岂言唬得一愣一愣的。
两人甚至都不会对她的话产生怀疑,因为话里描述的工艺过于真实,每一个工序都能特别详细地描述出来,就好像真实见过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