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三百一十九章
天气 风和日丽 心情 莫名其妙的态度
熟人相见聊的欢,
席间唇枪与舌箭。
做为长辈来调停,
对面竟然拔了刀。
今晚可真是热闹非凡,一场晚宴,本应是宾主尽欢,没想到却演变成了一场暗流涌动的“战场”。
南宋方面邀请我大理使团参加晚宴,到场的南宋成员有宋光宗赵惇、右丞相周必大、太尉赵汝愚。我大理国这边,朕带着两位侍中楚启明与杨景宇,还有张孝祥。高峰则恪尽职守,留在殿外守护。
双方见面,相互介绍的时候,我就发现张孝祥与这些南宋官员似乎都挺熟。不过,那打招呼的态度,虽然表面上客客气气,但仔细一瞧,就能看出张孝祥眼里藏不住的敷衍。我心里不禁犯嘀咕,看来这张孝祥在我走后的南宋的过往,怕是有些故事。
宴会刚开始,氛围还算融洽。大家脸上都挂着笑容,你来我往,说的大多是恭维我的话。
不得不说,我已经好久没听到南宋朝廷官员这般“热情”的拍马屁了,再次听到,还真有那么点怀念。
酒过三巡,这晚宴的画风就突变了。赵汝愚突然话锋一转,开始调侃张孝祥。
他嘴角挂着一抹似有似无的冷笑,眼神里透着一丝不怀好意,阴阳怪气地说:“张丞相,好久不见啊!想当年,您那可真是风光无限,不过后来嘛,落得个如丧家之犬般被流放的下场,啧啧啧,真是让人唏嘘。”这话一出口,原本热闹的宴会瞬间安静了一些,众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张孝祥。
我心里一紧,看向张孝祥,只见他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脸的冷峻。
他不慌不忙地放下手中的酒杯,眼神直直地盯着赵汝愚,语气平静却又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说道:“赵太尉,人生起起落落本是常事。有些人看似高高在上,却未必能坚守本心。我虽曾被流放,但问心无愧。不像某些人,在其位却不知谋其政,只懂得靠着家族的势力在背后对他人指指点点。”
这话一出,赵汝愚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他握紧了拳头,额头上青筋微微凸起,显然是被张孝祥的话给激怒了。
这时,周必大也掺和了进来。他捋了捋胡须,眯着眼睛,一脸严肃地看着张孝祥,说道:“张大人,您流落到大理,这说好听点是无奈之举,说难听点,这不就是叛国吗?您可别忘了,您是南宋之人,如今却在大理,置我南宋朝廷于何地?”他一边说着,一边摇头,那架势,就好像他是正义的化身,要把张孝祥批判得一无是处。
我坐在一旁,眉头微微皱起,心里想着,这南宋朝廷的官员,在这样的场合,公然为难张孝祥,是何用意?而且,我以前也是南宋宋高宗赵构封的戴郡王啊。
难道是想给我大理国一个下马威?我转头看了看赵惇,只见他神色自若,若无其事地喝着酒,仿佛这一切都与他无关。
他的眼神平静,嘴角还挂着一丝淡淡的微笑,可我却从他的眼神深处,捕捉到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玩味。我心想,这赵惇,到底在打什么算盘?与昨天的态度相比今天似乎有那么一点图穷匕见的意思了啊。
再看楚启明和杨景宇,他们俩的表情有些凝重。楚启明微微皱着眉头,眼神在张孝祥、赵汝愚和周必大之间来回游走,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杨景宇则紧紧地盯着场上的局势,手不自觉地放在了酒杯上,微微用力,指关节都有些泛白。他们俩都想为张孝祥解围,可又不清楚事情的深浅,只能继续观望。
张孝祥听了周必大的话,不禁冷笑一声,他站起身来,身姿挺拔,眼神中透着一股坚定和愤怒。他看着周必大,大声说道:“周丞相,叛国?您可不要信口雌黄!我张孝祥一心报国,却遭奸人陷害,被迫离开南宋。我在大理,从未做过任何对不起南宋百姓的事。反观某些人,在朝堂之上结党营私,为了一己私利,不顾百姓死活,这才是真正的叛国!”他的声音慷慨激昂,在宴会上回荡,一时间,众人都被他的气势给震慑住了。
这才是我认识的张孝祥啊,同时我也明白了张孝祥一直不同意来我大理入朝为官的原因了。南宋本就缺像他这样的忠义之士,只不过我可不会再让他张孝祥回南宋了哦。
周必大的脸涨得通红,他猛地一拍桌子,站起身来,指着张孝祥说:“你……你简直是一派胡言!你这是对朝廷的污蔑!”赵汝愚也跟着站起来,怒目圆睁,一副要冲上去和张孝祥理论的样子。
就在场面快要失控的时候,我轻咳了一声,缓缓说道:“今日这场晚宴,本是为了增进两国情谊,大家何必如此动怒呢?”我一边说着,一边微笑着看着众人,眼神里却透着一丝威严。
听到我的话,赵汝愚和周必大才勉强坐了下来,但脸上还是带着怒气。张孝祥也坐了回去,他的胸膛还在剧烈地起伏着,显然还在为刚才的事生气。
我以长辈的姿态起身圆场,本以为这场骂战就此打住,大家能重新回到相对和谐的氛围,继续维持这表面上的友好交流。
可谁能想到,这赵汝愚竟如此不识趣,还对我心怀不满。他自以为小声嘀咕道“你也是个叛国之人,南宋历代皇帝对你都恩宠有加,你却借着出使大理的机会,在大理自立为王。什么东西。”
我听到后面色冷峻起来,他那故意拿捏的音量,分明就是想挑衅我。
我的心里“噌”地一下就冒起了火。我堂堂一国之君,就算是以前在南宋也是王爷,岂是他能随意诋毁的?
更何况,我在南宋的爵位,那都是为国家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换来的,容不得他这般污蔑。
但我毕竟还是一国之君,不能像个毛头小子一样立刻发作,我强压着怒火,深吸一口气,决定好好和他说道说道。
我转过头,目光如炬地直视着赵汝愚,脸上带着一丝不屑的冷笑,缓缓开口:“赵太尉,你这话可真是有意思。你只看到我在大理立国,却忘了我在南宋时为国家付出的一切。你口中的恩宠,不过是我用无数战功换来的。倒是你,只因为是皇室远亲,便能在军中身居高位。你可曾想过,南宋朝廷如今的种种弊端,各大门阀世家为了一家之利,全然不顾国家利益,这才是真正的祸根所在。你做为皇室子孙,不思如何改革弊端,反而助纣为虐,实在是有亏赵氏的祖宗啊。你这样的若不是有这些裙带关系,你在军中,怕是连个伍长都做不了。”
我一边说着,一边紧紧盯着他的眼睛,不放过他脸上任何一丝表情的变化。
赵汝愚的脸色瞬间变得十分难看,原本就因为喝了酒而泛红的脸此刻更是涨得像猪肝一样。
他的双眼圆睁,里面满是愤怒与不甘,双手紧紧握拳,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身体微微颤抖着,看得出他被我的话气得不轻。
而我,挺直了腰板,脸上带着自信与威严,毫不畏惧地回望着他。我心里想着,你既然敢挑衅我,就要做好承受我怒火的准备。
或许是酒精的作用让他失去了理智,或许是被我戳到了痛处恼羞成怒,赵汝愚竟然当着我的面,当着宋光宗赵惇的面,“唰”地一下拔出了腰间的佩刀。
那一刻,整个宴会现场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所有人都被他这突如其来的举动惊呆了,一时间,鸦雀无声。
我却丝毫没有畏惧,心中的怒火反而被他这愚蠢的行为彻底点燃。
我向前跨了一步,大声喝道:“老子在南宋军中打金人的时候,你小子还是个卵,怎么,以为我老了,拔不动刀了?”
我的声音犹如洪钟,在整个宴会大厅里回荡,震得人耳朵嗡嗡作响。
我虽然没有拔刀,身上也只是穿着一身便装,但我身上散发出来的气势,却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压迫。
我心里清楚,我在南宋前期靠拥立之功,后期靠一场场硬仗打出来的军功,这些威名可不是虚的,他们对我,或多或少都还是有所顾忌的。
此时的赵汝愚,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他举着刀的手微微颤抖着,不知道是因为愤怒还是因为害怕。
他的嘴唇微微开合,似乎想要说些什么,但又被我的气势压制得说不出话来。而我,昂着头,眼神坚定地看着他,那眼神仿佛在告诉他,你今天的行为是多么的愚蠢和可笑。
就在这剑拔弩张的时刻,赵惇终于站出来打圆场了。他皱着眉头,脸上露出一丝不悦,对着赵汝愚和周必大不疼不痒地训斥了几句:“成何体统!今日是两国友好交流的宴会,你们却在这里胡闹,还不把刀收起来!”
赵汝愚听了赵惇的话,这才极不情愿地把刀收了回去,但他的眼睛里还是充满了怨恨地看着我。
我看着赵惇这敷衍的处理方式,心里一阵失望。
这场晚宴,从一开始的友好交流,到后来的争吵,再到现在的拔刀相向,已经完全变了味。
我也没了继续喝酒的心情,看着眼前这混乱的场面,我冷哼一声,对着身后的楚启明、杨景宇、张孝祥等人说道:“我们走!”说完,我便甩袖而去。
在回住处的路上,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回想起刚才宴会上的一幕幕,我不禁感慨万千。我在南宋的过往,是我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经历,那些战火纷飞的日子,那些为了国家和百姓浴血奋战的场景,仿佛还在眼前。而如今,我在大理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本想着能与南宋保持友好的关系,共同应对金人的威胁,可没想到,这南宋朝廷内部如此复杂,竟有人对我这般敌意。
看来这次的结盟之路怕是不会一帆风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