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三百二十三章
天气 风一吹还有些凉爽 心情 事情真多
蒲甘大旱需赈灾,
满朝上下无人用。
学宫传来嘲讽诗,
细查发现是孝祥。
今天的天气格外凉爽,微风轻轻拂过脸颊,带来丝丝惬意,让人心情大好。这样的好天气,最适合放松身心了。于是,我把后宫的妃子们都召到观景台,大家聚在一起,有说有笑,享受着这难得的悠闲时光。
太子主政之后,我这空余时间一下子多了起来,只要没什么大事,连大朝都不用上了,日子过得别提多自在。
我悠闲地靠在椅子上,美滋滋地吃着乌白凤喂来的葡萄,那一颗颗饱满的葡萄,汁水四溢,清甜可口,仿佛把秋日下的余热都驱散了。
就在这时,随侍太监匆匆跑来禀报:“陛下,太子求见。”我一听,心里就明白,太子戴寿宁来找我,肯定是有重要的事情。我放下手中的葡萄,坐直身子,说道:“宣他进来。”
不一会儿,太子就大步走了进来,身后还跟着我的两个侍中-杨景宇和楚启明。三人一进来,便恭恭敬敬地行礼。
太子戴寿宁神色认真,丝毫没有因为我的闲适而放松态度,这一点让我很是欣慰。
“都免礼吧,寿宁,你来找我,可是有要事?”我微笑着问道。
太子上前一步,双手递上一份奏折,说道:“父皇,这是蒲甘总督乌瑞鑫的奏折。”
我接过奏折,打开一看,脸色渐渐变得凝重起来。奏折里说,入秋以来,蒲甘各地遭遇大旱,粮食减产严重,甚至可能绝收。现在蒲甘各地已经出现了逃荒的灾民,乌瑞鑫已经擅自做主开仓放粮救济灾民,可灾民越来越多,蒲甘官仓里的存粮撑不到月底了,所以上奏请中央运粮去蒲甘赈灾。
我看完奏折,抬起头,看着太子,问道:“寿宁,你准备如何应对此事?”
太子回答得干脆利落,没有丝毫犹豫:“父皇,赈灾所需的粮食,三天后就能调配到位,负责护送粮食的武官和五千士兵也都整装待发了。只是,儿臣放眼朝堂,一时竟想不到谁能胜任赈灾之事。”
我看着太子,心中暗自思忖,其实并非无人可用,他是担心我不同意派那个人出去。
我看着太子,目光炯炯,问道:“你主政也有一段时间了,单纯从能力上看,就找不出一个合适的人吗?”
太子听了我的话,微微低下头,思考片刻后,说道:“儿臣想让李达文前往蒲甘赈灾,他能力出众,定能把赈灾之事办好。可是,如今秋收大典等一系列重要事宜都是由李达文一手操办,儿臣担心他分身乏术,所以一直犹豫不决。”
听到太子这么说,我对他的回答很是满意。他能想到李达文,说明他有识人之明,而且考虑事情也很周全,懂得权衡利弊。我点了点头,说道:“你的顾虑不无道理,但赈灾之事刻不容缓。李达文能力确实突出,朕相信他能办好赈灾的差事。”
于是,我当即下旨:“李达文为钦差大臣,前往蒲甘赈灾,楚启明和杨景宇为副手,协助李达文。左丞相刘文海与户部尚书俞法仁负责秋收大典的相关事宜,务必确保秋收大典顺利进行。”
太子听了,躬身谢恩。可就在这时,他又抬起头,说道:“父皇,二弟想为国出力,不知可否让他一起前往赈灾?”
听到太子这么说,我心中不禁一动。
昶王-戴寿昶自从被俞家财利用,参与了那次以夺嫡为名的叛乱后,我基本上就把他排除在朝政之外了。
上一次太子出征广南郡,他负责粮草押运,我心里就已经有些起疑了。这次太子又替他来求这么一个苦差事,不得不让我多想。
我微微皱眉,陷入了沉思。太子戴寿宁站在一旁,低头不语,大气都不敢出,生怕我龙颜大怒。
就在这时,皇贵妃小琴走了过来,她一脸关切地说道:“陛下,昶儿也知道错了,总要给他一次为国效力的机会吧。”
我看着小琴,心中有些无奈。小琴向来疼爱昶王,如今她都来求情了,我也不好太过坚持。我又看了看太子,他依旧低着头,等待着我的决定。
我思索片刻,最终还是点了点头,说道:“好吧,既然他有这份心,就让他一起去吧。不过,你要叮嘱他,务必尽心尽力,一切都要听李达文的调遣。”
太子听了,脸上露出一丝欣喜,连忙说道:“儿臣遵旨,定会叮嘱二弟的。”
事情敲定之后,太子等人便退下了。我又坐回到椅子上,看着观景台下的美景,心中却思绪万千。蒲甘的灾情,不仅关乎蒲甘百姓的生死存亡,如果赈灾顺利的话还有利于我们尽快的归化蒲甘。所以,此次赈灾一定要顺利进行,绝不能出任何差错。
而昶王此次主动请缨,到底是真心悔过,想为国效力,还是另有图谋,我还得再观察观察。
不过,太子主政以来,表现得越来越稳健,这次应对蒲甘灾情,他的安排有条不紊,考虑也很周全,让我很是放心。
三天转瞬即逝,今天阳光明媚,天空湛蓝如宝石,万里无云。赈灾的队伍终于出发了。
我站在城头,微风轻轻拂动我的衣角,看着太子满脸郑重地给众人送行。他有条不紊地安排着各项事宜,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关切,举手投足间尽显一国储君的风范,让我十分欣慰。
望着那渐渐远去的赈灾队伍,身影越来越小,最终消失在远方的道路尽头。我收回目光,看向一旁身姿挺拔的俞家兵,心中忽然涌起一股念头,说道:“许久没去保皇司了,今天去看看吧。”俞家兵立刻领命,陪同我前往保皇司。
很快,我们就来到了保皇司。走进天机房,那巨大的沙盘便映入眼帘。我还记得最初看到这个沙盘时,大理国在上面仅仅占据着小小的一隅,就像广袤沙漠中的一粒细沙。
而如今再看,大理国的领土面积已然扩张到与吐蕃和南宋不相上下,看着沙盘上代表大理国的区域,心中满是感慨,这都是多年来不懈努力的成果啊。
我凝视着沙盘,思绪飘远。想起赤德祖赞说过的话,向西是天竺,向北是吐蕃,向东是南宋。
脑海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那向南会是哪里呢?沙盘上向南望去,是茫茫的大海,无边无际,仿佛一片神秘的未知世界。
只有在舆图上,才能看到大海的另一边还零散分布着一些国家,那些地方充满了未知与神秘,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正当我对着沙盘出神的时候,保皇司指挥使高敬之回来了。他步伐沉稳地走进来,看到我后,立刻单膝跪地,恭敬地行礼,然后双手递上一封简报,说道:“陛下,这是刚收到的重要消息。”
我接过简报,展开一看,上面是一首诗:“天阴云暗罩山川,降世灾殃众庶煎。灾患袭来黎庶苦,祸临大地盼晴天。”
我轻声念了出来,略一思索,便发现这是一首藏头诗,连起来正是“天降灾祸”。
蒲甘旱灾的消息才刚刚传到大理王都,这首诗就出现了,这其中难道有什么关联?这里面会不会有蹊跷?我心中不禁涌起一丝疑虑。
我看向高敬之,神色变得严肃起来,问道:“高敬之,这首诗是从哪里来的?”
高敬之听了我的问话,微微低下头,犹豫了再三,似乎在做着什么艰难的决定,好一会儿才说道:“陛下,这首诗……是出自张孝祥之手。”
“张孝祥?”我微微皱眉,心中满是疑惑,“他为何会写这样一首诗,还以藏头诗的形式表达‘天降灾祸’?他最近可有什么异常举动?”
高敬之连忙回答:“陛下,据我们观察,张孝祥最近并无其他异常举动,依旧在学宫正常授课。只是这首诗出现得太过蹊跷,我们也不敢贸然定论。”
我轻轻踱步,心中暗自思量。张孝祥,这个才华横溢的人,他对南宋的忠义之心我是知晓的。可如今这诗的出现,实在让人捉摸不透。
他是想通过这首诗传达什么信息,还是背后另有隐情?是单纯对蒲甘灾情的感慨,还是有更深层次的目的?
“你再去仔细调查一下,张孝祥写这首诗的动机,以及他最近的所有行踪和接触过的人,务必查得清清楚楚。”我看着高敬之,认真地说道。
高敬之领命道:“是,陛下,臣定当全力以赴,一有消息便立刻向陛下禀报。”
我点了点头,又看向沙盘,心中的疑虑愈发浓重。这看似简单的一首诗,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局势。
蒲甘的旱灾本就棘手,如今又出现这样的事情,实在让人担忧。大理国如今发展得越来越好,正处在关键时期,绝不能因为这些未知的因素而受到影响。
“陛下,您觉得这诗会不会只是说蒲甘的灾情呢?”高敬之小心翼翼地问道。看来他也是在试探张孝祥在我心里的份量。
我沉思片刻,说道:“现在还不好说。蒲甘灾情刚至,这首诗就出现,时间太过巧合。张孝祥虽在大理,但他心系南宋,也许他得到了一些我们还不知道的消息,亦或是有人借他之手传递某种信息。”
高敬之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说道:“臣明白了,陛下,臣这就去调查,定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看着高敬之离去的背影,我深吸一口气。这天下局势变幻莫测,每一个小小的细节都可能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我必须保持警惕,不能让任何潜在的危机威胁到大理国的安稳与发展。
回到王宫后,我坐在书房,脑海里依旧想着那首诗和张孝祥。希望高敬之能尽快调查清楚,好让我能解开心中的疑惑。
而关于张孝祥,我努力的压制着内心要杀他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