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聪心里非常清楚,筹备《大庸报》创刊号以及后续的报社工作,那可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啊!这份工作不仅充满了各种艰难险阻,而且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要知道,前期的准备工作简直就是一团乱麻,让人摸不着头脑。不过,张聪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他有条不紊地展开了各项工作。
第一步,便是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市场调研。他不辞辛劳地奔走于大街小巷、学校企业之间,与形形色色的人交谈,仔细倾听他们对于阅读的需求和偏好。
通过这样广泛的调查研究,他逐渐摸清了当地读者的口味,从而为报纸的精准定位以及内容的规划指明了方向。
在此期间,张聪还花费了大量时间去翻阅各式各样的同类报纸。他逐页逐版地认真研读,详细分析每一家报纸的长处和短处。
哪些地方做得好,可以借鉴学习;哪些方面存在问题,需要引以为戒。就这样,他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努力让自己即将创办的《大庸报》能够脱颖而出。
与此同时,张聪也没有忘记向各路专家学者请教。无论是新闻传播领域的权威人士,还是文化艺术界的知名大家,只要有机会,他都会主动与之交流沟通。从这些行业精英那里,他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专业意见和建设性的指导建议。
然而,当时的张家界刚刚建市不久,正处于贫困地区之列,整个城市可以说是百废待兴。在这种情况下,办报所面临的困难就更大了——经费极度短缺,人员编制也是少得可怜。
然而,尽管前方道路崎岖、荆棘密布,但张聪始终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这句至理名言。他深知,只要自己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付出努力,便定能跨越那一道道艰难险阻,最终成功推出那份令广大读者深深着迷且爱不释手的《大庸报》。
不久之后,市委针对张聪所提交的《关于创办天庸报有关事项的请示报告》给出了明确的批复意见:将该报社暂时设定为副处级全额事业单位,并初步拟定人员编制为 8 名。此外还特别强调,在创刊号正式发行之前,严禁任何形式的人员正式调入。
由于当时条件有限,人手不足,张聪不得不临时向桑植县电影公司借调了一名技艺精湛的美工来协助自己。经过两人夜以继日、不辞辛劳地通力合作,终于圆满完成了这份意义非凡的创刊号制作。
而为了保障创刊号能够如期顺利出版,张聪更是煞费苦心,精心制订出一份详尽入微的工作计划以及精准到分秒的时间表。
每当遭遇一些始料未及的突发事件或是棘手难题时,张聪总能保持沉着冷静,迅速理清思路,进而准确无误地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之策。
张聪的工作一直以来都进展得非常顺利,这全都得益于宣传部那位德高望重的燕部长所给予的强大支持。
有了燕部长的力挺,张聪在工作中简直就是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其取得的成绩也是相当斐然,令人瞩目。
可是谁也没想到,张聪如此顺遂的职场之路竟然引起了另一个人的嫉妒,这个人便是同在宣传部任职的张部长。
眼看着张聪越来越受到燕部长的器重和赏识,张部长心里那叫一个不是滋味儿,渐渐地,这种羡慕就转变成了深深的妒忌。
为了能够打压一下张聪,让他不再那么春风得意,张部长暗自下定决心要给他制造点儿麻烦。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张部长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通过破坏张聪在燕北雄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说干就干,从那天起,张部长就在工作当中故意拖延那些与张聪有关的任务进度,使得一些原本至关重要的工作,因为他的暗中作梗,而没办法按照预定的时间节点顺利完成。
话说回来,那个时候的大庸地区还没有一家属于自己的、能够独立承担报纸印刷业务的正规印刷厂呢!
所以呀,当《大庸报》准备推出创刊号的时候,只能无奈地去跟外地的《团结报》印刷厂取得联系,并请求他们帮忙代为印刷。
不得不说,这《大庸报》创刊号的整个印刷过程真可谓是充满了曲折坎坷啊!一方面是因为时间特别紧张,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这份创刊号对于质量的要求又极高。
面对这样的双重压力,《团结报》印刷厂最终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安排厂里的工人们加班加点赶工,以确保能够按时完成这次艰巨的印刷任务。
然而,正所谓“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快”,这个看似合理的决定却在不经意间引发了一连串意想不到的问题……
时值隆冬,年关将至,整个城市都沉浸在喜庆祥和的氛围之中,但工厂的车间里却是另一番景象。车间主任深知年底订单堆积如山,如果不加班加点恐怕难以按时完成任务,于是他当机立断,提出只有给予工人合理的加班费才能有效地组织大家加班工作。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张聪申请加班费的行动失败。张部长始终固执己见,坚决不同意支付任何加班费。
眼看着就要过年了,辛苦了一年的工人们满心期待着能拿到一笔额外的收入回家过个好年,可如今这个愿望却化为泡影。这一结果无疑引发了工人们内心深处的强烈不满,他们开始以消极怠工来表达自己的抗议情绪,甚至不再注重印刷质量。
就这样,在一片混乱与无序中,大庸报的创刊号被印了出来。但呈现在众人眼前的这份报纸简直惨不忍睹——字迹模糊不清,仿佛被一层浓雾所笼罩;图片更是严重失真,失去了原有的色彩和清晰度。
原本经过精心策划和充分准备的精彩内容,就因为这糟糕透顶的印刷质量而不得不全部作废。
由于这次重大失误,大庸报的创刊号被迫推迟发行,直到三个月后的春天才终于得以与翘首以盼的读者们见面。
燕部长在了解到事情的前因后果之后,大发雷霆,对张部长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面对上级的斥责,张部长不但没有反思自身的错误,反而将怒火全都撒在了张聪身上。从此以后,他处处针对张聪,甚至在人事调配等方面故意给他设置重重障碍,让张聪的工作变得愈发艰难。
其中,将美工退回原籍这一举措,给张聪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美工在报纸的排版设计中起着关键作用,他的离开使得创刊号的设计工作陷入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