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啊,这个方案真的是宇宁自己做出来的吗?”
“嗯,应当是宇宁自己做的。他说他们学校去年下半年对他们研究生也开放了海外期刊和相关资料。
他这个方案,就连我做了这么多年证券投资的,都挑不出什么大毛病。
这小子考虑的还挺细致。
现在就是伦敦金有着很难预料的风险,风险太大。
即便现在预料黄金市场的走势基本上是可以确定的,就是上行的。
但是毕竟每天都有波动,而且每天都会有不可预料的因素存在。”
“唉,既然宇宁自己有这个想法,而且他也进行了认真的思考,那就按照他说的去办吧。
这孩子说的倒也不错,有些事情确实要搏一把,要敢做才行。
当年50年代,很多人都不看好,60年代中期,又有很多人急着跑路,而70年代初那次,就是因为很多人不知所措,所以你看现在香江的华商这一批人都是70年代初起来的。
你看现在新鸿基的三兄弟身家都是几十亿,郑家也差不多,长江实业的李生去年购入和记黄埔,身家估计能上百亿了。最多的还是包船王,能有几百亿了。
有的时候,除了脑子,还要有一颗胆子,就是香江人说的鲨鱼胆才行。”
季宇宁也曾经猜测他六叔公和七叔公的身家,他估计这两位叔公的身家都在十几亿左右。
这身家实际上主要是他们的上市公司的市值。
“你过段时间回去内地办手续的时候,跟宇宁说一下,就说我说的,炒伦敦金只能有这一次,不要有第2次了,那个东西不是很好碰的。”
“另外宇宁说的要加5倍杠杆,那就是500万美元,那光利息就上百万美元了。
现在那笔钱,投资收益如果能超过这个杠杆的借贷利息,那就还用这个杠杆,如果不能够超过这个利息,那就干脆不要加杠杆了,直接把那笔钱变现一部分,用本金来炒吧。
但是嘉道理山上的那栋房,要给宇宁留着,那是当年特地给海平一家准备的。
当年的老嘉道理对于嘉道理山上的房是只租不售的,那次卖给我们这栋房,那真是给了面子了。
不过你也要告诉宇宁,最坏的结果就是那栋房也保不住,那栋房现在还在我的名下,还没有过户,到未来,是要过户给宇宁的。”
刚刚说完伦敦金的事儿。
季海清就到了。
“海清啊,这是宇宁去年新出的几本书。有他最新的诗集《一代人》,还有他出的几本小说。”
季海宁看见他妹妹来了,赶紧拿出来几本季宇宁去年出的书。
“嗯,宇宁这本诗集不错,他现在在内地,可是诗名大盛啊,被誉为‘一代人的诗人’了,现在香江这边,好多人也都是知道的。”
“二哥,你怎么就带回来这么几本啊?我还以为你会带不少呢,就像去年那样每种多带几本。
你呀,就是非要先带你买的那些书画卷轴。”
季海清看见他二哥包里掏出来的大部分都是一个一个的画筒,反而季宇宁出的书,每种只带了一本回来。
这让她颇为不满。
“哎呀,海清啊,东西太多了,你二哥拿不动了,这几本书都先给你。
另外,宇宁听说他那本《那五》去年下半年销售越来越好。
所以他写了一本跟《那五》那个时代差不多的小说,还是京剧内容的小说,就叫《霸王别姬》。
这篇小说他估计最近国内发表够呛,所以他想让你看看能不能在香江出版。”
季海宁从他随身的包里掏出一摞季宇宁写的稿子。
季宇宁的这篇小说《霸王别姬》前世就是香江的一位女作家李壁华写的。
他这次抄小说薅羊毛,已经从内地薅到香江去了。
李壁华在79年底或者是80年初开始进行《霸王别姬》的剧本创作。1981年,香江电台的《香江香江》主题单元电视剧开拍,其中两集就根据李壁华的这个剧本改编。
随后,李壁华将剧本改写为小说,于1985年在香江首次出版。小说的篇幅大约也就10万字出头。
80年代后期,这本小说又先后有两个电影公司,准备把它改编成电影剧本,最后一个电影公司的投资人找到了内地的导演,就是那位陈诗人。
那位陈诗人认为小说本身有些单薄。他认为这篇小说更像是一篇通俗小说,只能算是两三流的文学作品。小说作者李壁华在书里对华夏的整体环境没有清晰地把握,对京剧的描写也不够深厚。认为她可能对那个年代无法感同身受,毕竟没有亲历那个年代。她的语言也是一个问题,一读就知道不是京城人写的。还有,为了迎合香江读者,她缩减了小说的长度,以致故事没有完全展开。
这位陈诗人从西影厂找了一个非常好的编剧。
这位编剧看了李壁华的剧本后,觉得文笔二流,戏剧性和故事性都不强,对京城的生活也有距离感。
随后他把整个剧本做了一个完全的颠覆,把语境整个都换了。
实际上只保留了一个故事梗概。原着作者李壁华唯一可取的,就是这个故事梗概。
后来这部电影在1993年获得了戛纳金棕榈奖。
随后作者李壁华又根据电影的剧本,重新写了一部小说《霸王别姬》。几乎比他85年出版的小说篇幅增加了一倍。
季宇宁要抄的就是原着作者90年代最后写的这个版本。
当然他写的篇幅也并不是很长,也就十几万字。
这也算是他去年下半年的那一段准备文学干粮的时候,写的其中一部分。
他觉得这部小说在目前国内发表可能还是够呛,因为这部小说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悲剧性。另外从20年代一直写到80年代,时间跨度很长。这些时代的很多内容都有一些忌讳的地方。
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小说的主人公程蝶衣的性格,存在一些人戏合一的那种错位,在这个时代的国内也有点儿很难理解和接受。
所以他觉得即便现在国内思想解放了,这本小说发表也会引起不小的争议的。
但是这个时候,放在香江出版还是可以的。
因为香江由于其自身百年来的历史,对于历史的态度还是有一些淡然,或者说是漠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