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程庄来演戏的了。
冬天是农闲季节,田里虽然没什么活,但按规定也得天天按时出工收工,不得迟到早退。但是那天下午,生产队为了让社员们晚上到大程庄去看戏,提前收了工。所以,人们就早早的吃了晚饭,出了家门,成群结伙的到大程庄去看戏。
我看过说书,听过戏,但从来没有看过戏。
看说书是在北面的后陈庄看的。那是一天中午,我和小叔在村西东队上的场圆屋里找家雀窝时,来了两个陌生的中年男子,问我们生产队的负责人叫什么?说他俩是说书的,找负责人问问留不留他俩说书?我们告诉了队长的名字,他俩就走了。
那天,我们以为在村里可以看到说书了。但是,到了下晚却听说那俩人到后陈庄去了,晚上要在那里说书。
我们走到后陈庄,到了说书的地方,看到那俩说书的在一座房后摆上了桌子,点上了马灯,跟前围了一片人,就凑了过去。
不一会儿,说书开始了,一个人先说了一段开场白:“为了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繁荣社会主义文艺,贯彻执行伟大领袖毛主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伟大号召,我们到这里给社员们说一段书。”
接着,就开始正式说书了。
他们说的书名叫“小砍刀”,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小八路军战士用小砍刀砍鬼子英勇杀敌的故事。
那两个说书的,一个人说一会儿,坐下休息。另一个就拿起鼓锤来,敲着鼓唱一阵。他唱一阵又坐下休息。另一个再站起来接着说。
那天晚上,两个人还挺卖力气,你说一阵我唱一阵的,很晚了才结束。
听戏则就方便多了,在家里就能听着。在很早以前,就听说上级要给村里的人家全都安上戏匣子。对于戏匣子,我见过,对门的祥子家就有一个,是长方形的,挺大,里面既有说的也有唱的,我很喜欢。可是,我家没有,而且全村也只有祥子家有。这下,上级要来给安上就好了。
可是,我白高兴了,因为安戏匣子得需要交五块钱,我母亲没有,所以就没给我家安。但庆幸的是,我爷爷安了,我可以到他屋里去听。
安好之后才知道,公家给安的戏匣子,并不是真正的戏匣子,只是个碗口大的小喇叭,放在一个四四方方的木头盒里,钉在屋里墙上,有两根铁丝接在喇叭上。
听说那两根铁丝是从县城里拉出来的,连接着禹城县的所有村子。到村里后,又连接到家家户户。我不小心触碰到过那两根铁线,麻嗖嗖的。
其实,这是县里的有线广播。
戏匣子也好,广播也罢,反正作用都差不多。只是戏匣子有开和关的按钮。而广播喇叭则是用从喇叭上耷拉到地的一根铁线来控制。即你想听时,把那根铁线插到地里,喇叭就响;你不想听了,把铁线拔出来,就不响了。还有,戏匣子无论何时何地,你想听了打开就响,可以换台挑自己喜欢的内容听。而广播则有时间上的限制,只早上中午晚上各广播一阵,也不能换台。先是全国新闻联播、再播Sd省新闻联播、接下来德州新闻、再接下来禹城县新闻。到最后才播戏曲节目,大多是山东吕剧。由于天天听,我也能唱出一两句来了:“学习王国福,咱们的老队长……。”
虽然没看过戏,但看过电影,上面的人物活灵活现,跟真的一样。
可是,既然是电影,再像真的呢,归根结底还是“影”。
不过,一会儿到了大程庄,可就要看到真人演的戏了。
我们到了大程庄,听别人说从济南来了部队,正在这里拉练,但我们一个解放军也没看着,只看见了搭起的戏台前一大片黑鸦鸦的人群。
戏台搭在一个面积很大的凹地北边上,这可能是为了看戏的观众着想,在高处的台上演,人们在低处往台上看。我们来的也挺早,但那一大片人来的更早。我和我小叔站在人群后面,往台上看着。因为站的地方比戏台低很多,所以能很清楚的看到台上。戏还没开演,我就盯着台上,希望好戏快点开演。
然而,当报幕员出现在台上说给人民群众汇报演出开始时,台下看戏的人立刻骚动起来,一下就挡住了我的视线,使我一点也看不到台上了。于是,我为了能看到,想到前面去,就往前走。但人太多太密集,走不过去就绕,绕不过去就钻,钻不过去就挤,挤不过去就使劲挤。
不光我在挤,这些看戏的人都在挤啊!嗨!别看我人小,但为了能看到戏,我使出了浑身的力气拼命的挤!此时此刻,我也不知道小小年龄,本事怎么那么大!弱小的身体哪来那么大的劲头?挤来挤去,把那一大片看戏的人都给挤跑了,戏台上也空空的了。我看着台上直纳闷:“我废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能看着了,怎么不演了呢?”
我正奇怪呢,母亲过来冲我说:“这戏不演了,你没看人都走光了吗?你还在这站着干什么?”
我只好跟着母亲往回走。
母亲边走边说我:“你不跟着大人,乱跑什么啊?我找了你半天,开始找不着时,给我吓得够呛!”
我问母亲:“妈,怎么不演了呢?”
母亲说:“你没看见那么挤吗?都挤死一个小孩了,还演什么啊?”
我又问母亲:“妈,演的什么戏啊?”
母亲说:“这么多人,挤得那么厉害,我也没看着啊!”
值得庆幸的是,第二天晚上,又重演了。
这一次演出,吸取了头天晚上的深刻教训,把戏台搭在了平地上,在台下还摆放了一排排凳子,使我们这些从外村远道而来的人也能坐着舒舒服服的看戏。
这次我看清了,演的是样板戏现代京剧《红灯记》,并且清楚的看出,台上演戏的演员都是些年龄比我大不了几岁的小孩。
原来,他们都是省城济南戏校的学生,为了锻练他们的演唱水平和演出经验,也为了检验他们的学习成绩,就下乡到农村给群众演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