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井凉介推开书房的木门。
书房宽敞而静谧,墙壁上挂着几幅价值不菲的中国画,书架上摆满了从经济理论到历史传记的各类书籍。
他坐下,闭上眼睛,脑子里翻腾着刚才在车里的思绪。
民族主义,阶级分化,社会裂痕。
这些词像一把把刀,悬在他头顶,随时可能落下。
“重点是分化。”
他知道,民族主义和阶级理论结合在一起,就像火药和引线,稍有不慎就能炸出一个自下而上的威权社会。
那样的社会,对他这样的资本家来说,简直是噩梦。
藤井财阀再强大,也经不起民众的怒火和国家机器的碾压。
他必须找到办法,把这股暗流掐断在萌芽状态。
突然,一个念头像闪电般划过脑海。
他猛地睁开眼,前世的记忆像潮水般涌来,他想起了LGbtq运动。
一个无比巧妙的工具。
那场运动在西方社会掀起波澜,不仅仅关乎所谓的人权,更在无形中分化了人群,转移了矛盾焦点。
性别、身份、观念……
这些东西能把原本团结的群体撕得四分五裂。
“对,分化。让他们自己斗起来,就没空来找我的麻烦。”
他拉开抽屉,拿出一叠空白的A4纸,抓起桌上的钢笔,笔尖在纸上飞快地滑动。
他写下几个关键词:身份认同、社会议题、舆论引导。
每写一个词,他的大脑就运转得更快,思路像打开的洪闸,汹涌而出。
他写下第一个策略:分散阶级矛盾。
“LGbtq群体在这个世界同样广泛存在,只是尚未被推到台前。”
他自言自语,笔尖在“身份认同”一词上反复描摹。
“我可以把它包装成‘多元文化’的象征,让中产阶级和精英阶层争相追逐这个‘政治正确’的标签。”
他划掉“象征”二字,改写成“旗帜”。
“对,旗帜。一面能让左翼和右翼都挥舞的旗帜。”
他停下笔,脑海中浮现出具体的操作路径。
要让这面旗帜飘扬,单靠理念远远不够,必须有实际的推手。
他写下“基金会”二字,打算通过藤井财阀的资源,成立一个表面上推动“多元文化”的非营利组织。
这个组织将资助学术研究、举办论坛、赞助艺术展览,用高雅的文化外衣包装议题,吸引知识分子和上层人士参与。
底层民众的注意力会被这些活动牵引,逐渐淡化对经济不公的关注。
第二个策略随之浮现:转移社会焦点。
“当人们忙着争论跨性别者该不该进女厕所的时候,谁还会关心工人失业率是多少?”
他冷笑一声,笔尖在“舆论引导”上重重一点,“媒体是天然的造势工具,只要控制住喉舌,就能塑造出‘多元身份对抗传统价值观’的假象。”
他进一步细化这个策略。
关键在于节奏。
先抛出争议话题,引发公众争论,再由“专家”出面解读,引导舆论走向分裂。
他甚至想到雇佣编剧,将这些议题融入流行电视剧和电影,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分化的观念。
第三个策略紧随其后:制度化吸纳边缘群体。
“反歧视法、包容性雇佣……这些政策看似在让步,实际上是将他们纳入现有的政治经济体系。”
他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继续写道,“当他们习惯在体系内争取权益,就不会再想着掀翻桌子了。”
他补充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推动企业制定“多元化指标”,要求雇佣一定比例的边缘群体代表。
游说政府出台相关法案,表面上保护弱势群体,实则将他们的诉求框定在法律和市场的边界内。
他还计划与大学合作,设立“多元文化研究”奖学金,培养一批忠于体系的年轻学者。
这些学者将为政策背书,削弱任何激进变革的学术基础。
最后一个策略,利用身份分化,瓦解潜在反抗联盟。
“LGbtq、种族、地域……将这些差异放大,让本该团结的底层互相撕咬。”
他写下“分而治之”四个字,嘴角微微上扬。
这个策略的核心在于制造对立。
他计划通过基金会和媒体,放大不同群体间的矛盾。
比如,资助某些激进的LGbtq组织,鼓励他们公开指责其他群体的“保守”立场;同时暗中支持反移民团体,挑起种族和地域间的敌意。
只要这些群体忙于内斗,工人阶级就无法形成统一的抗争力量。
他将几个核心关键词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
“完美。”
他翻开A4纸的下一页,写下执行时间表。
第一步,完成媒体整合,推出第一波议题宣传。
第二步,成立基金会,吸纳社会名流作为顾问。
第三步,推动首部反歧视法案草案的提交。
他还特别标注了银秩兄弟会的角色。
这个全球资本家的秘密网络将成为策略传播的加速器。
他将通过兄弟会向其他成员展示这套方案,换取他们的资金和影响力支持。
这些A4纸,未来将通过银秩兄弟会的网络,传向世界上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成为银秩兄弟会统治社会的重要工具。
藤井凉介也因为这套理论对银秩兄弟会的贡献,赢得了兄弟会成员的广泛尊重。
他的名字开始在全球资本的隐秘圈子中流传,被视为新一代战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