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活一世的夏小晚心态早就稳如老狗,尤其记得上一世老阿姨的悲惨结局,和夏秀秀生活在逼仄狭小的房间里。
夏秀秀死在精神病院里,老阿姨本来可以跟着刘家一起生活,但是她放不下刘美丽和几个外孙子,留在牡丹城里。
刘美丽是个不省心的玩意,耗光老阿姨所有的钱财,夏秀秀刚死不久,老阿姨也跟着离开人世。
夏小晚回娘家领着君君得知夏秀秀死在精神病院,整个人并没有感觉幸福开心。
王秀梅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在自己房间里面嚎啕大哭,在她身边是二嫂吴红蕊和两个孙子。
夏小晚依稀记得推开夏秀秀曾经住的卧室门,一股子寒意涌上心头,她迈着步子走进去,看着床单还是那个牡丹花图案粉红色,是夏秀秀喜欢的颜色。
她就喜欢浮夸的图案的女人,喜欢和夏小晚争这个争那个,看见夏小晚倒霉就开心得要死。
现在死了,永远的离开了。
夏小晚一阵冷笑,看着屋里面的东西,用手触碰几下就觉得恶心。
她关上了房门,重新回到客厅坐好。
这一世,夏小晚要改变老阿姨的命运。
她换上了最漂亮的连衣裙,给老阿姨找了一件连衣裙,拿着裙子朝着她住的房间,“你说小晚,要是打扮得太好,人家还不得多要房费啊?”张翠花说。
“翠花,你就听小晚的吧!她可是个有主意的孩子,有文化!“老阿姨说的很真切。
''好吧,就听小晚的,我换上这件最好看的衣服,看看我头型,后边?”张翠花很认真的听见去老阿姨的话,夏小晚说的话一定有道理,不然她不会说的。
''头型很好,换上衣服更好看!”老阿姨对着张翠花说道。
“老阿姨,你把这件裙子换上!“夏小晚把连衣裙递给老阿姨,老阿姨点头换上。
换好连衣裙的老阿姨足足年轻了好几岁,夏小晚给她梳理好头发,把一个白色的太阳帽扣在她脑袋上。
张翠花也打扮的光彩耀人。
三个女人收拾好了,朝着巷子口走去。
这里居住的都是些厂子里面的职工,大妈们看见他们,一个劲的打招呼,老阿姨迎着阳光自信的挺起胸脯。
''就是这样,老阿姨人就应该自信,才能更快乐,我们去花钱租房子,是件高兴的事情,走吧,去问问街道办事处!”夏小晚知道八十年代根本就没有房屋中介。
要是一家一家的找,还不得找到猴年马月?
街道办事处,都会有房屋出租出售的表格,比他们省事多了。
街对面就是公交车站,它附近就有个街道办事处。
推开街道办事处的大门,里面的工作人员都在。
夏小晚很礼貌的和其中一位长相甜美的女孩子说明来意,她笑了,想了一会儿,在另一个房间里面拿出厚厚的记录本递了过来。
老阿姨连声道谢。
把记录本交给夏小晚,老阿姨和张翠花都不认得几个字,就算把记录本给她们也没用。
夏小晚把记录本放在膝盖上面,认真的翻看着。
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又朝着工作人员问了几遍,在自己的手提包里面翻出日记本和钢笔,把联系方式和地址记好。
记好了,又朝着工作人员谢过之后,离开这里。
夏小晚知道记录的地方都是离这里不算太远的地方,这样方便老阿姨照顾刘美丽一家子,她猜想只要是老阿姨有时间就会过去看自己的闺女。
别看嘴里面骂着白眼狼之类难听的话,母女连心这个道理大家都懂。
毕竟,
血浓于水。
老阿姨老了,如果刘美丽改邪归正,能好好给老阿姨养老,也是一桩好事。
夏小晚一边走一边对着老阿姨说:''我看中了好多房源,记录了距离咱家不远的房子,这样你去看刘美丽,也方便,你看行吗?”
''可是,刘美丽是个不省心的东西,我害怕住的太近,刘美丽过来骚扰刘家……”老阿姨处处为刘家考虑,夏小晚很感激。
一个刘美丽还掀不起什么风浪!
夏小晚摇头:“没关系的,如果刘美丽不听话,还和她那个酒鬼男人来往,咱们就把她撵回乡下!”
老阿姨点头。
既然老人同意了,就按照夏小晚的意思给刘美丽找了一间相对来说很大的一个院子,本来想着租个小的房子,小的房子房东说啥也不租给农村人。
一了解才知道这个房东以前把房子租给几个进城打打工的农民,没想到把房子里面嚯嚯的够呛。
所以人家才不会把房子租给农民,绝对没有瞧不起农民的意思。
夏小晚看着这个大房子,足足有一百五十平米,卧室就有四个,厨房和客厅都很干净。
关键是什么家具都有,只要拿着被褥就可以住了。
锅碗瓢盆自己买,也花不上几个钱。
''就这个房子吧!”夏小晚看着房东,房东提出一个要求就是不能破坏房间的东西,如果弄坏了,就得按价赔偿。
夏小晚点头,交了一百二十块钱房费,二十块押金。
签好合同,一式两份。
夏小晚接过房子钥匙,交给老阿姨。
“阿姨,你满意吗?”
''小晚,谢谢你,我的女儿住上这样好房子,谢谢你呀!”老阿姨感动得红了眼角。
夏小晚知道老阿姨一辈子的时间都在刘家,在她眼里老阿姨就是自家的老人,就这么点要求,刘家是可以满足她的。
刘家东山再起是早晚的事情,不急于一时。
夏小晚数了一下,房子里面缺少什么东西,大概花上五六十块钱就够了。
回到刘家,夏小晚把钱给了张翠花,她力气大能拉着板车去买东西,可是老阿姨不行,她身子骨太弱了,根本拉不动板车。
老阿姨千恩万谢,去通知刘美丽搬家。
来到旅馆,几个孩子围着刘美丽,听她讲一些小时候发生故事。
刘美丽讲的故事都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孩子们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