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目光再次扫视满朝文武,问道,“诸位爱卿,此事已然发生,咱想听听你们的看法,日后该如何避免此类事情再度发生?”
刘伯温前踏出一步,出列双手抱拳,向朱元璋行了一礼,“陛下,此次空印案给我朝政务体系敲响了警钟。”
“臣深思之后,认为当务之急是从根源上进行机构变革,分化户部权力。”
此话一出,跪在地上的户部官员们如遭雷击,纷纷瞪大了眼睛,满是怨怼地看向刘伯温。
“空印案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户部职责庞杂,权力集中,监管存在漏洞。”
“首当其冲的便是赋税征收环节,其流程繁琐且缺乏有效监督,这才给了他们可乘之机。”
“所以,臣建议先将收取各种赋税的职责从户部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立专门的赋税征收衙门。”
“在这个衙门里,将赋税征收流程进一步细化,每一个环节都明确责任人,让整个征收过程公开透明,接受各方监督。”
“如此一来,便能有效解决空印案中可能存在的利用空白文书,篡改赋税账目等问题。”
朱元璋和朱标面上都严肃听着,可心里激动不已。
毕竟,想光明正大的分化户部的机会可不多。
“再者,”刘伯温继续道。
“宝钞局如今附属于户部,在货币印制与发行事务上,常与其他财政事务相互牵扯,效率低下不说,还容易滋生腐败。”
“臣建议将宝钞局独立出来……”
“最后,随着我大明商业的发展,资金流通等事务日益繁杂,现行的户部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需求。”
“将银行事务从户部独立出来……”
“通过这样的权力分散,各部门之间相互制衡,就能大大减少类似空印案这样的乱象再次发生。”
跪在地上的户部官员们听完刘伯温的提议,顿时在心中骂骂咧咧。
他们深知,一旦这些提议付诸实施,户部的权力将被大幅削弱,他们的利益也将受到极大的损害。
户部侍郎率先按捺不住,抬起头,急切道,“陛下,此举万万不可!”
“赋税征收乃户部的核心职责之一,一旦分离出去,各部门之间沟通协调必然困难重重。”
“届时赋税征收工作恐会陷入混乱,影响朝廷的财政收入啊!”
“这关乎着我大明的根基,可容不得半点马虎。”
“是啊陛下,宝钞局和银行事务也与户部的整体运作息息相关,贸然分离,恐会引发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一位户部郎中忧心忡忡地说道。
其他户部官员也纷纷附和,一时间,反对的声音不绝于耳。
然而,就在户部官员们激烈反对之时,宋濂出列道,“陛下,臣以为诚意伯所言极是。”
“此次空印案便是最好的例证,户部权力过于集中,监管不力,才导致了如此严重的后果。”
“若能按照刘大人的提议,进行机构变革,权力分散,相互制衡。”
“不仅能有效避免此类乱象再次发生,还能提高政务效率,实乃一举两得。”
宋濂的表态让朝堂上的局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原本一边倒的反对声浪中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众人的目光纷纷投向了他,有的满是惊讶,有的则若有所思。
紧接着,李善长也出列,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心中所想并非单纯的权力分化,而是看到了其中隐藏的机遇——更多的官位空缺,代表着淮西子弟便有更多机会进入官场。
捋了捋胡须,不紧不慢道,“陛下,臣赞同刘伯温大人的提议。”
“如今我大明正值蓬勃发展之际,旧有的政务体系确实需要革新。”
“通过这次变革,不仅能完善政务管理,还能为我大明选拔更多有识之士,充实朝堂,何乐而不为呢?”
朱元璋静静地听着众人的发言,若有所思地看看众人。
目光随即转向朱标,“标儿,你主掌中书省也有一段时日,政务上的事情你也经手不少,你认为刘伯温的提议如何?”
朱标微微欠身,回应道,“回禀父皇,儿臣对刘伯温大人的提议深以为然。”
“如今我大明户部所涉事务繁杂异常,权力过度集中其中,已然滋生出诸多弊病。”
“若能依刘伯温大人所言,将赋税征收、宝钞局以及银行事务职责从户部分离出去,实乃明智之举。”
“如此,各个部门便能各司其职,权责界限清晰明确,这不仅有利于大幅提高政务处理的效率,更便于朝廷对各部门进行有效监管。”
“长此以往,既能从根源上避免因权力过度集中而引发的腐败等不良现象,又能让各项政务得到更为专业、精细的处理,于我大明的长治久安大有裨益。”
朱元璋微微点头以示认可,继而目光再次扫视着众大臣,“诸位爱卿,对于此事,若是还有不同的看法或意见,尽管直言,无需有所顾虑。”
一时间,朝堂上一片寂静,唯有轻微的呼吸声在空气中回荡,为这压抑的氛围添了几分紧张。
众官员们看似神色平静,内心却各怀鬼胎。
他们所思所想,大多与李善长不谋而合。
在他们眼中,此次虽只是户部被分化权力,可谁又能断言,日后其他部门就不会重蹈覆辙?
但转念之间,如今正值科举改革的关键三年内,各方势力都在摩拳擦掌,这无疑是安插自己人的绝佳时机。
只要能巧妙运作,将亲信或同党举荐入朝,即便所在部门的权力被分化,自身在朝堂上的影响力说不定反而会更上一层楼。
吏部尚书表面不动声色,内心却在暗自思忖,脑海中不断浮现出自己门下那些得意门生的身影。
若是能趁着这次变革,将他们安排到新设立的衙门任职,那日后吏部在官员任免一事上的话语权,岂不是更重了?
他微微抬眼,目光看似不经意地在周围人的神色间游移,实则心中默默盘算着举荐名单。
礼部侍郎同样心思活络,在心底暗自揣摩。
一旦各部门权力重新划分,礼部在礼仪规制、外交事务等方面的作用或许会更加凸显。
已经开始构思,如何借着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将礼部的势力巧妙地渗透到其他部门,逐步扩大自己的人脉网络。
嘴角不自觉地上扬,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
而那些原本对改革心存疑虑、坚决反对的文官,此刻也都识趣地默不作声。
他们虽然依旧对改革本身抱有诸多质疑,但也不得不承认,此次变革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官场机遇。
他们心里明白,若是能在这场权力的重新分配中占据一席之地,便能为自己和家族谋得更多的利益,何乐而不为?
于是,他们纷纷收起了往日的反对态度,开始暗自谋划,试图在这场权力的博弈中分得一杯羹。
在朱元璋锐利目光的审视下,朝堂上的大臣们表面上一片安静,无人开口反对。
那些仍跪在地上的户部官员,内心充满了不满与愤懑。
尤其是户部尚书赵好德,心中满是不甘与无奈交织的复杂情绪。
此次户部权力被分化,自己在朝堂的地位恐怕也会随之动摇。
但君威难测,太子又站在变革一方,他只能强压下心中的愤懑,低头不语。
朱元璋看着沉默不语的众人,微微清了清嗓子,沉声道,“既然诸位爱卿都无异议,此事便这么定了。”
话音刚落,吏部尚书立刻敏锐地抓住时机,出列站定。
“陛下,既已定下将收取各种赋税的职责从户部中分离出来,宝钞局和银行事务也各自独立出来。”
“组成新的衙门,那么新衙门的官员任命之事便显得至关重要。”
“这关乎新机构能否顺利运转,还请陛下明示。”
朱元璋看向朱标,语气中带着期许,“标儿,你与刘伯温一同负责此事。”
而后又转向刘伯温,“伯温,你提出的变革之策,想必心中早有合适人选的考量。”
“你下朝后去户部坐镇,盯着各项事务的同时,莫要忘了与标儿一同,尽快拟定具体的机构变革方案。”
刘伯温赶忙上前领命,“臣遵旨,定当殚精竭虑,与太子殿下密切配合,不负陛下所托。”
朱标也上前一步,拱手道,“儿臣定当全力以赴,仔细斟酌官员人选,与刘伯温大人共同推进机构变革事宜。”
朱元璋微微点头,眼神扫向仍跪在地上的户部官员,面色一沉。
“在空印之事没有彻查清楚之前,你们所有人都不得迈出户部一步。”
“所有涉案人员,一个都别想逃脱干系。”
“朕要让真相大白于天下,给天下百姓一个交代,更要给我大明官场立一个规矩!”
户部尚书赵好德强撑着几乎瘫软的身体,声音带着几分哀求与惶恐。
“陛下,臣等知罪,愿听从陛下一切安排,只求陛下能彻查此事,还臣等一个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