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周那风云变幻的末年,镐京城内,王宫的琉璃瓦在黯淡日光下透着冰冷光泽。周宣王姬静端坐在龙椅之上,神色凝重地审阅着堆积如山的竹简奏章,眉头紧锁,心中满是对朝政的忧虑。
此时,朝堂之下,一位身着素袍的官员缓缓走出队列,此人正是杜伯。杜伯,身形挺拔,面容坚毅,目光中透着正直与忠诚。他清了清嗓子,高声说道:“王上,近日听闻民间疾苦,百姓们饱受劳役之苦,农田荒废,饿殍遍野。臣恳请王上暂停那些浩大工程,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周宣王闻言,脸色微微一变,心中涌起一丝不悦。这些工程关乎着周朝的威严与荣耀,岂是说停就能停的?他抬起头,目光冷冷地扫向杜伯,说道:“杜伯,你身为朝廷命官,不思如何为朕分忧,却在此危言耸听,蛊惑人心。这些工程乃是为了彰显我周朝之昌盛,怎可轻易停止?”
杜伯却并未退缩,他向前一步,言辞恳切地说道:“王上,百姓乃国之根本。如今百姓生活困苦,若不加以安抚,恐生变故。望王上以天下苍生为重,三思而后行。”
周宣王心中的怒火再也压抑不住,他猛地一拍龙椅扶手,站起身来,怒声喝道:“大胆杜伯,竟敢违抗朕的旨意,还敢在此巧言令色。来人,将杜伯拖出去斩了,以儆效尤!”
朝堂之上一片哗然,众大臣纷纷跪地求情。然而,周宣王心意已决,杜伯就这样被强行拖出了朝堂。他回头望向那巍峨的王宫,眼中满是不甘与失望,他知道,自己这一去,怕是再也回不来了。
行刑的那一天,天空阴沉沉的,仿佛也在为杜伯的命运而哀伤。杜伯昂首挺胸,毫无惧色地站在刑场之上。他望着那冰冷的刀刃,心中默默念道:“我杜伯一生光明磊落,问心无愧。今日虽死,但正义必将长存。若有来生,我定要让这昏君为他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随着刽子手的一声大喝,刀光闪过,杜伯的身躯缓缓倒下,鲜血染红了大地。
时光匆匆,转眼间三年过去了。这一年,诸侯们按照惯例前来朝见周王。镐京城内,张灯结彩,一片热闹景象。然而,在这繁华的背后,却隐隐透着一丝不安的气息。
周宣王坐在王宫中,接受着诸侯们的朝拜。他的脸上虽然挂着微笑,但心中却总有一种莫名的不安。他的脑海中时常浮现出杜伯那充满怨恨的眼神,仿佛那鬼魂一直在他身边徘徊,从未离去。
朝见仪式结束后,周宣王决定前往郊外打猎,以舒缓心中的烦闷。他带着一群侍卫和大臣,浩浩荡荡地向郊外进发。一路上,微风拂面,景色宜人,但周宣王却无心欣赏。他的眼神中透着一丝警惕,仿佛在防备着什么。
来到郊外的猎场,周宣王手持弓箭,骑在一匹高大的战马上,准备一展身手。就在他全神贯注地寻找猎物时,突然,他的眼角余光瞥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他心中一惊,定睛望去,只见杜伯身着素袍,手持弓箭,正站在不远处的一棵大树下,冷冷地望着他。
周宣王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他惊恐地喊道:“杜伯,你……你不是已经死了吗?为何还在此处?”
杜伯没有回答,他缓缓举起手中的弓箭,瞄准了周宣王。周宣王心中大骇,他连忙转身,想要逃跑。然而,他的双腿却像被钉住了一般,无法挪动分毫。
就在这时,杜伯松开了弓弦,一支利箭如闪电般射向周宣王。周宣王躲避不及,利箭射中了他的胸口。他发出一声惨叫,从马上重重地摔了下来。
周围的侍卫和大臣们见状,纷纷围了过来。他们惊恐地看着倒在地上的周宣王,不知所措。周宣王用最后一丝力气,指着杜伯消失的方向,断断续续地说道:“杜伯……鬼魂……复仇……”说完,便闭上了眼睛,气绝身亡。
周宣王被杜伯鬼魂射杀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镐京城。百姓们听闻此事,心中既震惊又感慨。有人说,这是杜伯的冤魂作祟,是上天对周宣王昏庸无道的惩罚;也有人说,这是因果报应,周宣王当初不听忠言,滥杀无辜,如今终于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而在朝堂之上,大臣们也陷入了一片混乱。他们开始重新审视周宣王在位期间的种种政策,反思国家的未来。一些有识之士提出,要以民为本,减轻百姓的负担,整顿朝纲,重振周朝的雄风。
在这场风波过后,周幽王姬宫湦登上了王位。然而,他却未能吸取父亲的教训,依旧沉迷于酒色,不理朝政。最终,西周在内外交困的局势下走向了灭亡,只留下了这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警醒着后人,正义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而统治者若不珍惜百姓,背离正道,必将自食恶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