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透过殿堂的窗棂洒入,照亮了地面上散落的竹简碎片。
学者们坐在席上,气氛凝重。
昨日的破坏事件,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层层涟漪。
“岂有此理!究竟是何人如此大胆,竟敢毁坏圣贤典籍!”孟子怒不可遏,须发皆张。
孔子则面色沉重,手指轻轻抚摸着残破的石碑,眼中满是痛惜。
他缓缓开口:“此等恶行,令人发指!我儒家经典,乃治国安邦之根本,岂容宵小之辈肆意践踏!”
“依我看,此事定是吴起所为!”墨子愤然起身,“他意图阻挠文化复兴,其心可诛!”
“哎,”老子捋了捋胡须,神情淡然,“毁坏典籍,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真正的文化传承,在于人心,而非刻在石头上的文字。”
庄子则摇着羽扇,嘴角带着一丝玩味的笑意:“或许,这正是一个契机,让我们反思,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文化。”
各家学者议论纷纷,殿堂内的气氛愈发紧张。
传统派坚持以经典为核心,认为文化复兴的关键在于维护传统的权威;而创新派则主张与时俱进,认为应该打破旧有的框架,开创新的局面。
双方争执不下,互不相让。
孙子静静地听着,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
他深知,文化复兴并非一蹴而就之事,需要各家学派共同努力。
而眼下的当务之急,是调和各方矛盾,找到一个共同的方向。
他缓缓起身,环视众人,沉声道:“诸位,今日之事,的确令人痛心。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气馁,更不能互相指责。文化复兴,需要的是团结,而非分裂。”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我认为,文化的传承,既要尊重传统,也要勇于创新。我们应该取各家之长,补各家之短,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繁荣的文化盛世。”
孙子条分缕析地阐述着自己的观点,他将各家学说的精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勾勒出一个兼具传统与创新的文化复兴框架。
他的话语如春风化雨,逐渐平息了学者们心中的怒火,也让众人看到了希望。
殿堂内的气氛渐渐缓和下来,学者们开始认真思考孙子的提议。
然而,就在此时,孔子缓缓开口:“孙子将军此言差矣……”
孔子捋着胡须,缓缓说道:“孙子将军此言差矣。文化复兴,首重经典。我儒家经典,乃圣贤智慧之结晶,治国安邦之根本。舍本逐末,谈何复兴?”
庄子摇着羽扇,不以为然地笑道:“孔夫子此言,未免太过刻板。时代在变,文化亦需与时俱进。墨守成规,只会故步自封,如何能有发展?”
“道法自然,”老子闭目养神,缓缓说道,“传统与创新,如同阴阳两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孔子和庄子还想再辩,孙子却抬手示意众人安静。
他走到殿堂中央,拿起一块残破的竹简,高声道:“诸位,这块竹简,记录的是古代的礼仪。它代表着传统,也承载着历史。但如今,它破碎了。我们该如何对待它?”
他环视众人,目光炯炯:“是将它重新拼凑起来,恢复原样?还是汲取它的精华,创造新的文化?”
众人沉默不语,都在思考孙子的问题。
孙子继续说道:“老夫以为,我们既要尊重传统,也要勇于创新。正如老子先生所言,道法自然。传统是根基,创新是枝叶。只有根深蒂固,才能枝繁叶茂。”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孔子身上:“孔夫子,儒家经典固然重要,但时代在变,我们也需要新的思想,新的文化来引领时代的发展。”
他又看向庄子:“庄子先生,创新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完全抛弃传统。传统是我们的根,是我们文化的灵魂。”
孙子的话,如醍醐灌顶,让众人茅塞顿开。
他们开始意识到,传统与创新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孙将军所言极是!”墨子率先表示赞同,“我们应该取长补短,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其他学者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孙子的观点。
孔子和庄子对视一眼,也不再坚持己见。
孔子微微颔首:“孙将军之言,老夫受教了。”
庄子则笑道:“看来,老夫也需要重新思考一下了。”
殿堂内的气氛,变得轻松和谐起来。
各家学者开始热烈地讨论,如何将传统与创新结合起来,推动文化复兴。
孙子看着这一幕,心中充满了欣慰。
他知道,文化复兴之路,虽然漫长而艰辛,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成功。
他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天空,心中默默地念着:“文途向明,齐心共进……”
突然,一只柔软的手轻轻地搭在了他的肩上……
昭阳如月柔荑轻搭在孙子肩头,温软的触感瞬间传遍全身。
她微微侧首,吐气如兰,在孙子耳畔低语:“夫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妾身好生钦佩。” 孙子侧目,撞进她那双满含柔情与爱慕的眸子里,心中一暖,反手握住她的手,十指相扣。
孟子捋着胡须,眉头紧锁,在殿中来回踱步。
孙子提出的框架,在他心中掀起阵阵波澜。
儒家思想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一时难以转变,却又不得不承认孙子所言确有道理。
最终,他长叹一声,走到孙子面前,拱手道:“孙将军高瞻远瞩,孟子受教了。”
眼见各家学派逐渐达成共识,殿内的气氛也轻松起来。
孔子抚须微笑,捋着胡须道:“看来,老夫也需与时俱进才是。”庄子摇着羽扇,朗声笑道:“百家争鸣,本就该如此精彩纷呈。”墨子更是兴奋地提议:“既已定下大方向,不如即刻开始着手实施!”
正当众人准备商议具体实施方案时,殿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一名士兵慌慌张张地跑进来,跪倒在地,高声禀报道:“报!吴起率大军逼近城池!”
此言一出,殿内气氛骤然凝固,众人脸色皆变。
孙子眉头紧锁,心中暗道:看来这文化复兴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他沉声问道:“吴起有多少兵马?”
士兵颤抖着声音回答:“回禀将军,不下五万!”
五万大军压境,形势危急。
孙子深知,文化复兴固然重要,但当务之急是抵御外敌。
他果断下令:“传令下去,全军戒备,准备迎战!”
说罢,他转身看向众人,沉声道:“诸位,文化复兴之事,暂且搁置。如今外敌入侵,我等需同心协力,共御外侮!” 说罢,大步流星走出殿外,昭阳如月紧随其后。
孔子等人也纷纷起身,神情凝重地跟了出去。
夜幕降临,孙子站在城楼上,眺望着远方闪烁的火光,那是吴起大军扎营的景象。
他手中拿着的,却不是兵书战策,而是一份资源清单和人员安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