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村悄悄做着预防天干的准备。
有些妇人也回娘家提个醒,至于信不信,那就在于个人了。
没过多久,不知道从哪里传出,说是要大旱三年,今年是第一年,后面的日子苦着呢。
为了能够活下去,有好些人都往水源丰富的地方迁移。
尤其是那些没河的村子,今年是一点收成都没有,也开始准备要去逃荒了。
这让大家都吃惊不已。
虽然大半年时间没下雨,也不至于要闹到逃荒的地步吧?
可事实就是如此。
好在高山村有条大河,只要你勤快,庄稼还是有收成的。
村长又开始家家户户的通知,要是没啥事,尽量别出去。
还有,趁着现在还有水,尽量想办法多囤水。
别到时候河水都干没了,连吃的水都成问题。
话是这样说,这古代又没有水泥之类的,可以做蓄水池。
靠泥土坑,根本就囤不住水。
一个个家里有井的,都巴望着这水一直有,不要断。
可是怎么可能呢?
以前的水位都快满到井口了,现在下去了好几米。
要是再这么干下去,没水都是迟早的事情。
村里有几户犟牛,不管村长说啥都不以为然。
粮食他们都没囤,现在村长又说要囤水,他们更是嗤之以鼻。
哪怕你把家里的缸啊盆啊都装满,那也维持不了几天。
到时候没水,还不照样没水。
王曼听到村长的话,顿时脑子就活泛开了。
她们家人多,牲口多,用的水肯定也多。
照井里下降的水位来看,再这样继续干下去,照样没水。
尤其是冬天,本来就很少下雨,再这一干,那就更不用说了,搞不好连大雪都不下。
王曼思来想去,都没有想到好办法。
想说用石头垒一个很大的池子,可是石头也装不住水呀!
至于水泥,她没这个能耐做出来,只能放弃。
家里那个小鱼塘,里面的水只有一半了,想要用它来装水,根本就不可能。
王曼这两天不但在屋里转圈,也在储物间里转,看能不能想到一个极好的办法。
别说他还真想到了一个。
那就是挖坑,用油布做隔离,将水装在油布里面,这样水就不怕漏了。
可是这样,油的需求量就有些大了,而且还要很宽,很厚的那种。
不知道镇上有没有?
不行还是得去府城看看。
事不宜迟,现在就得去府城。
别到时候连油布都买不到,那可就麻烦了。
麻六婶见王曼赶着马车要出门,赶忙上前拦住:
“曼丫,这天都要黑了,你要去哪里?”
王曼这才想起,是啊,现在太阳都下坡了,离天黑也不远,即便到了府城也进去不了。
于是她又把马车赶了回去。
“娘,我去大伯他们那里说点事。”
说完不等麻六婶问话,便跑没影了。
麻六婶嘀咕:
“这丫头,啥事儿这样急,连话都不说完。”
王曼到了汪一达家,把自己的想法说了一遍。
汪一达还没开口,吕氏却一拍大腿:
“曼丫这个主意好!
就是这要用多少油布?油布可不便宜。”
汪一达吧嗒了两口旱烟说道:
“再不便宜也总比出去逃荒的好。
趁着还早,去把老二老三他们都叫来,看看他们怎么说。”
“刚才我碰到锁头,让他去通知二伯三伯了,想必他们很快就来。”
王曼拦住要去叫人吕氏说道。
果然,王曼的话刚一落,就听到汪一娄有些急喘的声音响起。
“这是出了什么事儿?干嘛这么急?”
锁头去叫他们的时候,说是有急事让他们快点。
问是什么事,锁头也说不出,吓得他一边跑,一边打发孙儿去叫汪一方。
“二伯先坐下休息会儿,等三伯来了咱们再说,不急。”
见汪一娄还想问,王曼又说到:
“放心吧,不是多急的事儿。”
吕氏看了眼王曼,很想说不急才怪。
很快汪一方带着余氏他们都来了。
等人到齐了,王曼便把自己的想法说了一遍。
大家都很赞同,说是不管油布多贵,但凡能买到,就多准备些。
银子哪有命重要?
就这样说定了,明天由王曼带着江广去府城买油布。
汪家的其他人就不用去了。
主要是家里几个得力的汉子都在外面帮人盘炕。
大点的孙儿们又要烧炭,带着一些女人去也起不了多大作用。
反而还占了车厢的位置。
这回大家都很大方,一户人家出了一百两。
王曼半夜子时的时候,带着江北风出发了。
两人一人赶了辆马车。
江广留在家里,在院子边上开始挖坑。
几个婶子也没闲着,都帮忙提泥巴。
王曼他们赶着马车到了府城时,天已经放亮。
城门外,那些要进城做生意的,卖东西的,排了长长的队,都等着城门一开好入城。
王曼他们赶忙排在后面,谨防别人插队。
听到前面的人都在说这天气异常的事。
一个挎着篮子的妇人,愁苦着一张脸说道:
“听村里的老人说,今年怕是有天干,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哎呀,什么叫怕是要天干,都已经天干了。
你是没听说好多地方的粮食都没有收成吗?
人家都准备拖家带口出门逃荒了。”
“不是吧,有这么严重吗?我们村倒还不觉得,也听说。”
“你们村不觉得,那肯定是有河,要不就有湖。
我们表姑一家,村子里就没河没湖,已经出门逃荒好几天了。
说是往江南一带的,也不知道怎么样了?”
“照你们这么说,那都是真的了?
我们村也没听说,连一点动静也没有。”
“肯定是真的呀,粮价都上涨了好几文,你还不知道吗?
赶紧要买的买一点吧,别到时候有银子也买不到。”
“天呀,照你这么说,那还真是挺急的。
我这身上也没带银子,不行,我得回去通知家里人,赶紧买点粮食才是。”
那人说着队也不排了,转身就往回走。
见他这样,接连又走了好几个人。
显然,都是想回去拿银子买粮食的。
开城门的门卒恰巧就听到这些话,板着脸斥道:
“都胡说八道什么呢?可不许乱炒谣言?
要是被知府大人知道了,通通拉去打板子。”
他这样一吼,大家都不敢再提了。
低着头慢慢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