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方平安以后的粮食不得私自买卖,每次收获以后直接卖给他们农科院。
然后新村需要交的公粮他们给粮站代缴——当然,是用普通的粮食。
因为之前的计算有问题,城里的粮站没有收过粮,而且方平安的土豆品质超好,才按照一斤土豆一斤粮的标准来计算。正常来说,薯类(包括甘薯和马铃薯,不包括芋头和木薯)是按照每4公斤鲜薯折1公斤粮食计算。
程主任在这也说明了情况,上面开会讨论研究过,交公粮由农科院代缴没有问题,从明年开始执行,会在与新村购粮的时候直接减去差额。
而今年5万斤的任务量,猎物卖给了区里,一次2万斤,一次1.5万斤,再加上这次卖给农科院的0.6万斤土豆,只差最后的0.9万斤了,今年才过了一半多,完成起来轻轻松松。
方平安在那儿愣了半天,我这是赚了还是亏了?
算不清楚,那就让娄晓娥去对接吧,麻烦。
会计不就是干这个事儿的嘛。
自己只要每年凑足5万斤粮食就可以,肉能凑多少,看心情。
————————————————
8月20号的时候,青年湖公园的2亩地红薯也成熟了,农科院照样来人挖红薯。
1960年红薯平均亩产量为200斤(包括土豆在内,土豆是马铃薯),而方平安这边……
一共挖出来4373斤!
平均亩产2186.5斤,说是亩产2000斤的红薯也不为过!
于是,又被拖走了4000斤的红薯,今年任务量还剩5000斤……
又给方平安运来了4000斤的大米和白面……
仓库里现在有接近1.5万斤的大米白面(中间还有每次用池塘水给换的),还有近5000斤的腊肉,就连娄晓娥都皱眉说了一句。
“村长,这么多粮食放在仓库里,我们又吃不完,万一放坏了怎么办?”
这踏马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啊。
卖?
方平安不缺钱,还有几万块呢,新村也不缺钱,每天给厂子街道里送鱼菜蘑菇禽蛋,每周给养殖厂送饲料就能赚的盆满钵满,更不说还有每周做好的菌包,都是直接“批发”卖给街道办的。
而且这年头粮食就是命啊!
他们已经尽量保证地窖里的干燥了,还用了花椒大蒜以及地窖地底撒生石灰再铺砖块等手段,来防止受潮和生虫。但这年头又不存在抽真空封装大米,这些东西一旦受潮和生虫,那浪费就大了去了。
“回去想办法去!”
几人把青年湖公园的事儿处理完了,就直接回了四合院。
下一季要种什么东西再商量,人手不够的话,到时候还可以让街道办的劳务派遣中心派人过来耕地种植,他们也不急。
最后大家围在一起开会商量,现阶段新村吃喝那是绝对百分百不愁,现在愁的就是粮食保质期的问题。
说夸张点,他们连开年2月左右换的米面都没有吃完,这要到年底的话,这些粮食会坏掉大半。
就按照每人一天1斤主粮的量来计算,他们村里9人,再加何雨水与秦京茹,方平安的食量按照5人计算,一年也才只能消耗掉5840斤……而现在才8月,仓库里还有1.5万斤……
吃不完,完全吃不完啊!
但直接按照物价局的定价给卖出去,他们又不甘心。
最后是何雨水“举手发言”——
“村长,我们能不能自己开个小店面做糕点对外卖,这样既可以消耗主粮,售价也能高一些。”
“又或者能不能把粮食做成容易保存的那种食品,就是很硬的那种饼干,要吃的时候可以用温水化开……”
方平安突然脑子里灵光一闪!
压缩饼干!
最简单的配方是用面粉盐和水就能自制!
或者用小麦粉、糖、优质、乳制品,还可以加肉松干果来做豪华版的!
这个可以有!有电子书有视频可以下载研究再照着做!
大米粥+蛋清+玉米淀粉+柠檬汁可以做大米饼干!
米浆还可以做肠粉、面窝、锅巴、大米糍粑、米花糖、炒米、大米蒸糕、米果……
对了,那种老式嘭的一声和放炮一样的爆米花机!
还有那种柴油发动机改装成的专门在街头现做米果的n那种,长长的米果的那种也是!
有搞头!
不过能不能对外销售,得先问问王主任。
让何雨水与范小野,秦京茹先研究大米怎么做小吃,他出门去找王主任去了。
刚一出门,骑着自行车来到胡同口,就看到愁眉不展的赵师傅和冯经理(胡同口包子铺,详情见第4章),两人正叼着烟在收拾门板,看样子——这包子铺是打算不做了?
\"冯叔…赵叔…干嘛呢?包子铺不做了?\"
方平安停下车来问道。
\"是平安啊?可不,不做了,做个俅做。\"赵师傅跟方平安打了个招呼,继续搬着门板。
赵师傅则是停下来笑嘻嘻的跟方平安说道:\"我们这包子铺啊,原本做包子,后来粮食不够,就做棒子面窝头……现在连棒子面都不够了,就只能关门了。\"
\"再这么下去,连我们俩的工资都不够,那还开着干啥?\"
方平安惊讶道:\"那你们俩干啥去?\"
说到这里赵师傅与冯经理也是一脸的苦涩。
\"再想办法呗,我是公方经理,最多也就是闲置在家,不过也得找出路,不然每个进项也不不行。\"
\"老赵就惨了,他是57年进城的,这包子铺干不下去,他就得被精简回农村……唉——\"
说到这里,冯经理摇了摇头。
他没了工作至少是城市户口,有定量,花钱卖粮节省点也活得下去。
但老赵……
乡下现在是个什么情况大家心里都和明镜儿似的,而且今年突然精简了这么多人回乡,这乡下还在闹饥荒呢,这怎么活?
方平安也皱起了眉头——来这个世界的第一顿饭可是赵师傅和冯经理给请的,虽然说后来把钱给补上了,但这恩情方平安可不能不记着。
现在他们有难,特别是赵师傅,40多岁的中年汉子,据说还有个媳妇和俩孩子,这个时候回农村?
这不是逼人去死吗?
\"赵叔…冯叔…你们俩先别急…我去一趟街道办找找王主任…说不定有办法解决!\"
说完,方平安骑着自行车一溜烟地跑了。
两人愣在了那里,半晌才相互对视了一眼——
\"平安这小子能耐大,新村就是他搞出来的,亩产3000斤的土豆,亩产2000斤的红薯也是他弄出来的,还有给区里的3万5千斤肉,东城区京郊养殖厂,街道办劳务派遣中心——\"
\"说不定,他真有办法呢?\"
两人的眼中,突然闪烁出了希望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