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先仔细丈量了菜园的尺寸,手中的卷尺在寒风中微微颤抖,发出 “簌簌” 的声响。随后,他前往仓库找来竹子和塑料薄膜。
竹子扛在肩上,发出 “嘎吱嘎吱” 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即将被赋予的使命。那塑料薄膜在风中猎猎作响,像是一面面等待飘扬的旗帜。
回到菜园,张远将竹子一根根插进土里,按照一定间距排列,搭建暖房的框架。寒风中,他的双手被冻得通红,像熟透的虾子,指甲也因为寒冷而泛白。
可他全然不顾,认真地调整着每一根竹子的位置,每敲进一根竹子,他都要用手去扶正,确保它的笔直。
虽然他也很想雇人来干,但是这么点儿活也不值当的。
框架搭好后,他又小心翼翼地将塑料薄膜覆盖在上面,用绳子仔细固定。风一吹,塑料薄膜就像鼓起的风帆,拼命地挣扎着。
一个人搭建暖房实在太吃力了,张远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摇人,拿出手机给表弟杨厚泽打电话。“喂,厚泽啊,我是你哥张远。我在搭建菜园的暖房,一个人忙不过来,你能过来帮我一下吗?” 张远的声音在风中有些颤抖
“行啊,哥,我马上就来。” 电话那头,杨厚泽爽快地答应了,老哥把我放心窝,我给老哥干干活,没毛病。
没过多久,杨厚泽就赶到了。他一放下自行车,就撸起袖子,干劲十足地说:“哥,我来了,咋干?”
两人分工合作,张远负责固定塑料薄膜,他的双手在寒风中灵活地穿梭,将薄膜紧紧地固定在框架上。
杨厚泽则帮忙递绳子、打下手,他跑来跑去,一刻也不停歇,为张远提供着有力的支持。
暖房的搭建进度大大加快。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一个简易却坚固的暖房搭建完成。
张远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想象着暖房里蔬菜茁壮成长的景象,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老弟儿,走,咱去后面河上看看三爷爷他们捞鱼捞的咋样了。”
王一诺背着那台心爱的相机,脚步轻快地穿梭在小港子村的大街小巷。冬日的阳光宛如一位温柔的画师,慵懒地倾洒在古老的石板路上,给整个村子轻柔地蒙上了一层金色的薄纱,仿佛为它披上了一件神秘而又迷人的外衣。
斑驳的墙壁历经岁月的风吹雨打,古朴的门楼静静矗立,每一处角落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宛如一首首无言却深情的诗歌,默默诉说着往昔那些或平淡或精彩的故事。
这一切都让王一诺深深陶醉其中,每到一处,她都迫不及待地按下快门,那清脆的快门声,恰似她对这个村子炽热热爱的心跳声,精准地记录下这些珍贵而美好的画面。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正坐在自家门口晒太阳,瞧见王一诺对着古老的门楼专注拍摄,脸上立刻绽放出和蔼的笑容,那笑容恰似冬日里的暖阳,温暖又亲切。
她缓缓起身,迈着不太利落的步伐热情地走过来,说道:“姑娘,你可算来对地方啦,这门楼可有年头咯,是我们祖上好几代人传下来的,以前只有大户人家才有这般气派的门楼呢。” 说着,老奶奶伸出那双布满老茧,却无比温暖的手,轻轻拉住王一诺,诚挚地邀请她到家里做客。
一踏入家门,一股暖烘烘的气息便扑面而来,仿佛一下子就驱散了冬日里所有的寒冷与阴霾。老奶奶径直走向厨房,小心翼翼地从橱柜里捧出一盘热气腾腾的粘豆包,满脸笑意地递给王一诺:“姑娘,尝尝奶奶亲手做的粘豆包,这可是我们这儿冬天家家户户都爱吃的。”
见王一诺咬下一口,脸上露出满足的神情,老奶奶来了兴致,开始细细讲述制作过程:“这黄米面啊,得选颗粒饱满的大黄米,磨成粉后用温水慢慢和成面团,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红豆沙是头天晚上就开始熬的,选上好的红豆,泡发后加水慢熬,煮到软烂,再用勺子压成泥,加些白糖和猪油,不停地翻炒,直到炒出香味,这样的豆沙馅才香甜细腻。包的时候,把黄米面擀成薄饼,放上一大勺豆沙馅,像包包子一样包起来,再搓成圆滚滚的形状,上锅蒸个二十来分钟,香喷喷的粘豆包就出锅啦。”
王一诺听着老奶奶的讲述,对这小小的粘豆包多了几分敬意,她掏出钱想给奶奶,奶奶却佯装生气,把她的手推回去:“姑娘,这是奶奶的心意,可不能要钱。” 王一诺无奈,只好作罢,满心感激地告别奶奶。
从奶奶家出来,王一诺来到村子的另一头,只见一位大爷正坐在院子里专注地摆弄着一堆柳条。大爷的双手犹如灵动的舞者,十分灵活,那些柳条在他手中上下翻飞,仿佛瞬间被赋予了生命一般。没一会儿,一个精致的柳编筐便在他手中悄然成型,那细腻的纹理、精巧的造型,让人忍不住啧啧赞叹。
王一诺看得入了迷,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大爷的手。大爷注意到她,笑着问道:“姑娘,想学不?大爷教你。” 王一诺欣然点头答应。
大爷拿起一根柳条,耐心讲解道:“咱们编柳筐啊,首先得选好柳条,得挑粗细均匀、柔韧性好的,这样编出来的东西才结实耐用。”
说着,他熟练地将柳条一端弯成一个小圈,用细铁丝固定住,“这是筐底的起始,然后就一圈一圈往上编,编的时候要注意力度均匀,不然筐就会歪歪扭扭。” 大爷边说边演示,手指灵活地穿插、翻转,柳条在他手中听话地交织在一起。
王一诺学着大爷的样子,拿起一根柳条,小心翼翼地尝试弯圈,可柳条却总是不听话,不是弯得太用力折断了,就是圈的大小不合适。她的手指也被粗糙的柳条勒出一道道红印,疼得她直皱眉。
但她没有放弃,在大爷的耐心指导下,她逐渐掌握了一些技巧,手指也变得灵活起来。经过一番努力,她终于编出了一个歪歪扭扭却充满成就感的小物件,虽然比不上大爷编的精致,可在她眼中,这是她努力与成长的最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