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给每个地区的官府发布了诏令,要求一个月内完成一定数量的棉衣,但是不可以惊动百姓,以免引起恐慌。
官府自然就把任务分配到了各个布庄,封氏布庄也领到了任务,但是由于整个镇上的布庄数量并不多,封氏包括另外两家布庄,都没有办法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了,所以封细雪现在很焦虑。
不过封细雪自然没有跟李姜姜母女俩透露这是朝廷的任务,只说这是个比较急的订单。
李姜姜也猜测到了几分,如果是明显完不成的订单,封掌柜怎么会去接了,如今的状态反而像不得不为,那一定是有权有势的人给的压力了。
电动缝纫机不好展示在外人面前,以防惹祸上身,但是脚踩的缝纫机也许可以找个机会拿出来试试,这也能大大的提升效率。
回到家后,李姜姜让姜香玲去找了老爸一趟,李姜姜是机械工程专业的,已经在实习了,她房间里还有不少专业方面的书,让老爸都打包了给他,另外找了一些缝纫机的安装和维修方面的书和视频存在了她的平板里。
接着李姜姜在家画了半天草稿,有些配件可以找当地的铁匠打出来并且组装好,但是很精细的零件要求比较高,这个年代不一定能做的出来。
于是李姜姜只好再次请老爸帮忙,去定制一批精细的零件。其实李姜姜不是没想过直接让老爸送一批缝纫机过来,但是那样的话容易引起别人怀疑,保险起见,才想了现在的方法。
李姜姜找了封掌柜,表明自己有了办法之后,还需要找铁匠做一些东西。
于是封掌柜带着李姜姜一天内跑了自己镇和周边最近一个镇的所有铁匠铺,当然包括了李家村的邱铁匠。
在这期间,李姜姜让封细雪安排所有女工先不要进行缝制的工作,先做裁剪。封细雪想着,就算李姜姜的想法不可行,先做裁剪区别也不大,后期专门缝制也是一样的,便按李姜姜的说法去安排了。
采购了所有的东西,李姜姜足足花掉了家里的五十两,这钱并没有让封细雪出,所以也是封细雪愿意相信她的原因,毕竟敢于破釜沉舟的人那对自己一定是有信心的。
姜香玲这几天忙着在两个世界来回奔波和传话,家里的财政大权都交给了李姜姜。
三天后,铁匠们打造的所有的东西都送到了李姜姜家,李姜姜拿出已经准备好的零部件将这些配件组装完成。
李姜姜留了邱铁匠下来,姜香玲一直在帮忙,三人足足花了两天时间,才把缝纫机组装完成,整整20台,李姜姜一一试了试,果然都能行,这些铁匠们的手艺真的不错。
邱铁匠看到那些精密的零件也很诧异,只以为是其他厉害的铁匠们做出来的,并未多想。
这时候距离官府给的一月之期还剩15天了,李姜姜来到封氏布庄,告知可以把裁剪好的布送到李家村了,另外还可以安排几位绣娘一起去帮忙。
当封细雪带着五位绣娘来到李姜姜家时,也被眼前的画面惊呆了一瞬,二十台奇奇怪怪的东西有序的摆放在院子里,好在李姜姜家院子空荡,不然还摆不下呢。
姜香玲也找了她的闺蜜二人组,外加上被迫入伙的王婶,四人商量了一下,王婶在村里风评比她们好多了,由她牵头,在村里找一些心细一点并且愿意来的妇人们来干活,一天100文工钱。
王婶也觉得这三人倒是没有她以前听说的那么不堪入目了,再加上也看到了镇上的掌柜都来了,心里也有了底,便在心里盘算着哪些人家的靠谱,挨家挨户上门去游说了。
姜香玲将缝纫机的用法讲给了五位绣娘听,并且带头做了起来,绣娘们觉得眼前这个东西十分新奇,上手之后才知道这个叫做缝纫机的东西有多么的快,比她们手缝要快太多太多了。
封细雪看了半天之后觉得这事看来有希望了,便回去让布庄里其他的绣娘加速裁剪,等到晚上的时候再派几辆车来接绣娘们回去,顺便送来明天的布和带走今天的货。
在王婶的游说下,第二天缝纫大军便达到了19人,姜香玲和她的三位小伙伴,布庄的五位绣娘,村里十个女人们,都在院子里裁起了缝纫机。
虽然还空着一台,但是李姜姜并没有加入进去,如果哪边缝纫机出现了问题之类,她可以第一时间去调试。
李姜姜家没有提供午饭,因为事出紧急,她没有时间和精力做出20个人的午饭来,大家都是自己带的饭,不过村里的妇人们也很满意了,毕竟一天100文,比家里的男人们出去干活挣得都高了。
封细雪没有想到的是,只用了七天时间,封氏布庄接到的1500件棉衣任务就已经全部完成了,距离交货还有八天,大大的松了一口气。
这一天,封细雪带走了所有的货和绣娘们,并且给姜香玲留下了80两银子,李姜姜知道这已经算是给了很多了,如果光是做衣服,是根本没有这么多钱的,这算是帮封细雪解决了难题的酬谢。
采办缝纫机配件花了五十两,家里还剩下二十多两,如今又进账80两,母女二人都喜滋滋的。
王婶三人再加上另外十位女工六天的工钱,一共是七两银子八百文,都在结束的当天给大家结清了,所有人都心满意足。
李姜姜知道,这是改变大家对她们母女俩原始印象的开始,因为前些天母女俩连轴转的去缝制衣服的时候,李姜姜便发现,这年头,靠自己和她娘两个人的力量还是太渺小,只能靠体力挣个温饱,还是得人多才行。
李姜姜和姜香玲决定,额外给王婶三人各发50文的红包,不仅是感谢她们,也算是试着拉拢一下她们的心。
果然,王婶睡觉前在想:我以前是不是对姜姜她娘想多了?
李姜姜:并没有......
李姜姜家这几天在村里也算声势浩大,也有不少人等着看热闹,说母女俩发不出工钱来,到时候去帮忙的人白干那么多天,不过结果却出乎他们意料。
第二天,村长敲响了李姜姜家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