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这个丝绸质量好得嘞,多搞一些嘛朋友。”
“搞不到搞不到,这东西紧俏的很,你这个价格,只能搞到这么多啊。”
“来这武国的人这么多,你这点货怎么够嘛朋友。”
武国。
也就是王淦建立的王国。因为出自武都,所以以武为国号。整个武国大概有凉州一个郡的大小,但是人口其实很少,大概跟黄巾之乱时期的武都郡差不多。
一共不到五十万人口,其中汉人只有不到三万人。
王家在来了之后,借助马腾的军势,强势镇压了内部的反对势力。然后在汉王的帮助下,建立了一支五千人的军队。
靠着这支军队,坐稳了江山。
受限于自然环境,武国的农业发展很是拉胯,粮食全靠从凉州购买。但是王淦很聪明,他直接选择成为大汉跟更西边那些国家贸易的桥梁。
也因此,短短一两年的时间,武国的国都,成了整个西域地区商业活动最为频繁的地方。
王淦干脆在国都旁边兴建了一个小城池用作商业贸易,模仿成都锦官城的做法,设立属于武国的商业司,任命专门的商业司官员,负责管理新建的小城池,并且将城池命名为商官城。
王导看着正在忽悠一个红毛鬼子的汉人,脸上露出了笑容,这人丝绸的价格已经高的离谱了。
作为商官城的一把手,王导对此已经见怪不怪了。如今整个商官城,几乎九成都是汉人卖货,外邦人来买货。
每天的交易额,极为夸张。
而且自从汉王那边要求,所有的对外贸易都必须用黄金和白银交易之后,整个商官城都是黄金、白银的味道。
整个武国,就靠着商官城的商业税收养活着。
“张家最近越来越活跃了啊,看样子汉王那边给张家不少份额啊。”王导摸着下巴思考着。
“可以跟张家接触一下。”王导有了一些想法。
除了商官城之外,武国还会主动跟西边各国在官方层面进行贸易,这也是收入的大头。尤其是吐火罗。
本来吐火罗都准备打过来了,结果被王家用各种丝绸、琉璃、茶叶等一通贿赂,给砸晕了。
现在已经是承认了武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并且还跟武国展开了贸易。
王家也跟着汉王的政策一起走,对外贸易只收黄金、白银。挣到钱之后,再用黄金、白银去汉王那边购买粮食等物资。
如今整个武国已经进入正轨,国力也在不断上升。很多当时不理解王淦想法的族人,现在都已经非常佩服王淦了。
之前只不过是世家子弟,现在呢?那可是王室子弟,这身份地位,实在是太不一样了。
看着那红毛鬼子跟汉人达成了交易,拿两块金砖开开心心的拿走了两匹丝绸,王导摇了摇头:“挺好的,又赚了一笔。”
从此处离开,王导一路巡视一圈之后,回到了自己商业司衙门。刚进来,就看到了王淦。
“伯父,您怎么来了?”王导连忙上前,躬身行礼。
王淦摆摆手道:“今天过来有件事告诉你。”
王导躬身聆听。
“汉王那边最近有了新政策,拿产业换世家的土地和佃户。”王淦开门见山地说道:“如今张家已经用自家的耕地和佃户从汉王那边换来了两成的官营丝绸生意。”
“怪不得。”王导恍然大悟:“最近张家的丝绸生意活跃了不少,原来是因为这个缘故。官营的丝绸份额啊,那可是一块肥肉。”
此话不假。
锦官城的官营丝绸,那是刘平亲自过问的,不管是技术、管理还是产品质量和数量都吊打张家的。
两成的产能给了张家,只要张家能一直拿在手里,日后必定能成为巨富之家,比那二百多顷地可值钱多了。
王淦摆摆手,道:“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有部分世家不想如此,想跟吾等这样,来此地建国。”
此话一出,王导神色严肃起来:“哪一家?联系吾等了吗?”
王导之所以如此紧张,是有原因的。
王家的武国,虽然在面积上只占据了马腾打下来的这片地方的三分之一。但实际上,之前马腾打下来的这块地方,基本上都算是武国的统治范围。
原因很简单。
周边发展的最好的就是武国,老百姓是用脚投票的,基本上都靠着武国吃饭,只是名义上,还不属于武国罢了。
也就是说,北部和南部的三分之二占领区,已经是武国的利益范围了。若是再有世家过来,武国的利益肯定是要受损的。
而且,不光是这些看得到。看不见的地方,也有。现如今武国是商官城算是大汉跟西方各国的贸易枢纽,给武国带来了巨量的利益。
那其他世家过来之后,肯定会抄作业的,到时候这部分利益也会受损。
“已经联系吾等了。”王淦点点头,道:“武威段氏。”
“段家啊。”王导有些意外。
段家可跟王家不一样,段家那是郡望世家,段氏出自郑国之共叔段,段会宗子段正任武威太守,自上邽徙居姑臧,段会宗孙段颎是 “平羌” 名将,官至太尉。
这可是实打实的一流世家。
真要是来了这里,那王家可不一定是段家的对手。
“段家是什么意思?”王导问道。
王淦回道:“跟吾等合作,他们会要北边那块地方建国。”
“怎么合作?”
“就是这商官城。”王淦指了指脚下。
“怎么说?”
“扩大锦官城规模,两家一起经营。”
“这不可能。”
王导断然拒绝。
......
成都,丞相班房。
刘平有些纳闷的看着诸葛亮,问道:“你的意思是,段家,要拿自家的所有耕地和佃户,换一个建国的机会?”
“没错。”诸葛亮点点头。
“可是为什么?”刘平不理解:“以段家的情况,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似乎有不少段家人在翼德那里当差呢,怎么突然要出去建国了?”
“不是很清楚。”诸葛亮摇摇头:“酌君酒楼那边没有消息传来,要不要去问问?”
刘平摆摆手:“倒也不用,段家想去就去呗。他们选的哪个地方?”
“北边那一块地。”诸葛亮回道:“那地方大概有三十多万人口吧,目前是敦煌代管。只不过人口有些流失,好多人都去了武国。”
“人口流失跟咱们没啥关系,让段家自己去操心就行。”刘平对此倒是不在意:“段家具体是什么想法?”
“王家的要求差不多,但是他们希望能够带走一批读书人。”
“不行。”刘平直接拒绝。
诸葛亮尴尬的笑了笑,道:“人家段家自己培养的读书人。”
“哦?”刘平愣了一下。
诸葛亮解释道:“段家自己有族学,不过他们不光教育自家子弟,也会从普通百姓中选有天赋的孩子教导。”
“原来如此。”刘平颔首:“这么说的话,倒也不是不行。一共有多少人?”
“三百多个。”
“这么多?!”刘平又有些纠结了:“三百多个读书人啊,他们要干嘛?为什么不放出来给咱们用?”
“放出来了,科举没通过。”诸葛亮又补了一句。
“啊....科举是有些难哈。”刘平有些无语:“既然如此的话,那就让他们带走吧。”
“段家的意思是,要在那里搞汉化教育,这三百多个读书人,都是要放出去地方开办学社,让那些外族人学习汉话的。”诸葛亮又补充了一句。
“早说啊。”刘平听到这话,立刻换了一副嘴脸:“这必须要大力支持。跟段家说,汉化当地的事儿,汉王这边大力支持。所有教材,成都这边包了。另外,他们的读书人也可以来成都,去礼部和翰林院进修。”
“啊?”
“啊什么,你就这么跟段家说就行。”刘平敲了敲桌子:“另外,让段家派人过来,这事儿该有的流程还是要有的。他想建国,还得汉王给他加冕呢。”
“属下知道了。”诸葛亮拱手应下来。
“对了。”刘平一拍脑袋,又想到了什么:“段家这个事儿,让徐干宣传一下,这么长时间忽然又多了一家,是个好事儿。而且段家这种累世豪门,必须得好好宣传一下。”
“重点就宣传段家是为了让那些野蛮人感受一下大汉的荣光,去给他们带去文明的。”
诸葛亮每次听到刘平说这些话的时候,都觉得怪怪的。尤其是刘平说这些话的时候,那个精神状态。
不知道是不是错觉,诸葛亮总觉得刘平有些恶趣味在里面。
最明显的就是那一句。
让大汉再次伟大。
意思跟中兴汉室差不多,但是吧刘平每次说这句话的时候总是让诸葛亮在他充满激情的呐喊中,听出来一丝丝的调侃。
但诸葛亮没有跟任何人说过自己的这种感觉,只是觉得应该是自己的错觉。
“想什么呢?”刘平见诸葛亮没有回应自己,问了一句。
诸葛亮回过神来,道:“没有什么,就是在想这个宣传的事儿该怎么做。”
“先让徐干做着,宣传口的事儿,后续某会跟你说的。”刘平摆了摆手:“眼下重点不在这。”
“属下明白的。”诸葛亮对此倒是不觉得有什么。
作为刘平的弟子,诸葛亮很清楚自家这个师父的施政理念。最基本的两条,一是经济发展,二是技术革新。
更深层次的话,就是一些理论性的东西了。
诸葛亮曾经跟自家叔父谈论过这个问题。按照诸葛玄的说法,刘平应该是儒家礼学一派的读书人,一个如今非常小众的流派。
甚至小众到如果不是诸葛玄说了,诸葛亮都不知道。
其实礼学一派的儒家读书人,并不算小众,至少在董仲舒之前不算小众。
孔子的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他的弟子们也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以礼为主,以仁为辅,另外一派则相反。
也是从礼学一派里,衍生出了法家。
刘平的思想、施政方针和一些行为,其实很符合法家读书人的感觉。但是如今独尊儒术,肯定不可能是法家读书人,那么就像法家的源头,礼学一派的儒家读书人了。
那么什么是礼学一派的儒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