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飞速流逝,转眼之间便是十几日的光阴。不知不觉间,宁吉城附近的各个小镇或村庄已经尽数落入乾军之手。如今的河道上,布满了巨大的北辽战船,气势恢宏。这些战船每天清晨都会准时出现在宁吉周边的小港,停留一个时辰之久。在这段时间里,数量惊人的乾军士卒如潮水般从战船上涌出,迅速列队。当他们下船时,发出的声响犹如惊雷,掀起漫天的风沙。一时间,烟尘弥漫,整个港口都被笼罩其中,人们只能从远处隐约看到模糊的轮廓。
就这样,连续十几日,北辽战船在宁吉四周的港口依次停靠,逐个卸下物资和士卒。乾军如此浩大的动静自然无法逃过宁吉城中崔古的眼睛,也逃不过宁吉四周被乾军分隔开的叛军城池。他们纷纷派遣探马前去侦察,但多数探马有去无回。最终,他们得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乾军每天都在持续增兵。连续十几日下来,可能已有数万人马集结于此。
当叛军得知这个消息时,他们陷入了一片混乱和困惑之中。尤其是那些位于四周小城中的叛军,原本守军就为数不多,听到乾军正在不断增兵后,每天都处于惶恐不安的状态。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每天派出斥候查乾军的动静,但每次都被乾军包围并消灭殆尽。
就这样,时间过去了十几天,终于有少数斥候脱兵回到了周边叛军的营地。然而,他们带回的却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宁吉那边的崔统领在乾军的围攻下,已经决定举城投降,而乾朝也开始准备正式接受他的投降。
这一消息犹如一道惊雷,让周围的叛军们无法再保持平静。他们不能接受自己这些起兵谋反的手下仍在坚守城池,而他们的首领却选择了投降。于是,他们纷纷采取行动,不再坐以待毙。一些叛军开始向赵国公泰禾暗中传递可以献城,一时间信使纷纷向赵国公所在的地方前去。
赵国公泰禾坐在营帐内,面无表情地注视着来自各地的信使们。他的脸色平静得让人看不出一丝波澜,但眼神却犀利如鹰隼般锐利。他用低沉而平稳的声音问道:“诸位使者今日前来,有何贵干呢?”其实泰禾心里非常清楚这些人的来意,但他故意不提,因为在谈判时,率先开口往往容易陷入被动局面。
众信使互相对视一眼后,没有人愿意首先发言。一时间,整个营帐陷入了沉默之中,气氛显得有些尴尬和紧张。然而,赵国公泰禾并不着急,他慢慢地品味着手中的热茶,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与他无关。大约过了一炷香的时间,终于有一名信使按捺不住了,他站起身来,恭敬地对赵国公说道:“大人,在下是受我家罗将军之托,特地前来向您献上我们山阳县的。”
这名信使的话打破了僵局,让原本沉寂的营帐顿时变得热闹起来。其他信使纷纷附和,表示愿意献出自己所在的郡县,希望能够得到赵国公的庇护。面对如此场景,赵国公泰禾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惊讶或喜悦,他依旧保持着冷静和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