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帝闻听宋王所言,不禁点了点头,说道:“此事众人都应该知晓,战国时期,赵强秦弱,秦为了缓和两国的关系,遣本国太子嬴异人赴赵国邯郸为质,以表诚意。”
大殿之内的诸皇子皇孙瞬间便明白了宋王之意,因为众皇子皇孙之中,最有可能成为太子的,当属雍王魏?。倘若魏武帝采纳了宋王的意见,那么雍王就需要前往晋国为质,留于国内的宋王便可借机笼络文武大臣,待雍王归朝,宋王已经羽翼丰满。
此计可谓一箭双雕,魏桓猜测宋王背后必有高人指点,以宋王的智商,肯定难以想出如此计策。
雍王复又步出队列言道:“宋王之策是当下最行之有效的办法,遣质入晋,尽显我大魏诚意,儿臣赞同宋王入晋为质。”
宋王被雍王之言气得七窍生烟,怎就成了自己入晋为质了,入晋为质者理应是雍王才对。
此时,有大臣挺身而出,言道:“陛下,遣质入晋,若去的皇子身份低微,难以彰显我大魏的诚意,若去的皇子身份尊崇,一旦两国开战,恐晋国会率先拿皇子祭旗。”
宋王义正辞严道:
“我等皇家子弟在父皇的荫庇下,尽享荣华富贵,若不能为父皇分忧,不能为魏国尽忠,何以为子?何以为臣?正值魏国危难关头,我等皇子皇孙理应替父皇排忧以尽孝道,为大魏国解难以尽忠心,岂能计较个人生死。”
魏桓凝视着宋王在那慷慨激昂地表演,口若悬河,无非是让在座的皇子中有一人入晋为质,而其自身定然留有后招,最终为人质者肯定不会是宋王自己。
雍王再次对着父皇躬身施礼,朗声道:“以宋王所言,宋王不去晋国为质岂不是不忠不孝?我们大家都想目睹宋王是如何为父皇,为魏国排忧解难,如何尽忠尽孝!”
雍王的言下之意再明显不过,既然你说得如此义正言辞,何不亲自入晋为质。
宋王顿时如鲠在喉,他的本意是要将雍王送往晋国为质,却未曾料到雍王会先发制人。
场面瞬间变得僵持不下,雍王期望宋王入晋为质,而宋王则希望在所有皇子中,身份最为尊崇的雍王前往晋国。
就在宋王刚刚准备将事先准备好的托词说出口时,魏武帝轻轻摆了摆手,制止了两人的争论,面带微笑地说道:
“其实朕早已与诸位大臣商议好了应对之策,刚刚没有提前道破,就是想考验一下你们的能力。”
魏武帝的目光如炬,在众位皇子、皇孙的面庞上缓缓扫过,最终落在了魏淇身上,缓声道:“魏淇。”
魏淇心中一惊,急忙出列,就连雍王魏?的心跳也不禁加快了几分,魏淇可是他的爱子,若是让他去晋国为质,自己定然也是极不情愿的。
魏淇从队列中走出,双腿如灌了钳一般沉重,他的声音也变得颤抖起来:
“皇爷爷,孙儿在。”
“朕命你为蜀国谈判使者,即刻启程赴蜀国商谈两国和平事宜,并迎娶蜀国长公主。”
魏淇起初还以为是要让自己去晋国为质,吓得几乎瘫软在地,又听闻是让自己去蜀国,这才如释重负,然而当魏武帝提及让他迎娶蜀国长公主时,他再次如遭雷击。
魏淇的脸色变得惨白如纸,颤声道:“皇爷爷明鉴,孙儿刚刚与户部尚书、光禄大夫柳长安的千金定下婚约。”
“凡事当以国事为重,你与柳尚书千金的婚事,朕已替你取消,你就安心去蜀国吧!”魏武帝的话犹如一盆冰水,彻底浇灭了魏淇心中的希望之火。
自从魏淇被封为徐王后,父王魏?便开始为他张罗婚事,户部乃国家之根本,柳尚书更是掌握着魏国的钱袋子,魏淇迎娶柳尚书的千金,无疑是为雍王将来称帝增添了重要的筹码。
魏淇无奈只得遵旨谢恩,满脸都是失望之色,步履蹒跚地走到了队列当中。此去蜀国,路途遥远,再加上蜀国嫁公主,各种繁琐的流程,不知何时才能回到开封。
此时,魏淇同父异母的哥哥颍王魏湛劝解道:“去蜀国起码比去晋国强,你好歹是迎娶公主,是蜀国的驸马爷,到哪里是坐上宾。去晋国却是为人质,那可是阶下囚啊!”
魏桓原本事不关己的态度,在听到“阶下囚”三字后,瞬间想起了那个大雪纷飞的夜晚,韦怀文写给自己的“囚”字。众位皇子皇孙入晋国就成了阶下囚,那么自己在魏国又何尝不是被囚禁在一座无形的牢笼之中呢?
魏桓深知自己极有可能并非魏武帝的亲生儿子,在魏国继承皇位的希望非常渺茫。与其被困在魏国这座巨大的牢笼里,不如勇敢地走出去,或许还能觅得一线生机。这时,韦怀文给自己卜卦后所说的话,如同一盏明灯,在他的心中渐渐亮起。
“公子虽具帝王之命,然帝星如被乌云遮蔽,黯淡无光,若不加以改变,恐将如龙搁浅滩,难以腾飞!”
显然这魏国就是浅滩,自己这条龙唯有挣脱束缚,方可翱翔九天。
魏武帝此时朗声道:“朕已遣使者与晋国协商妥当,你们之中谁愿入晋为质?”
众位皇子皇孙闻听此言,皆低垂着头,目光紧盯着自己的脚尖,生恐与父皇对视,被选中成为入晋的人质。
魏武帝右手轻拍扶手,再次高声喝问:
“朕再问一次,你们当中谁愿入晋为质?”
有几位皇孙闻得魏武帝的厉声质问,竟然吓得跪在了地上。
魏武帝怒发冲冠,拍案而起:“朕十八岁便统兵作战,历经生死何止百次,眉头从未皱过一下,怎会生出你们这帮窝囊废!”
魏桓见无人愿主动入晋为质,遂挺身而出,向父皇拱手施礼道:
“父皇,儿臣愿往晋国为质。”
大殿内所有人的目光皆如聚光灯般汇聚于大殿中央的魏桓身上,其中有几名跪在地上的皇子皇孙也抬头凝望过来。
这是魏桓十七年来首次被满殿的文武大臣所瞩目,往昔恐怕即便碰面,这些大臣们也未必知晓魏桓的名字和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