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柔和的光线洒在林缚的帅帐之上,帐内烛火仍未熄灭,林缚与谋士李源相对而坐,案几上堆满了地图与文书。
“将军,如今局势看似平稳,实则暗流涌动。三方虽在合作,可定都一事若不能妥善解决,日后恐生大乱。”李源眉头紧锁,忧心忡忡地说道。
林缚微微点头,目光落在北方的地图上,沉声道:“我意将都城定在幽州。此地乃北方军事重镇,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定都于此,可有效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保障国家的安全。而且,我军在此经营多年,根基深厚,便于掌控局势。”
李源轻抚胡须,思索片刻后道:“将军所言极是,只是陈宇和沈逸恐怕不会轻易同意。陈宇一心发展商业,想必更倾向于中部的商业重镇;而沈逸重视文化,定会力推南方的文化中心。”
林缚神色凝重,他深知李源所言不虚。就在此时,帐外传来士兵的通报声:“将军,陈大人和沈大人的使者求见。”
林缚与李源对视一眼,心中明白,定都之争正式拉开了帷幕。他整理了一下衣冠,朗声道:“请他们进来。”
使者进入帅帐,向林缚行礼后,递上了陈宇和沈逸的书信。林缚展开书信,只见陈宇在信中言辞恳切地写道:“洛阳乃天下之中,交通便利,商业繁荣。定都洛阳,可汇聚天下财富,促进经济的发展,实乃不二之选。”
而沈逸的信中则强调:“建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定都建康,不仅能传承和弘扬我华夏文化,还能凝聚天下人心。”
林缚看完书信,冷哼一声:“他们只考虑自身利益,却忽视了国家的安全。”说罢,他提笔在回信中坚定地阐述了定都幽州的理由,言辞强硬,毫不退让。
与此同时,陈宇在中部的府邸中,也在与谋士们商讨对策。
“大人,林缚坚持定都幽州,我们该如何应对?”一位谋士焦急地问道。
陈宇沉思片刻,缓缓说道:“洛阳的商业地位举足轻重,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向他们阐明这一点,争取更多人的支持。”
说罢,他命人召集各地商会的代表,共同商议此事。商会代表们得知此事后,纷纷表示支持陈宇。
“陈大人,若定都洛阳,我们商业发展将如虎添翼。我们愿全力支持您!”一位商会会长激动地说道。
陈宇满意地点点头,有了商会的支持,他在定都之争中又多了一份底气。
在南方,沈逸也在为定都建康而积极奔走。他召集了南方的文化名流、学者大儒,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文化论坛。
“诸位,建康乃我南方文化之瑰宝,定都于此,是对我华夏文化的传承与尊重。我们要让天下人知晓,建康才是最适合作为都城的地方。”沈逸慷慨激昂地说道。
学者们纷纷响应,他们撰写文章、发表演讲,宣扬建康的文化优势,一时间,南方掀起了一股支持定都建康的热潮。
三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争论逐渐从书信往来演变成了公开的辩论。在一次三方代表的会面中,气氛剑拔弩张。
“林将军,定都幽州虽能保障军事安全,但对国家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并无益处。”陈宇率先发难。
林缚毫不示弱,反驳道:“陈大人,若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后盾,经济和文化又如何能繁荣发展?”
沈逸见状,连忙说道:“二位,文化乃国家之灵魂,定都建康,才能让我华夏文化源远流长。”
三方争论不休,谁也无法说服谁。最终,会面不欢而散,定都之事陷入了僵局。
随着争论的持续,民间也开始议论纷纷。百姓们各有各的看法,支持三方的人都不在少数。街头巷尾,人们都在谈论着定都的问题,整个国家仿佛被分成了三派。
“我觉得定都幽州好,这样我们北方的百姓就能更安全了。”一位北方的老者说道。
“还是洛阳好,商业发达,以后我们的日子肯定越过越好。”一位中部的商人反驳道。
“建康才是最好的,那里文化昌盛,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能受到良好的熏陶。”一位南方的书生说道。
民间的舆论压力也越来越大,三方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感。他们深知,若不能尽快解决定都问题,不仅会影响国家的稳定,还可能引发更大的危机。
就在这时,古老组织的首领赵玄得知了此事。他意识到,此事关乎国家的未来,必须尽快解决。于是,他决定亲自出面,调解三方的矛盾……